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40年,最重要最正確的決定是買房

Marlon 百朗多 wrote:
建商就是用這種話術來...(恕刪)


若只是要高報酬率去單壓其它商品就好啦

你可以將租金視為股/債息

我預期的是增值,也就是價差

房地產只是我的資產配置一環

我將它視為防禦型資產 (把房子當作股票/債劵一種)

要週轉時付清房貸再把錢圈出來付息

直接找銀行拿錢不就好了

不一定要賣房
Pegasus007 wrote:
在起漲點入手的人一輩子只有這個經驗 當然會認定唯有買房好囉...(恕刪)

中獎經驗總是令人難以忘懷
說到台灣早期房屋, 就想到我家以前的事

我家在我還小的時候, 家裡最多有三戶屋子, 都是在南京東路一帶, 家中有些變動跟機會 (不是缺錢跟負債), 家裡毅然決定三戶全賣 (據說當時剛好往下跌), 其他親友都勸說起碼留一棟自己住, 結果是沒有, 三個全賣, 事情發生在1992-94年左右

現在回頭看, 這真是人生中做得最好的決定, 三戶屋子 (當初是有房貸) 賣掉的錢去了另一個國家投資土地, 資產翻了不是什麼兩倍三倍....是起碼翻了20倍以上 (根據位置有所差距).....現在這國家是最近幾年海外置產很常出現的話題, 當時土地便宜到一個不行

以前大學在餐廳打工遇過一個老太太, 她說他的兒孫每個週末都要去看她, 輪不停的, 她老公很早的時候買了最早期的IBM股票, 現在她錢花不完, 都回饋到兒孫身上.....我相信對她而言, 買了股票才是最正確的決定吧

至於比較近代的比特幣更是以小博大的最佳範例

買房ok, 但是台灣房就....哈...無所謂, 想買的還是會找理由自己去買的, 開心就好
Yiaaaaaa wrote:
說到台灣早期房屋, ...(恕刪)

南非嗎?
聽一位說早知道就借錢買
kaku.kaku wrote:
呵呵~其實買不買房,...(恕刪)

不是父母有錢可以資助,
而是父母有房可讓子女變賣最後揮霍

全版留言就大大這句最中肯了…
其他人講的不是廢話就是幹話!

"至今子女40多歲沒工作,
以小弟的認知,母應該沒有多少存款,
但子女也能在南部買房置產,每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閒……"
這種人超級多的, 講他們幾句還會在那邊辯解說什麼自己也是有努力、白手起家……白個xx啦良心爸媽幫他們的基礎(房產)都打好了還真敢講……

什麼人生要去很多地方好好享受不該當屋奴,講這種話的人是問自己,是不是還躲在父母親的保護底下,父母親不跟你計較,還會把房子給你住,也不強迫你拿錢回來進貢( 不拿錢回來 就冷落你,然後一直暗示要把你趕走,小手段很多),真他**好命令人忌妒, 投對胎 遇到有良心的父母,成就只出一張嘴還可以屌打無良垃圾父母養的奴的不敗的人生……
oiio wrote:

南非嗎?
聽一位說...(恕刪)


不是,在東南亞
買房也好,不買房也好,能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就是最好的人生態度!!
t100390101 wrote:
人生有很多重大決定,...(恕刪)

我從來不認為你的觀念是對的。如果你買1000漲到1500,大家都開心,如果你買1000,跌到700躺在那邊哭,日本人沒有什麼有土斯有財觀念,是台灣稅制太爛日本稅制周全,所以日本有錢人沒辦法炒房炒地致富,但台灣炒房炒地致富都以為自己是成功人士。
DANTELIU wrote:
我從來不認為你的觀念是對的。如果你買1000漲到1500,大家都開心,如果你買1000,跌到700躺在那邊哭,日本人沒有什麼有土斯有財觀念,是台灣稅制太爛日本稅制周全,所以日本有錢人沒辦法炒房炒地致富,但台灣炒房炒地致富都以為自己是成功人士。


我還不認為我是成功人士。

但你對稅制的想法,我很認同,應該把房地產視為民生必須品,課高額空屋稅,或大量興建出稅國宅,最好是超量到不用抽,只要申請就能入住,以低租金來壓抑房價跟房租,如果北市3房2廳只租1萬,我想房價必為之下跌,但沒人改變的了,不上車就只能走路,我只是慶幸當時對自己殘忍的買房的決定,讓自己在車上了,而車子越開越快。

不過完全靠自己跟太太二人買了房,真的很有成就感。
其實不是這樣唷,1990年代一個東京市的地價就可以買一個半美國,1991開始就是我們所知道的失落的20年,現在的東京地價也只有只有高峰時期的1/2~1/3。


因為過往太沈重,所以日本人現在都認為不動產只會跌價和耗損。而台灣炒房20年的過去美好,造就長輩以為台灣不動產只漲不跌。至於未來如何?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P.s 按線型來看中長期往下修正,不過籌碼面很充沛同時融資還沒斷頭,加上國安基金護盤,所以要暴跌也不易。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