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房地產的確曾經腰斬, 但是在腰斬之前高檔買不起房子的一般香港市民到了房價崩跌只有一半的時候有買到房子嗎?
1997回歸之後的隔一年, 新鴻基和長實就開始競相把自己的樓盤削價競爭, 一直到最後價格甚至比在1990年的時候價格更低,有刺激到買氣嗎? 成交量反而越來越低, 但是在香港樓市這段崩跌的時間,最後垮的是誰? 是阿B, 章小蕙這類的小資炒樓戶, 還是長實, 和記, 恆基, 新世界這些大型開發商?
最後的結果, 大者恆大,中小型的地產開發商被踢出香港樓市, 當中小型開發商無力開發的時候, 被迫賣出地皮, 都被這新鴻基, 長和, 恆基, 新世界吃下 (有沒有感覺很像最近的富邦, 國泰等財團搶進地產拍賣的感覺?), 弄到最後香港現在樓盤的開發幾乎只剩下四家, 號稱樓市的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的老闆剛好就是香港四大富豪, 長和集團的李嘉誠更是華人首富), 也因為樓盤開發被把持, 演變到香港的房地產形成易漲難跌的景象
至於日本房地產下跌的成因, 如果牽扯到廣場協議的, 三個經濟學的教授會有六種說法, 連日本自己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學者的說法各一, 但是日本直到現在的房地產市場仍然不佳真正的原因還是因為心理因素, 首先是一般民眾根深蒂固房地產不保值的想法, 另外財團企業對於房地產的投資獲利不期待, 加上金融業的手裡仍然有許多不良資產可以拋出, 這讓開發商更是駐足不前, 所以才發展出明明有住屋需求, 但是開發商卻不願意開發, 造成房租價格和房屋價格的反向背離
這期的商周有一篇經濟達人所撰寫的"房價高漲不算害人"的論述, 各位可以從中看看站在經濟理論的觀點上對於房價的論述
昨天我在看郎咸平的網路視頻節目, 裡面提到了一句關於經濟學家和房地產市場的說法, 我覺得十分贊同
郎先生的大意是說, 經濟學家只能就現在的房地產情勢和經濟狀況做分析, 但不應該對房地產做預測或著試著左右市場, 因為經濟學者做的分析是邏輯性, 或者站在理性的, 但地產商和消費者的行為往往是不理性的而且不合邏輯的, 經濟學者試著推測房地產, 往往就是誤導消費者, 或者把自己推向不理性", 這幾句話給已經退出理性分析的前學者張前教授共勉
不長眼 wrote:
當年香港大逃亡潮撐得...(恕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