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僧001號 wrote:這很正常...01上...(恕刪) 一切價錢都是市場決定出來的~要麻~參與不要麻~退出市場不會因少數人的行為~就改變利率這麼低~這些有錢人不炒樓~不炒股~不炒期貨~不炒黃金~你叫他們的錢~都放銀行?還是買公債?如果你是這樣認為~那難怪沒錢的永遠沒錢咩!連人性的貪婪都參不透o
轉貼~undefined台灣產業推動一波波優退,45歲以上的員工,在銀行逐漸成為稀有動物「幾波優退下來,現在同事們放眼看去, 40多歲可說是『稀有動物』, 50多歲更堪稱『瀕臨絕種動物』。想到自己隨時可能被優退,晚上就睡不著覺!」一位銀行高階主管說。不久前,彰化銀行展開第五波優退,希望員工進一步年輕化,因為彰銀員工平均年齡「高達」41 歲,其他民營銀行,如中信銀早就降到35 歲,而同為三商銀的華南銀行、第一銀行,平均年齡都已降到30 多歲。早年在銀行界, 40歲是才剛開始被委以重任,接掌分行經理等職務的年紀,如今卻為許多銀行人「工作壽命的終點」。「優退」這兩個字,如今在報社聽得到,在政府機關聽得到,在科技大廠的生產線聽得到,在研究機構聽得到。最可怕的是,不要以為優退是衝著「中高齡」的「資深」員工而來,因為優退的年齡正在快速向下修正, 4 年前優退的對象還鎖定在50 歲以上,如今矛頭已對準40 歲以下。不少企業採取幾波優退後,中高齡員工所剩寥寥無幾,最新的獵殺對象轉為:工作滿 10年的「資深」員工。如果大學畢業就開始任職,工作滿 10年也才不過 32歲,原本以為退休還遠得很,想不到這麼早就來臨。工作壽命縮短到15 年現在,你只要年滿35 歲,就要有進入優退「紅色警戒區」的心理準備。以五年級世代(34 ~44 歲)來說,正好完全籠罩在優退的暴風半徑下。有人開玩笑說,五年級(50 )世代當年用學運逼退「國會老賊」,想不到自己這麼快也變成「職場老賊」。主計處調查也顯示,國人的退休年齡,正在快速提前,民國 86年有六成的工作者,可做到年滿 60歲退休, 91年跌落到四成。不妨做個世代對比。上一代不到 18歲就開始工作,至少能做到滿 60歲,「工作壽命」超過 40年。這一代年輕人,在高學歷趨勢下,通常要到 24歲才開始工作,很可能 40歲不到就畫下休止符,「工作壽命」縮短到 15年。科技新貴退不起休?如何在 15年內,賺到一輩子所需要的錢?即使科技新貴,如今都有困難。從前許多科技工程師,都把退休年齡設定在 40歲。因為技術進步太快、產品生命週期太短,細數歷年的科技股王,沒有一家能稱霸超過兩年。40 歲如果不退休或轉換跑道,不僅技術跟不上時代,從事的行業也沒落了。因此,科技人忍受超長的工時、哪裡股票多就往哪裡跳槽,為的就是在40 歲前賺足這輩子要用的錢。有些IC 設計公司,因為員工提前退休的緣故,全公司平均年齡甚至只有28 歲。但高科技的黃金時代過去了,本刊去年調查,只剩下 4%的科技工程師,能財富無虞地 40歲退休;但若不退休,有89%的工程師擔心自己的技術會落伍了,「進退兩難」成為許多工程師的寫照。中年銀行員的悲歌?許多中年優退,都肇因於「生產力趕不上薪資」:一方面技能落伍脫節,一方面薪水過高。以銀行員工來說,兩者兼而有之。從前銀行用人有幾個特色:一是筆試掛帥,所以被錄取的人,以「會讀書考試型」居多。其二,早年銀行屬於寡占事業,沒什麼競爭可言,行員只要不犯錯即可,因此喜歡用性格小心謹慎的人。其三,從前櫃員與後台作業人員,佔了銀行員工的多數,工作被形容成是「橡皮圖章」,每天就是坐在冷氣房蓋一蓋章,也不用背負銷售業績壓力,薪水自動隨年資調升,做得愈久領得愈多。許多四、五年級的銀行員,就是這樣一路走來的。然而,在金融割喉戰的今天,所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人才。現在銀行最急需第一線的商品銷售人員,能為業績衝鋒陷陣,具有積極進取的業務員性格,而不再像從前那種保守謹慎、被動等著客戶上門。如今銀行招募採取筆試者愈來愈少了,因為會考試不等於會賣商品。而前台銷售人員與後台作業人員也逐漸調整為 1 :1 ,後台作業人員不僅比例大幅縮減,而且也要扛下一定的銷售業績額度。在這種「全員業務員化」的趨勢下,很多傳統銀行員轉型不過來,再加上坐領高薪,不難理解為何銀行要大量招募六、七年級的業務新血,去取代四、五年級的老行員了。而在媒體業,則上演另一套優退戲碼。新聞記者是典型「薑是老的辣」的行業,不論見識與人脈都要靠時間累積。全世界很少有像台灣這樣,把資深記者當成包袱,不少媒體老闆所盤算的是,「1個資深記者的薪水,等於 3個新進記者」,因此優退老鳥記者、遞補菜鳥記者,兩手策略屢見不鮮。這種「人才反淘汰」的做法,要為台灣媒體的「弱智化」負很大責任。