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心或爾 wrote:
這裡有個問題,那近幾...(恕刪)
我文中說了,
「自備款成數較高,且買得早的「置產」者,
他不管出不出脫,其獲利都絕對超過定存,
換言之,進場早者會形成超穩定的房地產獲利結構。」
所以近幾年的新成屋(大約2008年以後)的確不在如此穩定的獲利結構。
因為可能貸款成數較高,而且購入總價也偏高,
故房租報酬不足以與每月負擔房貸打平,
但可能因為看到房價飆漲,要賭價差,
但後來又被奢侈稅卡到,所以去年底奢侈稅解套後,
大量這類房屋就會釋出。
591也從去年的6萬多戶待出售,
暴增到今年的12萬戶。
至於超穩定結構賺誰的錢,
如果房貸到期,屋價仍未暴跌到購入價,
那就是利用房租報酬與房貸低利率穩定套利。
那麼去年底以後,到底還有哪些人會敢在浪頭高峰上買房子?
大部分都是收入穩定的自住戶,受到房仲「自住沒差」、
「房價只會更高不會跌」的話術所惑。
就我所知,以30至40歲雙薪收入中階以上的軍、公、教,
結婚10年以內育有小孩的家庭為主。
雙薪收入中上的標準:每月收入15萬以上,
願意每月支出房貸6萬元以上才能貸入1千萬總價。
因為是軍公教,所以有信心20年內都可以付得出來,
甚至自認為薪水還會往上調整。
因為對投資、投機環境較不熟悉,
所以容易被仲介的話術所惑,
認為房價永遠不會下跌。
同時再加上因為小孩子需要更大且穩定的居住空間,
所以願意傾2/5的月收入來購屋。
他們真的是這個高房價龐氏騙局結構的最後一波老鼠,
他們因為目前的需要(小孩成長空間),
相信現在不買以後會更買不起(房價永不下跌)
收入穩定、自住沒差(20年內都支付得起),
所以願意貢獻未來收入1/3以上來讓前屋主賺價差。
但這一類的人越來越少了。
至於目前也有急迫需求的20至30幾歲想要成家的年輕人,
因為自己買不起,如果沒有長輩協助,
其實根本就無力負擔,但這批人在未來長輩不在後,
就會發現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