屋頂跟雨遮還有屋簷都是相同功能的東西,那就乾脆一起登記呀。
這樣你說好不好?

牆心當然是模糊空間,請問你一般人哪裡知道牆心要怎麼量? 牆心在哪裡? 牆有多厚?
一般人可以很容易算得出來嗎? 要呼弄你也很簡單呀。
反正你看平面圖從牆心算面積跟實際一定會有誤差,請問你一般人怎麼知道差多少算合理?
日本的房子可是按照牆內面積來算的。

我買一間房子,公設先扣掉30%,雨遮再給你扣掉5%,外牆還要再扣,
還不知道要扣多少才是實際能用的面積。
室內面積有六成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你花了可以比上一台車的價錢去買雨遮的面積,然後跟我說花這成本這叫合理。

嫌錢太好賺也不是這樣花的好嗎?
ejan1969 wrote:
一個東西要花錢蓋,就得要算入成本,不能站在上面對你來說就是無用,家裡還有很多你不能用還要算你錢的,譬如管道間,你也可以要求建商把管道間的牆面打掉,管線外露難看一點也沒關係,我買的空間我就是要可以用。
模糊空間?當大家都一致的量測標準,哪來的模糊空間?不就一個定義,像你知道了主建物是從牆心量的,你會被建商乎弄嗎?對不清楚定義的人來說,也沒有人會被乎弄,因為大家講的主建物坪數都是一樣的量測標準。
真正創造模糊空間的是一直講"室內面積"這個名詞的人,像我發文就盡量講"主建物",這個才是正確名詞,像這樣一篇討論串裡面充斥著"室內面積"跟"主建物"這兩個名詞,對很多不是很懂得人才會造成混淆,這明明是兩個不同的定義,卻經常被混用。我猜下面會有人說,你看講主建物就是會混淆,所以應該推實坪制,就樣就會有點劣幣逐良幣的味道了...(真正造成混淆的是你們吧)
多登記一個實際室內面積也很好,要去推動的我也歡迎,畢竟權狀登記的越詳細越好。至於說現行的登記制度會讓人買房子被騙被灌水的,買一支手機不做任何功課隨便去一家通信行買,都有可能買到貴的或不實用的;要投資不做任何功課就找理專,也是很可能會買一些無用的基金回來,我真心覺得買任何東西都是要做功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