避開快速折舊的行業當媒體焦點都對準名模林志玲時,可曾想過另一位過氣的名模李珊珊?也才不過 5 、6 年前,李珊珊還是月入5、60萬元,倩影出現在亞洲各國時尚雜誌的封面人物,如今卻淪為靠政府救濟度日的貧民。別以為只有模特兒行業,才會暴起暴落,職業壽命有如流星般短暫。科技業、銀行業、媒體業,哪個不是風光一時,如今不到 40歲,就面臨沈重的退休壓力?反倒是許多樸實無華的傳統產業,職業壽命細水長流。在工作選擇上,未來一定要把「職業壽命」列為重點。如果年齡在這個行業是「負資產」,如果這個行業的「折舊」速度很快,即使薪資再高都要三思。同時要把理財當成一種「謀生能力」來培養,否則老闆可能只會養你 15年。>>>>>>新鮮人平均起薪2萬2~受害者不光是新鮮人~中年失業的話就慘了~連2萬2的工作都很難找o總歸一句話~老闆不笨~有2萬2的員工可用~一些資深員工~就準備被新鮮人所取代~世道不好~不管新人或是舊人~大家都需要努力o
重點是年薪 股票 年終之類的吧 你只提及你的月薪我想如果只有這樣的月薪 年存百萬應該不太可能吧之前同事 一年調薪五千 我想現在很少有這種情形吧我跟他同一間大學畢業 同一間公司 起薪就是現在行情 連調薪也只有兩千而且之前的物價 房價都比現在低所以真的不能比吧雖然大家都是從低薪水開始的但有沒想到 現在的調薪都追不上物價了甚至 以前有無薪假嗎???好像沒什麼聽過
呼!花了好長的時間終於把這個討論串看完,講到現在的年輕人,不禁想起前兩年面試的種種當時手上負責組織一個RD team,握有幾個quota,前前後後面試了不下四、五十人 (碩士)我們公司是那種雞蛋水餃股,但是給薪水倒是蠻大方理工碩士 四萬起跳,台清交成還有額外bonus要是面試到台清交成,素質不錯,也不大會問分紅等等,但是offer發出去後,百分之八十不會來報到。再來是一些中字輩的國立大學和老牌的私立大學,素質也是不錯,所以後來的主力大都是設定在這一區塊。另外是一些後期成立的新學校,挑了一些從履歷上看起來應該是不錯的來談,結果,第一種是,約好的時間到了人沒出現,打電話去問才說不想來了!!!第二種,專業一問三不知,真的是用不下手....記得幾個誇張的有一個是面試時一下斜靠在椅背上,一下趴在桌子上,還用那種打麻吉的態度跟你說話另一個是滔滔不絕,講的一口好專業,結果我直接問,有沒有辦法每天進Fab量data 五小時隔天交報告,馬上安靜下來,連假裝一下都不會.....以上無意貶損哪些學校,只是想說,現在同樣一張大學或碩士文憑裡面的料真的是有差啊!一直到去年底,我這個team的人都還找不齊,後來遇到人事凍結,就擱下了.....很多人找不到工作,但是很多工作也找不到人....剛畢業的起薪真的不要看的太重,但是若過了五年還是一樣就真的要警覺了.....
蛋捲咩 wrote:重點是年薪 ...(恕刪) 現在薪水的一般調幅的確是很少但是,調很多的"少數人"卻是一直都存在我剛出社會時起薪38000,前兩年都是調1000,意思意思因為不是本科系,我這兩年間,除了加班外,每天下班後就是苦K 前輩說的四本業界聖經,原文的第三年剛好接到幾個大案子,熬了幾個月也順利解決,年終時廠長親自review,把我叫進去鼓勵一番,說不會虧待我,結果隔年調8000接下來幾年每年調薪都沒有低於四千七年後,已經超過當年的一倍現在還有這種case嗎?一直都有! 每年年終 大主管review時,手上握有的特調quota都很驚人!而且,A部門的工程師薪水壓過B部門副理的也有!!你的態度可以決定價值,以及你要過的生活我並不是說錢賺多就代表一切但是,賺錢的機會一直都在,就看你自己了就像前幾層已經有人說過,你的所作所為和大家都一樣,得到的當然一樣囉!
shoumin7 wrote:其中最令人訝異的原因是 某前三志願的碩士竟然對CEO說我為何要為客戶倒茶?(他所負責的客戶來公司拜訪)那是助理該做的事情 這是哪間公司,麻煩說出來認識一下人資居然找不到適合的儲備幹部人才還要等到進公司找人倒茶的時候才發現不適合除了該位碩士有問題,人資也該整頓整頓吧
小弟想發表個人經驗:小弟:1.6X前段班。2.某國大碩士畢。3.剛畢業對工程超有興趣,老師很開心介紹我去做工程。起薪18000。(當時普遍約28000),剛開始做的很開心,因為什麼都不懂,什麼都很想學,像海綿一樣,學的很快,但也存錢存的很快(每年可以存20萬),第二年老闆加薪1000....,隨著認識的人賞識,展轉跳槽至今,收入漸漸OK了(自己覺得很夠用又可存錢)。想跟年輕人說,我當過主管一陣,實務上來說,剛入社會就斤斤計較薪水的人,這些人大都不卓越;不計較薪水的人,少部份是啃老族,而多半是有企圖的人。你是哪種阿???新鮮人應該:1.前一年內決定自己的未來出路。2.鎖定目標認真學習打拼。3.房屋?!請工作三~五年後或結婚再認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