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n12345678 wrote:雙北有270萬戶,房...(恕刪) 不能這樣算!216 萬戶中僅有一房者占多數,這些人討不到便宜,賣掉住哪?會作怪的都是擁有一房以上者,大都是投資客!手邊資金過剩,又不想定存賺微薄利息者!另有一些原本怕課徵遺產稅,資金放國外,現在政府降低遺產稅,資金移國內有錢人,也是這波炒房主因!
continuum wrote:不積極思考 ? 有點太自我為中心了當真以為低收入者思考就可以錢自動生出來 ?真的不是您想的那樣.... 最近剛好把幾年前買的富爸爸系列的書拿出來看,以前看的時候很有心得,幾年後的現在重看,又有新的體會,真的,人的觀念真的是影響很大。低收入者之所以低收入一定有其原因,原因就不探討了,重點是如何翻身?當99%的人都為了房價所得比15而砲火四射時,我發這篇文去質疑數字的意義,讓其餘1%的人有機會去思考統計數字的迷思,願意思考的人,有機會做一些改變,總是一個契機,積極的思考當然不會自動生錢出來,但是什麼都不改變,我想不出有什麼翻身的可能性。
ejan1969 wrote:最近剛好把幾年前買的富爸爸系列的書拿出來看,以前看的時候很有心得,幾年後的現在重看,又有新的體會,真的,人的觀念真的是影響很大。低收入者之所以低收入一定有其原因,原因就不探討了,重點是如何翻身?當99%的人都為了房價所得比15而砲火四射時,我發這篇文去質疑數字的意義,讓其餘1%的人有機會去思考統計數字的迷思,願意思考的人,有機會做一些改變,總是一個契機,積極的思考當然不會自動生錢出來,但是什麼都不改變,我想不出有什麼翻身的可能性...(恕刪) 真的希望大家都可以翻身每個人都可以像富爸爸作者一樣身價幾十億
2014第二季的新貸款數據顯示,英國房貸所得比創下歷史新高。抵押貸款機構協會指出,英國第1季首次購屋者的貸款是總收入的3.42倍,其中倫敦為3.83倍。倫敦的首次購屋者平均貸款20萬英鎊(33.7萬美元)。倫敦的房價所得比不到4.0,和台北比,實在是太低了。
房價所得比, 最理想的狀況是以谷底房價的某一年作為基期,房價的整體走勢不超過國家 GDP 成長的幅度,例如房價漲幅不超過大眾薪資平均年增約 3%,大眾薪水的漲幅普遍超過房價的整體漲幅,維持合理的房價所得比, 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有能力買房子,至於所謂高價的豪宅, 就像藝品一樣,只適合特定人士收藏, 投資有風險, 收藏須謹慎.
我像樓主要表達的應該是:政府所有的數值.不管是房價所得比.收入級距..等各項數據,數據僅供參考,都不是個人能夠去改變像標題寫說最近熱門話題是房價所得比,我是看到這篇文章才知道有這個話題個人的努力比較重要,這個幾位網友的回文中有看到,我也是覺得個人的能力提升,選擇性就較廣而所謂的"努力"是甚麼呢?大多數的人直覺都是努力工作.存錢.兼職.業外收入..開源節流的方向,這邊舉例不同方向的"努力",希望提供一些經驗分享,ex1:行動力想買屋,有些人從沒去實際去看屋.花時間找屋;同樣想買屋,有些人會花時間下班後.假日去看屋,每日運用各種管道收集資訊,長時間累積下來,會更清楚自己想要的,自己能負擔程度,會較容易有機會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房屋ex2:資金運用8年前,我存了20萬,在台中買了一間總價70萬的套房,我知道年代不同,房價已是不可而語,但我想要表達的是,當時要存到20萬不難,但同事大部分的人會先去買車跟旅遊至今我還沒過新車.也沒買過新手機..延遲享樂雖然不一定就會買得起房子,但一定有多一點的機會買到房子ex3:其他觀念4年前我存了60萬,買下現在住的20年的電梯大樓(近台中大坑),發現2個現象:1.大家都愛蛋黃區.或5年內新屋(我也愛呀),經濟現實考量我還是選擇買蛋白區.舊的,但有很多人至今是非蛋黃區.非新的不買,這樣確實很難買房。2.後來聽說租在隔壁的早就想買下我這間,一直以為要存到100萬才買得起,這個則是功課做得較少(努力),被捷足先登也是沒辦法的事以上簡短分享,希望大家可以少批判,多吸收對自己有幫助的觀念希望大家都能朝自己的夢想繼續"努力"ejan1969 wrote:這兩天最熱門的話題就...(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