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塗! 房價高低純粹是供需的問題! 自由市場的房價政府無法打壓! 共產國家才能!


Gullit168 wrote:
如果大家都買不起 ...(恕刪)

如果大家都買不起,那買盤可能會是外資,台商...
沒錢的人雖多,但有錢的人也不少!因為財富愈來愈集中之故!

Clalala wrote:
你以為我愛拿泰國來跟...(恕刪)

嘿嘿,
你是不是認為人家人均低收入但高房價是合理的?
你是不是認為只有亞洲的國家比較像台灣人所以其它的種族文化差異較大的都不認為有值得借鏡學習之處?
還提一個公認房地產政策最失敗,房價最失控,一堆人住鴿子籠,最怨聲載道,最反感地產霸權的的例子---香港,
一看真的啼笑皆非,
這樣的大失敗例子您大大要學喔?
只因為比較種族, 文化相像?
畫地自限到這種地步還真的沒甚麼好說的了.
我只建議您日後可以選擇外派地點到亞洲以外,
最好是北美或歐洲,
老愛跟泰國比不是辦法.

還有160公分可以不用學歐尼爾的全部,
但是可以學習他的怎麼紮實訓練,積極奮鬥精神,風範與其他種種,
尤其他的紮實基本功夫是由甚麼樣的精神與每日鍛鍊得來,
而台灣籃球員就喜歡花俏身手,
基本功夫與體力鍛鍊不注重,
所以遇到硬底子的都死得很慘.
不要只看表面說身高差異大,
好吧!那其它就不用觀察學習了,
這樣只看人種身高膚色差異的想法我不以為然.

一個地區外商多要看的他的功能是甚麼,
看是製造, 行銷, 研發....,
如果沒有核心關鍵技術與研發,
充其量就是製造基地的辦公室,
這樣有很厲害嗎?
不是外商多就代表光榮,
泰國的外商以日本最多,
看日商把泰國當成甚麼基地就知道.
.





farng1 wrote:
如果大家都買不起,那...(恕刪)


所以那些高房價的房屋是"有錢的人資產分配的玩意"
那一般人又何必硬買房要打腫臉充胖子??
那這邊也沒什麼好討論了,因為台北幾千萬的房屋都是有錢人在買的
大家只是酸葡萄的心理作祟嗎??

cazando wrote:
你的觀點相當的膚淺愚...(恕刪)


由貨幣的觀點來看,除非利率(存貸款)跟準備率及貨幣的提供成本是零,問題是這幾項不可能是零

如果發生以上要件是零的狀況,現代社會大概就瓦解了,或是人類不在追逐資產數字的時候.
(傳統學理上的管制是建立在不會發生瓦解這種狀況下)


資金的供給,受限貨幣供給的基本限制,到頂了你想借錢就是門都沒有

,你提到房地產操作方式還是會碰到資金供應的問題.

所以資金在這種限制下,會有退潮的一天,你絕對有機會看到有人裸泳.


啥時退潮我不知道啦,不過現在的房市,在資金供給不如以往充裕的狀況下,整體市場可以達到平盤就偷笑了.

但這種資金供給狀況,代表要崩還有點遠的....
如果QE3來了
鈔票又變得不值錢了
房子不知道會不會增值?

好擔心金融機構要怎麼對抗通膨

建商購地
國泰金 積極買地潛利大
興富發獵地高雄飆天價
南山出手30億台中買地

累計到昨天為止,包括南山、富邦、國泰、新光及台壽等5大壽險業者,共買進不動產金額已逾600億元,達619.52億元;另一項統計也顯示,全體壽險業者累計投資不動產金額已破5,000億大關
國壽獵樓 還要再加碼 2012/08/25

cdhome wrote:
全體壽險業者累計投資不動產金額已破5,000億大關...(恕刪)

那醬是不是壽險業者拿投保者的資金去投資不動產,拉高不動產價格,然後讓投保者買不起....如此循環下去?如是醬那就是投保者的不對了!拿資金去幫助拉抬不動產的財團而使自己受害(買不起不動產,且物價還會一直上漲,因不動產漲了,各行各業也會連鎖漲...)!
cazando wrote:
你的觀點相當的膚淺愚...(恕刪)


唉~~
動不動就說別人膚淺愚昧
好像最聰明的是你而已

你所說的都只是炒作的手法
說的好像就只有炒房者是聰明的
而銀行都是腦殘
炒失敗就可以把帳倒給銀行
跟你說
銀行者~都是一些商學精英
是把風險算的精精的
如果大情勢不對時
雨天收傘是很正常的
到時候倒的是那些炒作者
事無絕對~偶有失算
但也不會是你說的那麼低能

供需不重要~
是哦~!!??
房子在價值是在
人對它的需求
而不只是在價錢上的炒作
當供過於求時
它的被需求性下降了
價格是會被下修的
因為沒有人會願意承接一個不被需求的價格
而被套住沒有人承接
farng1 wrote:
那醬是不是壽險業者拿...(恕刪)


第九頁有提供建言了
可以到此按讚無殼蝸牛聯盟
如果只是一個FB粉絲團按讚就可以左右政府
也開一個APP打卡房價就打一折的APP好了
飛翔在思源亞口 wrote:
唉~~動不動就說別人...(恕刪)


那請以您的聰明才智來分析一下,我們銀行房貸有五兆多應該怎麼看?歐美日等國的房地產泡沫化之後引發的金融系統性風險又該怎麼看?


看到你一錯再錯堅持錯誤的想法,堅持炒作上來的房價仍能反應出正常的市場供需關係,的確用愚蠢兩字來形容是錯了,應該用愚不可及才對

您覺得本來就唯利是圖的金融界菁英們能抗拒利益的誘惑而堅持職業道德也未免太天真了吧?
寫得很不錯
雖然理論上是可以認同的
但是回到現實面 問題還是沒解決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