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bbit76533 wrote:
外國的教育真的很好
他們讓學生在小的時候就可以盡情探索 發掘自己的興趣
不像台灣 齊頭式教育 每個人國小國中強的跟什麼一樣
陪養出一堆只會填鴨 想法死版 作風僵硬的假高材生(恕刪)
教育是另外一個重要議題。在我看來,應該是最最重要的部分。光這一點,就決定了台灣的命運。
適才適性,加拿大及許多國家都強調這點。老師、家長都有共識,整個社會也是這樣,包括大學的招生也是。人家沒有計較在分數上,人家決定收你入學時也會同時考慮你是否表現出對於他們科系的強烈興趣。
台灣的呢?從3歲開始啟蒙,不想輸在起跑點。補習、補才藝,台灣學生從小到大,忙了30年好了。過程中比外國小孩花更多時間唸書,過程比別人不快樂數倍,父母的關心、投入、接送、花費(私立、名校、跨學區)等等也是數倍,結果呢?
這還是運氣好的學生,考出來的分數比較高,問題是過程中付出慘痛代價(所有的生命及時間),除了分數高以外,其他往往不行。而且,拼到分數的人往往是沒花時間去好好找到自己志向的人,也進入一個未必喜歡的職業。然後...轉行。
例如念醫科,國外學生必須去其他醫療較落後的國家幫助窮人,當志工,越苦越能體會過程中的辛苦,越能證明你對於行醫救人有高度興趣及志向。而我們台灣不是,我們學到人家「志工」的皮毛,要資歷,要時數,但那種經歷,往往只是在「做假帳」。
若唸書沒完沒了,進入研究所,也一樣。訓練過程只能聽指導教授申請來的「計畫」來行事。少有思考,少有選擇,唯命是從居多。
至於運氣不好、無法在這體制下讓學習分數搶在前面的,最倒楣。放牛吃草,隨便你生死。(對我來說,或許反而是一種救贖及希望)
問題是,那些在台灣教育體制下表現不好的學生,在我看來,反而是在國外能夠學習得很好的人。那些人有主張,有對老師的不同意,那才是教育個人特質的珍貴處。一個唯唯諾諾、分數永遠考高高的「好」學生,反而不容易創新,也非教育的主要目標。
現在講12年國教,根本已經亂了套,毫無章法。多數決策者一樣只能在計分方式上打轉(因為家長說要公平!)。那些家長沒想到的是,教育沒有公不公平,只有適合或不適合。天生的資質往往已經決定了許多結果。你家小孩會唸書,可能就不會打球。如果不能讓資質適合打球的不要強迫硬要去接受「12年國教」,如果不能讓會唸書的念到真正有興趣的學問,都是浪費。
我們沒看見這點,只要計分公平、要機會公平。
也因此,若經濟有能力的話,將小孩送出去吧。台灣的教育也早就沒救。台灣教育不管怎麼改都終究會失敗,這不是教育主事者所造成,而是一般家長長期以來的士大夫觀念所造成。換句話說,是共業,是我們活該。
跟醫療及房產的結果都一樣,不管分數好或分數不好,台灣的教育也大多是浪費。浪費在爭小小的考試分數,而不是爭找出個人的興趣及能力,並將那些能力及興趣好好發揮到極致。
也因此,若家長有經濟能力、夠明智、也夠狠心,那麼,盡量送小孩出國(確定小孩不學壞,最好也跟著),至少還有一點教育目的的希望。若你只能留在台灣,那就不得不跟一群只會在意分數卻不管其他的家長去要求他的兒女與你的兒女一起放在公開的天平上,跟你要求「手段上的公平」(卻完全不管目的?)。你光是應付這種人,就沒時間去理會什麼叫做「教育」的真諦了。
於是,我們養出的小孩往往狗眼看人低,不懂得尊重。因為整個教育過程中我們只教會他勝者為王,不管分數是作弊或怎樣拿到的,只要分數高,就有說話權,就有優先選擇社會眼中熱門科系的發球權,然後將不要的科系淘汰給別人去「承接」。拿高分的人也才會有獎品、有獎學金,也才是爸媽、師長、整個社會寵愛、膜拜、又親又舔又記者訪問「高分密技」,讓你趾高氣昂地回答「我只是上課專心聽講,回去練習題多做,從不補習」。
至於分數向來不怎樣的,最衰,因為你表現不突出。這種情況,在台灣呢你也只好認了,因為你只是父母眼中的屁,親友聚餐時連提都不願意提,你也是老師不關愛的學生,你教室中的座位也永遠只能位於「邊陲地帶」。
台灣真正的教育,有多少?我們都在教導下一代這種「優勝劣敗」的殘酷價值觀,不是嗎?這是我們要的?於是,台大畢業的一樣是犯罪常客,不會因為是台大畢業的就會有較高的道德標準,完全無關!
我敢講這些,是因為體會很深。從我到我下一代,都有接受國內、外教育的相當經驗。台灣與先進國家的教育,實在差太多了。台灣教育大都在浪費時間,將人教壞。尤其是都市,接受越多都市中的所謂「教育」,其成果離一個正常人的需要會越遠。就像一個人送進監獄感化,在監獄學到的往往不是好好反省自己所犯的過錯,而是在學習如何犯更高階的智慧犯罪。
補充一點,加拿大有全球前三名(2011年資料)的好空氣品質。光這點,就讓你至少不用在台灣天天「吸毒」。至於台灣用藥量是國外2-3倍 對於腎臟的毒,看看台灣醫師願不願意老實告訴你吧。換句話說,就醫方便、容易拿藥還未必是好事吧。
去過的『忙』著回家!

國內外教育?果然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