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5間都在台北市還能認證進排行榜呢
money99 wrote:
當初我也是這樣
都是...(恕刪)


solomonqoo wrote:
看了這麼久的房地產板與討論,有一些小想法,
●大家討論房價過高,買不起房
●大家討論空屋率高,建商猛蓋
●大家討論利率看升,房價必跌
●大家討論買不起房,鬼島鬼城
........................
........................
........................
........................
........................
自已感受:
●為何要討論房地產,表示有人想買房
●空屋率高,不代表沒有人想買房,而是買不起
●現在多以小家庭居多,人一樣過日子,就是有住的需求,可租可買
●多數小家庭、情侶,也想買房,只是買不起
........................
........................
........................
........................
所以看來空屋一定過剩,出生率超低,但是買屋需求從沒有少過,只是買不起;而買不起,不代表沒有需求、沒人要買。
我已有一房,我也想再買一房,不是自住需求,而是置產需求或是為下一代著想的需求,又或是其他的需求。所以 ...............房價漲跌,在「必需」要買房的時候,就一定要買,那麼房子漲或跌,對於這種買方而言,是沒有多大的意義,如果需要買房的當下,房價有跌,對他自然是好事(但會不會等更久,因為怕會更低,而錯失買房機會,買房又不像買股票,系統登打一下或掛個電話給營業員就可以下單。買房你還要保佑你喜歡的物件沒有被買走,2008年那一次次貸引起的金融風爆,多少人有買房需求的人真的有買房了?),房價漲,他也只能咬牙買下去,而且可以選擇的坪數或是新建案坪數是越來越小。
不曉得大家有無發現(應該有發現),我不是住台北,台北的鳥居是因為地窄人稠所形成的,房子都是很小的隔局,我住桃園,但是這8~10年(5年前買房),一路看下來,一般受薪階級買房的價位就是在700~900之間(也是這個價位最容易成交),目前市場行情仍然是維持在這個最容易成交的價位,可是這個價位背後的變化卻是,從透天變大樓,從大樓大坪數變小坪數,從小坪數變更小坪數,總價沒變,但是可住面積是越來越小,單坪是越來越貴。
東西、物價漲上去了,後續雖然來源處有跌,但是商家不會主動退還給你,不會跟著減價,如同漲價的氣氛也是一段時間累積才有默契的漲上去,至於下跌,要賣家主動、有默契的跌下來,看來是很難,除非是大環境又或是不可避之天災人禍。
有人說投資客斷頭、法拍,沒錯,這好像有便宜好撿,但是會有多少人去撿這種便宜,應該說有多少人會作這種功課,去撿便宜屋,絕對是少之又少,殊不知只有少數人能作這種事,不是他有後台,而是他比你、我都大膽,敢於承擔風險,富貴險中求,而平凡的你我,能承擔、敢承擔嗎?如果大家都敢承擔,那現在應該是當老闆的人比較多,當員工的比較少才是,因為大家都敢承擔創業風險。所以多數人還是去買仲介房或新建案;
在從另一方面,投資客或許斷頭,但累積這麼多年的實力,也不是傻子(敢冒風險的,相信也規劃、計劃了很久),只是想要避開風頭、慘一點的就是斷尾求生,所以大量釋出房屋,或出租,可是即便是釋出,在價格上也是直逼新屋,一般的平民百姓,想了想,幾乎是一樣的價錢或是只是差個50~80萬,多數人還是願意買新屋的,或是與賣家議價,僵在那邊,談不下去、或是被對方氣到,一氣之下就買新屋了,建商也是樂的開心。
上述是實情也是實況,現在買房的人,絕不是錢多,而是有這個「一定要」的需求,因為他買了,人之常情自然不想房價跌,現在沒買房的人,絕不是沒需求,而是沒有錢,或是有自備款了,也有地方住,沒有「迫切」的需求,因此想要房價低些在進場,因為他沒買,同樣是人性,想買更低,想用一樣的錢,買更划算的、更大坪數、更好地段的房子。
同樣從另一方面,買房的人,遇到跌,他完全不能作任何的應對與變動,唯一能作的自我安慰就是:自住沒差,也或許房價會漲回來;沒買房的人,遇到跌,他可以作任何的應對與變動,但是通常他就是一動也不動,可能在等更低、可能手上的錢因為之前滯留在手上太久,可能作了其他的投資,一時之間也拿不回來,又或者是,因為房價跌,倒致他所投資的項目,因與房價跌的原因有關,也連帶被套住了,所以一時沒有錢,這類的情況很多,也因為這樣,過了這村就沒那店了,也是沒有買到房子。
真正在房價相對低點或下跌,因為自已正確判斷,有買到低價房的,是少之又少,多數還是因為「那個時間點」必需要買房的人,有買到低價房,何謂低價房??就是買了之後一、二年後,房價又向上漲,回頭來看,他會說,他買到低價房了,好險那時有下定決心買進。當然,也有可能買進後,一、二年房價是向下修正的。
以自已的例子,2007、2008那時正值次貸問題,國內房價其實是停滯的,但只能說是緩漲,建商的開價沒誇張的向上開高價,只是保守開附近的平均價,那時剛好太太出國遊學一年,我自已看屋看了很久,本來想買,但是另一半不在,也不敢自已作主,隔個一年2009年底,太太也回國了(應該算過二年了,因為也快進入2010年),我再次積極看房時,一樣的坪數漲了150萬(3.5樓,79坪的邊間透天),2008年當時開價750~780,後來2010年買同一建商二期同型產品,樓層、地坪、建坪相當、地點也相當,但是開價就是950~980,最後因為一點運氣,買940,但坪數計算後多了一坪(80坪),價差來到150元,平均一坪漲了2萬。
那個區域從我那個建案之後一直到現在,附近已經沒有建商在蓋透天了(賺不多又不划算),因為地的成本與面積都變貴變少了,所以都蓋大樓,目前同一時期附近的大樓推案多達15個,每個都是150~200多戶的都有。但去年隔壁大樓的成交價已來到16萬,也就是說又從11、12萬,漲到了16、18萬,成交價持續上升,而目前房勢與開價是停滯的,開價也都固定在18,成交在15~16的價位。
如果說跌回起漲點,跌到9、10萬,我買在11、12萬,我的是透天邊間,價格貴一點,我也覺得還好,畢竟跌的時候價格是有變低,但是你喜歡的物件,別人也一定喜歡,有人搶時,價格還是會向上偏高的。
現在回頭看當時自已在01發表的買房討論,那時也是一堆人幹的要死,說什麼這個地方沒那那個價(2009~2010),現在(2014~2015)回頭看看自已當時發的文,真的慶幸自已當時有買下去,現在自已的房子價格已來到1600,因為是邊間,每坪價格又更高,開價達1700~1800,雖然曾試賣,遇到打房,看屋的多,談價的猛出低價,沒辦法成交,不過..............看房子價值一直上升,心理感覺也是不錯的(自爽)~~~我不是眼光準,而是那個時候,有「一定要」買房的需求,孩子快出生了,老家又不能待(怕婆媳問題),岳父母家也希望女婿買個房子,多種「一定要」買的需求,迫使我當下硬著頭皮買下去。
雖然背很重的房貸,但是每次我都會用一種烏龜心態來安慰自已,別人當兵兩年可以安然退伍,自已按步作,為什麼不能順利退伍!別人也貸8、900,可以順利繳完,自已不比別人差,為什麼不行!用這種心態安慰自已,也就覺得好過一些了。
以上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網友不要來炮我,拜託,感謝。
...(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