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高漲之下,大多數人真的很痛苦嗎?

很多事情, 要看很多面, 我常建議自己的朋友應該去看他的歷史和之後的結果,

香港的房地產的確曾經腰斬, 但是在腰斬之前高檔買不起房子的一般香港市民到了房價崩跌只有一半的時候有買到房子嗎?


1997回歸之後的隔一年, 新鴻基和長實就開始競相把自己的樓盤削價競爭, 一直到最後價格甚至比在1990年的時候價格更低,有刺激到買氣嗎? 成交量反而越來越低, 但是在香港樓市這段崩跌的時間,最後垮的是誰? 是阿B, 章小蕙這類的小資炒樓戶, 還是長實, 和記, 恆基, 新世界這些大型開發商?

最後的結果, 大者恆大,中小型的地產開發商被踢出香港樓市, 當中小型開發商無力開發的時候, 被迫賣出地皮, 都被這新鴻基, 長和, 恆基, 新世界吃下 (有沒有感覺很像最近的富邦, 國泰等財團搶進地產拍賣的感覺?), 弄到最後香港現在樓盤的開發幾乎只剩下四家, 號稱樓市的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的老闆剛好就是香港四大富豪, 長和集團的李嘉誠更是華人首富), 也因為樓盤開發被把持, 演變到香港的房地產形成易漲難跌的景象

至於日本房地產下跌的成因, 如果牽扯到廣場協議的, 三個經濟學的教授會有六種說法, 連日本自己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學者的說法各一, 但是日本直到現在的房地產市場仍然不佳真正的原因還是因為心理因素, 首先是一般民眾根深蒂固房地產不保值的想法, 另外財團企業對於房地產的投資獲利不期待, 加上金融業的手裡仍然有許多不良資產可以拋出, 這讓開發商更是駐足不前, 所以才發展出明明有住屋需求, 但是開發商卻不願意開發, 造成房租價格和房屋價格的反向背離

這期的商周有一篇經濟達人所撰寫的"房價高漲不算害人"的論述, 各位可以從中看看站在經濟理論的觀點上對於房價的論述

昨天我在看郎咸平的網路視頻節目, 裡面提到了一句關於經濟學家和房地產市場的說法, 我覺得十分贊同

郎先生的大意是說, 經濟學家只能就現在的房地產情勢和經濟狀況做分析, 但不應該對房地產做預測或著試著左右市場, 因為經濟學者做的分析是邏輯性, 或者站在理性的, 但地產商和消費者的行為往往是不理性的而且不合邏輯的, 經濟學者試著推測房地產, 往往就是誤導消費者, 或者把自己推向不理性", 這幾句話給已經退出理性分析的前學者張前教授共勉



不長眼 wrote:
當年香港大逃亡潮撐得...(恕刪)

Nelson5 wrote:
很多事情, 要看很多...(恕刪)


寫的很詳細, 幫忙補個圖~ ^^

房價上漲,負擔一定是變大。
如果房價可以低一點,我可以買更好的車,每年出國的頻率也可以增加,或是可以住條件更好一點的房子,現在的房價,還不至於到痛苦的狀況。

但如果再漲上去
可能我就會覺得痛苦了

相對的
再漲上去一定也還是有人付得不痛苦的
??
當房地產崩跌, 不用到50%, 只要這種氣氛瀰漫的時候,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不會進場買房, 香港在那段時間, 不管是樓市還是一般消費市場只有一個慘字, 就算大家對詳細數字沒有興趣, 可以參考香港拍攝描述那段時期的幾部電影, 就可以知道當時的市況, 像是李修賢主演的反收數特遣隊, 曾志偉和鄭裕玲主演的慳錢家族

就如同大家很期待的交易透明化, 或者資產價值透明化, 香港也是採取這樣的方式, 但是他主要的目的是由金融局和銀行主導, 也就是金融業依據此報告提供融資貸款, 主要目的就是保障銀行的債權, 當房價下跌到就算賣掉房地產也無法還清銀行貸款的時候被稱作負資產, 香港在1997年開始的時候, 銀行對於負資產的個人只要繳款正常並不催促補款, 但是對於公司為名義的資產擁有人卻要求補足貸款差額, 這也就是後來造成很多擁有資產的公司行號倒閉, 引爆嚴重的失業潮, 造成個人無法繳清貸款, 開始大量出現個人的負資產被銀行業者管收, 甚至到了將近2000年的時候, 銀行把負資產或者所謂不良資產轉包給民間業者承接, 這其中也包含了繳款正常的貸款戶的房屋貸款, 為了能收回債權或者平衡貸款金額, 有些資產管理公司也對正常繳款但是以房屋抵押貸款的住戶催繳差額, 也就是根據當初房屋的評估價格和之前的貸款金額, 必須補足差額, 也就是例如當初在交易價格1000萬的時候向銀行借款600萬, 後來資產跌到500萬, 依照銀行貸款金額6成計算, 也就只能放貸300萬, 變成銀行催促補數300萬, 造成很多人為了保住房產必須尋求另類的借款管道, 造成地下金融公司盛行, 後來越演越烈, 金融業也開始借重民間收款能力,造成所謂的資產管理公司透過黑社會收數的事情層出不窮, 李修賢主演的反收數特遣隊就描述這種香港高薪的高級公務員仍然會被黑社會騷擾的情況, 香港當時因為與銀行借款無法繳清的被噴漆丟豬頭的每天都會發生好幾起

