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現在單坪房價太高了 已經失控了 不然早期那種20幾%公設比 那種大樓 我連看都不想看.一層樓 通道小 電梯小 戶與戶大門太靠近.開門見電梯 壓迫感很重..現在高公設 好歹 有規劃 獨立電梯間 一標準 一大電梯 戶與戶間的門口距離拉長 壓迫感就少了當然付出的總價就高 問題不在公設 而是每坪房價太貴了......
如影隨行 wrote:1.我從沒說過一句"...(恕刪) 那根據樓主的竟思⋯我非常贊成實坪計價公設應該納入房屋政策討論實質改革結論:台灣真是個X島1、根據題目討論2、符合1,其他不是重點3、不幼稚討論佩服佩服
如影隨行 wrote:個人認為天底下哪裡有...(恕刪) 這實在沒什麼好議論的,以大樓來說,出了自己家門以外的地方都是社區公共領域,公設以百分百設定,那公設多寡就和戶數、坪數成正比,社區公設,還是屬社區所有人的私有財產,只有社區的住戶才有權使用,那是因為你有付出買的。商人做產品不就是成本加上利潤賣給消費者嗎?不管哪個行業都是如此,你說做出功能、設計…是商人要付出的,那好比唉鳳,請人設計、打廣告…先付出成本是沒錯,但難道不是計算在生產成本裡後加上利潤後賣產品給消費者回收嗎?怎麼弄到房子就變成不用錢了?如果沒有限制公式比,那至少樓梯、電梯是必要公設,但當只有樓電梯的建案跟有特色的公設建案比起來賣的就是差一點時,你說會不會為了銷售變成建案間公設特色的競爭?
kaiweng wrote:這實在沒什麼好議論...(恕刪) 我想你搞錯方向了....公設比政府規定一定要有,但納入"正常"單坪房價內是不太正確的方式.....你以哀鳳來比喻或市場上其他商品來比喻也不太對...現在的癥結點在於...任由建商在"公設"上面卡油.....這也就是造成市場上明明一樣的大樓一樣的公設比但實際的公設面積卻又可能不相同...也又造成很多例子看來訊息很混亂...有人車位登記是12坪但車位明明就是只有4~5坪,這時建商說因為還有包含車道呀?那也有人車位就是登記4~5坪,那這下又不包含車道了嗎?總之就是亂像...這亂像就是讓建商為所欲為正當卡油的地方...
如影隨行 wrote:個人認為天底下哪裡...也因此..弄個小綠地,小小間ktv,小小間建身房,小泳池...都叫公設(這還沒個標準的)..買的人吋土金幾百萬就花在看(用)不到的地方了?如果今天沒這項規定(公設不需算到買方坪數內),那建商要推案勢必端出更好的牛肉出來競爭,這樣才是商品買賣比較合理的方式吧?(恕刪) 我來教你什麼叫做沒有公設,看過鋼構工廠吧,一塊地蓋出四四方方的廠房,依法規建敝率.沒有車道,停車場,樓梯,陽台,游泳池....1000坪60%蓋600坪,這蓋多少就是實坪.土地持分還是要1000/600計算
gkkcast2 wrote:現在的公設比真的太高了基本上佔了1/3買個30坪的房子,扣掉公設離離扣扣的,實際坪數可能只剩18坪...(恕刪) 換個想法,過去50年前是希望 有就好 (那年代開始大蓋四層樓公寓及十層樓大樓)台北市也沒有那麼多人口,幾十年後生活水準提高,浴室有那四面牆及地板是水泥粉光的嗎?有住家客廳是吊2隻20w或40w日光燈的,早沒有了.現在大樓外觀要造型,一樓大廳要氣派要豪華,沒錢買這的就只有找那打著簡單造型整棟大樓四四方方只看到窗戶玻璃的,那一定便宜些.就拿高雄市美術館這裡舉例,聯合醫院後就好幾棟這樣造型的,遠一點及農16那就有建商大手筆蓋出外觀有造型的,任誰一看一比較馬上反應造價一坪最少差個5萬10萬以上.
公設不止是你講的那些像是會議室之類的...還有電梯,樓梯..走道都是公設一部份如果你不買公設...請問你用飛的進你家?還是建商或是有買公設的人收你過路費,因為你要進你家之前..需要經過私人用地...像是健身房,會議室,游泳池之類的公設..若你不希望買的總價含這個.建議你挑其他房子買..因為不是每間房子都會有那些公設...所以搞清楚公設是什麼在出來講吧....建商灌水的是雨遮那才是真的用不到的部份...如影隨行 wrote:個人認為天底下哪裡有...(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