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只有這一台剛剛五點左右,
現場LIVE轉播央行今年最後一次的理監事聯席會議結果記者會....
記者提的問題中有包含每年須上繳國庫2000億的這個問題......

另外今天是彭總裁生日.....渥.....高齡73歲了.....生日快樂......
| 資產 | 負債 |
| 美元有價證券為主 (美國長,短期公債) |
台幣 (銀行業轉存款) |
TONY_H wrote:
1.該升息而未升 讓民眾存款縮水
一位財金系教授將每年台灣家庭的現金與活存金額,乘上每年「該升息而未升息」的空間,從05年至09年,台灣人共少賺了1.37兆元,但在這5年,央行繳給政府的金額達0.95兆元。
2.台幣匯率不升 對外購買力大減
該教授繼續計算出,從1999年初央行開始加速賺錢至今,新台幣的實質有效匯率已經下跌了22%,換算起來,這12年台灣實質財富少了18兆元,但央行卻貢獻給國庫1.8兆元。
3.存放款利差低 金融業獲利困難
以2010年來說,因為異常偏低的存放款利差,台灣金融業者大約少賺9千億元,當年央行繳給政府的金額則是1千8百億元。
4.賺不到利息 全民競逐高風險資產
由於央行利率維持低檔,一般銀行自然不可能調高利率,造成民眾認為存錢在銀行不僅賺不到,不到1%的利息反而會被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等因素給吃掉。賺不到利差的民眾,就會逐漸將資金投入股市、匯市、基金等處,甚至是不少高風險的投資工具中;同樣的,獲利降低的銀行,也被逼不得不銷售更多高風險投資商品,形成惡性循環。
5.匯率長期偏低 扼殺內需產業
台幣貶值,台灣商品價格比他國同品項售價便宜,有利出口業者。但當業者不斷追求「比別人便宜」時,就浪費過多資源在殺價搶單的動作上,原本可用來生產更多符合內需的商品與服務,變成追求外銷,間接扼殺內需產業的發展。
6.台幣續貶 全民身陷外匯風險
央行努力累積外匯存底,但外匯是全民資產,這種作法等於是「把台灣人賺的錢不停存到國外」。以2300萬人口計算,目前每人平均外匯存底約1.7萬美元,等於51萬台幣,也相當於2010年的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換句話說,央行將台灣人的一年可支配所得放在海外,承受外幣匯率波動,相對提高台灣人累積財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