另外的狀況就是當房地產下跌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 首先就是抵押貸款的個人和公司會先出現資金斷鍊, 銀行放款會更保守, 例如放款成數可能會變成5成, 於是地下放貸又會開始盛行, 也因為銀行趨於保守的操作, 對一般民眾來說, 買屋會更困難, 自備款的成數必須提高, 以房屋高價的時候1000萬的房子, 貸款8成, 自備款需要200萬,如果銀行趨向保守, 就算跌到500萬, 自備款可能需要250萬, 反而比之前需要更高的自備款, 所以如果你期待房屋下跌的時候可以購屋, 我會建議你現在把自備的現金部分提高

另外就是銀行開始發行所謂的小額貸款, 地下錢莊會更盛行, 於是我們又會回到台灣當年發行現金卡, 黑社會暴力討債的老故事裡面




eddie1999 wrote:
寫的很詳細, 幫忙補...(恕刪)
20202020
我也建議真的期待房價下跌後可以買房的, 手邊應該備足現金, 而且要有貸款成數降低, 也就是自備款金額提高的打算, 否則就算房屋跌6成, 沒有自備款還是買不了房


Devin1927 wrote:
其實感覺期待大跌的人...(恕刪)

基本上我還是認為通貨緊縮壓力籠罩全球;待了二十幾年工廠深深感覺生產力
遠大於須求,從工廠自動化、模組化製造到辦公室自動化,視訊會議、EMAIL
、產品設計電腦化已完全巔覆之前的想像,3D1S產業慘狀就是生產力過剩導致
;樓主找了台北房地產永遠不倒是在神格化,甚麼燙金門牌尊榮地段都是建商
喊的口號;隨著市郊建設到位市中心稀有性是會被稀釋掉!

營建業從來不是甚麼高科技業,沒甚麼好創新;看看新壽執迷於房產股價率先
破底;資產股也欲振乏力;不是偶而發兩顆煙火就代表房市前途光明燦爛!
趁現在還有建商在裝神弄鬼硬撐行情,趕快出貨落跑走人!


對了!我手上現金一大缸全存定存,而且活著已超過五十!
20202020
你的祖宗們知道你在01發這種文 一定很難過...

唬爛的底線還是道德良心 自己惦看看...

有機會去台北市各大鬧區 拿大聲公宣傳你的說法 不被吐口水算你運氣好...

舉一個粗略的例子好了
新店十年前的均價大概落在15~20萬之間 現在新建案開到60~100萬 用60萬算
一屋換一屋 40坪 你還得補上1600萬 不用說坪數還被吃掉...
我估計一個月薪10萬的人大概(月薪10萬不算低薪吧)有機會還完 他用力的在他餘生補完這1600萬...
留給他小孩的還是一樣只是一間房...如果不幸還不完 那就是一間房+一堆房貸...
這也難怪 這些用盡各種方法希望房價高漲的人 會被詛咒下地獄...

discoby wrote:
你的祖宗們知道你在01發這種文 一定很難過...
唬爛的底線還是道德良心 自己惦看看...(恕刪)

是阿~不要太超過

沒有成交量,一切都是空
就算能讓你頂2年,房價如果原地踏步,資金套2年白工做辛酸的阿
如果下跌,真的讓自己越擺越跌
如果上漲?真的行嗎?你認為民眾還可以負擔漲多少? 肉有多少?1%.3%?5%?
(大家都明眼人不用再虎爛國際盤)

如果是仲介一味喊多,我建議你們該改變方向,去教育屋主了
如果是投客一味喊多,那合理懷疑是不是不夠用功,只會做差價一招,好的投資者多空都能賺
如果是散戶一味喊多,你被洗腦真的太嚴重了,自己人搞自己人、順便害死自己的親友、小孩、也為了被灌輸的信念犧牲了自己的人生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