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我是一次都沒談成功過, 所以我四次都敗興而歸...我都不指出價格坪數等的資料, 就是不想大家把我當來反串的, 我是有感而發...大家不用酸我... 我本身是一個 RD之前也有人回覆住隔壁的賣不掉, 就開的更天價讓人來殺... 就賣出去了...數據報告都可以做假的啦,只有一件事是真的,談不談的下來.......(恕刪) 旣然您己相信不會跌,我教您怎麼買,網絡一堆物件用開價跟他談,折到您喜歡就買,一定買得到!!
Jungilin wrote:我教您怎麼買,網絡一堆物件用開價跟他談,折到您喜歡就買...(恕刪) 我不是投資客我是一家人要住的,不是可以不去看周邊生活.. 小孩學區..不要告訴我自住沒差,這句話已經討論很多次了,就是自住才有差.. 要評估考量的才多
part-time wrote:房房價是無良官商合力炒起來的...(恕刪) 問題是這一些既得利益者手上房產..地..都一堆你真覺得會跌...如果政府官員開始脫手,我就會相信快要跌翻了...不然,一時的小跌可能又是蘊釀後續的大漲...選前讓百姓爽一下,選後讓自己賺到下下下好幾代都吃不完不都這樣玩的
傳說 wrote:問題是這一些既得利益者手上房產..地 我有疑問,他們是賺誰的錢,買的起的是哪個薪資或資產階層的,有錢的應該都有房了吧,難道便宜出租,現在租金報酬低,拉高又沒人要,長期持有風險增加,舊市區遲早要都更(年限與地震),人口也沒增加,那他們到底要賺誰的錢,好奇
黑心或爾 wrote:我有疑問,他們是賺誰...(恕刪) 如果以上漲後的房屋總價來計算,會覺得租金報酬率偏低。我6年前買11年的台北縣的電梯社區大樓,三房車含車位45坪6百多萬,車位100萬約佔11坪,計算下來每坪約16.5萬。出租連同車位約1.8萬。自備款約3百萬,貸3百多萬,所收的房租繳完每月房貸差不多剛好打平,約剩一千多元。3百萬放在銀行定存的話,一年約3萬多不到4萬。但房子放著收租,我不用出半毛錢,20年後,如果房子都沒有增值,我至少還可以6百多萬出售。換言之,20年不用任何付出,可以多「獲利」3百多萬,每年淨收入15萬-18萬以上,絕對高出定存許多,但這還是沒有計算房地產增值的情況,事實上我去年中至今年出脫的話,該地房價已經約1千2百萬。所以出售後清還剩餘貸款約270萬,剩餘約930萬,但成本只有300萬。故自備款成數較高,且買得早的「置產」者,他不管出不出脫,其獲利都絕對超過定存,換言之,進場早者會形成超穩定的房地產獲利結構。看空者,或說政府要實現居住正義,打破這樣的結構,有三層面:一、提升利率:利率要調到多少,才會3百萬每年有15-18萬的「利潤」呢?5%-6%,這似乎不太可能。所以置產者不會輕易出脫持有的多餘房屋。二、讓租金報酬率更低,也就是每月所得租金更少,或者根本沒人要租。這就要政府興建大量社會出租的社會住宅,而不是販售低於市價一成的合宜住宅。這部分,應該多利用廢棄學校的校舍,改建成單身、三人小家庭式宿舍式社會住宅。打斷置產者的租金鍊來源。三、提高房屋持有成本:稅率的運用。四、打擊囤屋建商:阻斷建商炒作房價的作法,新成屋價格被抑制,中古屋自然不會水漲船高,甚至緩跌的話,持有者就會想法更快的降價求售了。以上幾點,利率是不能隨便提升的,會影響臺灣的金融及出口。建造大量社會住宅不是做不到,只是對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而言,都不能增加財源,更何況合宜住宅那麼黑暗,怎麼可能鬆口。於是乎政府大概只有提高稅率願意做吧,至於第四點只是隨便喊一喊而已。但這樣不意味房價會繼續長不會跌,畢竟已經沒有上漲的動能,至於跌就要看怎麼打斷前述的超穩定結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