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必買房~ 沒房生活更美好

MagicEli wrote:
有房子老了還有個安身之所吧,
租房到了退休吃老本不知道能吃幾年

用現金買嗎? 可以直接無視貸款。
其實現在就有專租給弱勢的房間,電視上有報鐵皮屋蓋的房間
格局差,空氣差,隔音差,除非被逼到的不然不會想住這樣的房間
以年輕人來講到處租還算可以,老又窮可就累了,只能租特定條件的住處

所以經濟弱勢的沒把握就不要生了,貧窮雖然有機會翻身,但絕大部分都是世襲
其實台灣的房租相對於收入來說已經不算便宜了
會覺得便宜是因為房價太過離譜

租房子是幫房東繳房貸?哪有那麼厲害
能幫房東繳房貸利息就不錯了!


假設人口一直 沒有成漲 都市更新無法大量簡易 的執行

以後房價看的是 新舊來定論 地沒有了 一些好地段 新房子 有錢人一定搶 價格也一定往上衝

但是相對 未來租房的人卻是有利的 因為沒有都更 未來台灣的的房子 超過40年 一定多到不行 70%老屋

加上人口 減少 會很有利租屋者 供給增加 變成選擇太多了 但是如都更大量簡易的執行 房價就會崩了

另外 民國60-69年 父母戰後嬰兒潮 開始進入 大量的繼承 很大量的繼承潮

房 跟 地 以後將拖鈎 地很值錢 老屋變多了 房子就不值錢了


Arcus0827 wrote:
我蠻贊同之前某篇文章所講得:孩子不會記得父母為了買間好的房子有多辛苦,只會記得為了辛苦背房貸而常加班不能好好陪他們的童年。"家"的價值不在那張薄薄的產權證明,而是家人在這空間共同生活、一起創造的諸多回憶。

我以前也很贊同這句話,但現在稍微有點改變
當小孩有了孩子,沒有房子又沒有積蓄還可能需要長照(3~4萬/月)的長輩真的是個負擔

"我一個月最多只能給5000,因為小孩要學鋼琴.踢足球,還要繳補習費"
說這話的那個人,一個月至少有8萬的收入
這是我聽到,很讓人感慨的話.

我相信他說的是真心的,
因為已經習慣月收8~10萬的生活水準,要突然下降成為以5~6萬來規劃,會很痛苦

就跟有些人能把性跟愛分開一樣,也有人覺得回憶歸回憶,現實沒錢就是沒錢
至於是否真的沒錢,那還真是個人感受不同啊~
zzzchen wrote:
我以前也很贊同這句話,但現在稍微有點改變
當小孩有了孩子,沒有房子又沒有積蓄還可能需要長照(3~4萬/月)的長輩真的是個負擔...(恕刪)

您我的處境差不多,有30多歲的小孩,也有80多歲的長者。
所以誠心請教,
您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年輕人在這時候把積蓄拿來當頭期款,然後貸款買房就能解決以上所說的問題嗎?
zzzchen wrote:
我以前也很贊同這句話...(恕刪)


我只是用這句話來呼應樓主的標題,不是說一直不買房而是不要為了買房而排擠掉更應該追求的人生目標。
臺灣的房屋自有率遠高過西方,但人民有因此過得更快樂嗎?
在共享經濟概念盛行的現在,房屋、汽車甚至時間都可以共有與分享,為何還有人執著於非買下、擁有不可?

如果買房是為了滿足居住的需求,那麼不管是租賃或者是購買都一樣可以達成這目的。
以你朋友的那例子,那麼該規劃的是如何退休之後不成為子女的負擔。按此邏輯應該是
1.提升子女未來競爭力:不因沈重的房貸而排擠對其教育或相關能力的投資。
2."退休後"能有自己財務、生活自理的能力:那就不一定要"現在"買在市區近上班地點的高公設比電梯大廈,而是"未來"退休後價格相對平價的鄉下田園生活或有能力支付長照機構相關費用。

個人就對苗栗一些田園生活的產品還蠻有興趣,不過因為離退休還好久,所以就持續觀察看這類產品未來發展相關情況與優缺。

ps.在房價過去十年來被炒高兩倍以上、人口結構紅利又不斷喪失的現在,寧肯中短期以租房等下一波的房市價格修正再入場。
Arcus0827 wrote:
在共享經濟概念盛行的現在,房屋、汽車甚至時間都可以共有與分享,為何還有人執著於非買下、擁有不可?...(恕刪)

很特殊的思維,聽您這段話,讓我想起:

如果每個人都已經擁有自己的房子,當然就沒有人需要投資第二間房子來出租,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房子住。
萬一有一天要搬到遠地,那怎麼辦?都沒人出租房子,所以是不是要新買一間?
如果錢不夠,勢必要賣掉舊房子,但是大家都有房子了,要賣給誰?

