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snake1225 wrote:台灣房地產造就了某樣...(恕刪) 【為何只談囤房稅?不講房地交易稅的炒房漏洞?】只要過2年就可以炒房,只課獲利的20%,還可以扣除相關稅費,這才是大問題,2年剛好是炒房醞釀期。談談二十幾年來房地產的狀況~1996年GDP成長率約6.18%,基本工資15360元,全台房屋移轉約50.9萬棟,房貸餘額約2兆。2006年GDP成長率約5.42%,基本工資15840元,全台房屋移轉約45萬棟,房貸餘額約4.3兆。2013年GDP成長率約2.48%,基本工資19273元,全台房屋移轉約37萬棟,房貸餘額約5.6兆。2019年GDP成長率約2.64%,基本工資23100元,全台房屋移轉約29萬棟,房貸餘額約7.3兆。【錢都在房地產裡,人民怎麼會好過,景氣怎麼能復甦。】若觀察1993~2019年的GDP(花錢指數),1993~2007年的成長率大多都在4~6%左右(除了2000年的網路泡沫),2011~2019年的成長率大多都在2~3%左右。這些差距就是1993~2007年沒有全民炒房,人民有錢花,大家有錢賺,經濟可以循環,而不只是錢進房地產。2011年炒房之後,高漲的貸款與房租,讓經濟趴到現在,已經完全躺平。如果,政客們繼續支持房地產的炒作。未來,或許資金再度來台炒作,房價可能再漲一波,台灣人民將和香港人一樣可憐,被高房價操控著生活,最終走上街頭也無解。很少人知道,為了買房子,台灣人一年花費2兆元以上。(2013年的房市交易為3.4兆元,當年全國GDP為15.2兆元)根據好時價統計,全台灣自2012年8月至2018年7月,共累積了145.6萬筆的房屋交易(不含土地及預售),總金額15.8兆元,以個別年度來看,2013年3.4兆最多,之後一路下滑至2016年2.2兆,2018年回升至2.3兆,都在2兆以上。基本薪資從1996年的15360元到2019年的23100元,23年成長50%,但房貸餘額從1996年的2兆元成長到2019年的7.3兆,23年成長265%。錢都在房地產裡,人民怎麼會好過?2000年之前,是李登輝執政,當時主打【6萬元國宅】,沒人敢炒房,人民有錢消費,經濟大好。【改變!】訂定目標,讓超過2兆的房市交易額,在十年內緩慢的減少到一兆5仟億元,代表土地價格將大幅降低,房價、房租也會相對降低,於是這些錢將流入其他產業,讓台灣經濟起飛。【怎麼做?】第一.調高房地交易稅(房地合一稅)目前的房地交易稅,以扣除相關費用的【實際獲利】計算:持有不到一年出售,要課45%。超過1年,未逾2年課35%。超過2年,未逾10年課20%。持有超過10年,則課10%。(自住時間超過6年,則有400萬元的免稅額,超過400萬元部分則採10%的減免稅率。)目前的稅率還是很好賺,有利於炒房,因為持有2年期間以內,剛好作為炒作的蘊釀期,之後稅金只要課徵20%,等於實賺1000萬只課徵200萬的稅金,還有800萬的獲利空間。(例如2011~2013年房價大漲,2011年買價1000萬的房子,大約2年後就可漲到2000萬,若不急著賣,出租的投報率也不錯。)若要防止炒房再起,建議更改為:持有不到一年出售,要課90%。超過1年,未逾2年課70%。超過2年,未逾10年課50%。持有超過10年,則課10%。(自住時間超過6年,則有400萬元的免稅額,超過400萬元部分則採10%的減免稅率。)
打房才會讓經濟提升?降息會弱化庶民對經濟危機的敏感度...房貸利息這麼低...就買吧?租房子和繳房貸差不多...就買吧?房貸降息絕對不是你決定買下這間房子或繼續咬牙繳房貸的主要原因要省思要量力而為「永遠努力在你的生活之上保留一片天空 」~普魯斯特
kantinger wrote:那會 蔣經國的年代房價夠低把 怎不金融危機? 蔣經國時代沒有金融危機?? 十信案是台灣第一起本土金融風暴, 後面還有鴻源等投資公司大量吸金造成的金融危機. 這兩包都很大包, 最好是蔣經國時代沒有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