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km wrote:
老美房市不會一樣.
一者美國不似本地,人人以買房為保值之道.
二者供需,美國地大,供需不似國內吃緊.
社會安全體系較健全的地方,比較不會一窩蜂買房.
對不少人而言,買房不只是投資,還是安全保障.
以提升利率平衡通膨的觀點看,提升利率後,誰獲利較多?
越高端者獲利越多.
買房絕不只是自住,對大多人而言,還是投資.
所以利率提高如果能讓房市下跌,不用多久,就會開始有人進場.
不一定是純炒客,而是可動用資金寬鬆後,開始買得起房屋的人.
利息要漲到什麼程度才會超越房地產的獲利可能性?
1) 台灣空屋率 20%,連首善之都有 10% 以上的水準 (而且還在逐年成長),這在國外大城市是很難見到的狀況,所以沒有所謂台灣人很缺房子這種事情。
2) 所謂買房保值的概念,那要看你買在什麼時候。如果現在進場買到的是已經預先反映未來五到十年後通膨的房屋,那麼買房還保值嗎?所謂買房保值是在多頭時候受歡迎的概念,在 2003 年 Sars 時期,相信買房保值的絕對是少數人。
3) 提升利率後,絕對是那些喜歡用錢滾錢的炒作資產價值的人損失最多 (除非你只看獲得的利息)。資金成本提升後,這些最有能力炒作資產,依靠炒作獲利的「有錢人」所能獲得的資本利得收入將大大減少。
4) 房地產沒有一定獲利的,你一再提到 5% 利息不足以澆熄 10%、20% 的房產轉手報酬,那是因為你已經假定房產轉手「一定」有這些報酬。如果真的如你所言,現在就把利率提高到 5%,對房市絕對是超級利空,前一天進場的人不要賠錢賣就好了,不可能有什麼獲利。
不動產實價登錄=持有成本
有成本就有收入
收入還可以分為現在賣方的收入&現在買方將來出售的收入
有收入有成本當然就有交易利益(損失)
有利益當然就是要課稅
唯一的差別是如何認定為自用或是常業而已
自用會有自用的認定標準&配套措施
常業也會有常業的認定標準&配套措施
這個時候應該是誰要來擔心呢
應該不用再多說明了...
不要亂誤導課稅方向
不做為課稅依據僅僅是地價稅和房屋稅
因為這是通通有獎的持有稅
沒有任何政府敢笨到去加這種稅
但是交易稅就不一樣了
掌握了收入成本就無法再隱匿所得=擴大稅基
交易所得稅率還是沒變喔
政府沒有加稅呀
只是斷了逃漏稅的機會
還是把問題留給想逃漏稅的人去擔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