如果沒有共享的觀念,那未來是不是有錢的家庭在各地都會遺留下一堆空房子?然後沒錢的就死守唯一的那間,哪裡也甭想去。
如果沒有共享的觀念,那未來房子是不是和衣服一樣,因為沒有人會向你租借。所以只有空著,等舊了再丟入回收箱?
happywork01 wrote:
很特殊的思維,聽您這...(恕刪)


你的問題,鄰國日本不已經提供了答案?
一堆二戰後的城市如橫須賀市、千葉市,一堆房子現在沒人住成為鬼市,年輕人寧肯到東京都就業也不願去住前者免費還附家電的房子。而臺灣鄉下不也一堆老年人口守著老舊房子,年輕人都往工作機會多的城市擠。(甚或誇張如對岸的蟻居),但這是就業與房屋市場的總體供需,跟我提的共享概念本質上還是有差。

也許我未來觀念想法會修正,但現階段還是認為(以自己以往人生求學經驗),小孩也只有國、高中兩階段(短短六年)居住在都市的確有利於資源取得跟競爭力提升(城鄉差距真的明顯)。但大學以後,基本上就步入離巢期,甚至出國進修、工作等等。在新的租賃相關法規房東不得拒絕房客入籍的需求下,我個人是覺得沒必要為了這六年而非買房不可。(更甭提相同房貸、租金預算,後者更可以租在明星學區附近。而我、弟弟也是因通勤時間過久考量,自高二、高一起就在學校外租屋)

我的論述還是在於,像共享經濟的概念就是居住的需求(不論是現在工作、子女求學)是否非得買下、擁有房子才能滿足?尤其在房價所得比過高的現在,是否能藉由其他方案來達成。之前看57頻道,就有個案是房客一次跟房東簽10年(或15年)長約,然後自費50萬左右裝潢老舊公寓,用相對較低預算達到住在台北市中心的需求。算上房東房屋折舊、房價跌價等損失,房客自費的裝潢費用攤提下去其實也還好。
happywork01 wrote:
您我的處境差不多,有30多歲的小孩,也有80多歲的長者。
所以誠心請教,
您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年輕人在這時候把積蓄拿來當頭期款,然後貸款買房就能解決以上所說的問題嗎?

我的想法
1.不管或買或租,都要做好理財規劃
有錢有尊嚴這句話其實還是有點道理的
不論是零存整付或是定期定額,在年輕時強迫儲蓄還是必要的(對有些人來說,房貸也是種強迫儲蓄)

人生能把錢省下來的時間大概也就那幾年,沒家累,一人吃全家飽
之後當三明治,育兒養老還真省不下錢

至於現在是不是買房時機?我想不是.但可以多看看.找時機點入手


2.由奢入儉難
享受過一定生活水準之後,要降低生活品質真的不容易
不說別的,光是日常交際的朋友圈就有可能少一大票


3.對於長照,這還是條漫漫長路
不論是精神或是經濟壓力,這都是件很難熬的事
通常到最後就演變成付出最多的金錢與人力照顧的手足反而被嫌棄
而擺出"我就是沒錢",然後遠離的人反而能享受人生,然後指責照顧者照顧不周

能把小孩假日玩樂的足球課跟老人家長照的費用擺在同一個天平,而且還更為重要
我只能說,嗯~嗯~


至於共享經濟的概念,
就像是以前農村互有往來的情況,交換米啊~菜啊~肉啊~或是幫忙農務
種物採收過後,田裡又再長出來的,打聲招呼就可以去拿取
這種反而沒啥農藥殘留,倒是被蟲咬的不少

現在城市裡也慢慢有出現免費市集,
大家交換多餘物資,也開始做斷捨離,減少多餘浪費來環保愛地球




ps.
您說想在鄉下置產,我覺得很好,退休享受田園生活
若真的下田拚生活,很辛苦的,不騙您.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