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獨有的台灣公設比到底是誰制定的?

關於你車道問題,按法規來說,你停車位就是擁有那框框內的坪數,車道本來就是全部共有。

有良心的廠商會給大坪數,沒良心(也不能說沒良心,因為法規本來就是這樣規範),則將坪數多歸給車道或者停車場內其他設備,也就是你們所謂的公設

然而無論如何,哪種算法,總坪數絕對是不會變。有多,就是多賣,這可以告廠商的。

而這其中到底廠商要坪數多算在停車位上,又或者轉到車道公設上賺更多,那也是廠商想賺多賺少的差異。 (並不違法)

縱使你今天改實坪制,廠商想賺的金額依然不會變,只會用共更多巧目去賺(例如我這個制震由日本怎樣怎樣)

好比賣電腦,intel i3.i5.i7 我只跟你說intel制,但不跟你說i3還是i7,你能了解其中價差?價值?更別說它的價格了。

即便他今天跟你說我是intel i7 頂級處理器,但到底是i7 8700?還是i7 860?這絕對有價差,你能了解嗎?

另外停車位又分法定、增設、獎勵,這三種權狀又不太一樣。

這樣你能夠理解嗎?

所以,你說實坪制能不能降低?坦白說,個人覺得這有很大的難度,建商圈很小,一堆建商老闆是互相認識,開的價格不會去破壞行情價。即使有也只是極為少數的個案。

再者拉,更重要一點,今天一間建案價格開超低,遠比其他建案還低一半,你敢買?又是沒聽過的建商,成立不久的建商,你還敢買?

是我,我是不敢買拉,那怕今天柱子放油桶,該做的工法都不做確實...

個人認為,與其專注於這點,不如多專注這間建商到底成立多久?

買房子是有保固!買房子是有保固!買房子是有保固! 法規是有規範!(主結構是15年,其他至少1~2年)

一堆一案建商蓋完立馬倒,我看後續保固找誰要?

實坪制頂多只能避免所謂停車費費用移轉問題(但這點卻是不違法),至於其他高樓多花在公設問題上,這根本只是搞笑事情。

今天公設不要,廠商依然算總價/實坪,有這麼難懂?

最後的最後

今天會這樣取決於市場選擇,並非單獨一方或者單獨法令就能夠決定一切。 (除非法令明確禁止,例如禁止燃油車)

民眾想低單價、低總價
建商想賺更多錢
政府想便宜行事

造就這個市場環境,有...這麼難懂?_?

法規從未規定公設可以或不可以計價,只是規範要註明、區分權狀是怎樣

就好比法規規定每樣食材必須註明其成分,但可沒規定那些成分不可計價

那我今天賣食品廠商說,我膠原蛋白很多,所以價格貴(但九成都是水),但話術行銷也好、或者真有效果也好,又或者品牌老實也好,最終市場選擇了它,並允許他繼續存在,這有這麼難懂?

我倒覺得,公設可以列舉出來,讓大家更明確知道自己建築有甚麼(就好比食材成分)

公設計價不計價,這並非政府能夠決定(政府可以要求可口可樂其中的水分不能計價嗎,靠,水這種便宜貨還敢計價???)

但政府可以要求廠商確實寫成分多少,例如水99%,1%的膠原蛋白等等之類,那你看到另一家95%的水,5%的膠原蛋白,你買了1%卻怪廠商為什麼水要計價?為什麼政府不要求水不能計價?????


麻煩麻煩,請多想一下。

公設又如何?_?

換個立場想就知道啦。

deepnet wrote:
你確定有看懂我的内...(恕刪)
不是我愛回,只是樓主自己提的


3. 條件好的房子不管它是不是實坪制,價錢一樣貴還是有人買,但差別在公平性! 舉例來說,60坪房子公設21坪,A住戶買高樓層一坪50萬,公設=21X50=1050萬,B住戶買低樓層一坪35萬,公設=21X35=735萬,A住戶難道用的公設是VIP高貴等級? 再舉例,C住戶買30坪公設10.5坪,難道A住戶可以用全部游泳池而C住戶只能用一半的游泳池?

所以到底是誰計較?


Jojoba323 wrote:
他們喜歡故意跳針,...(恕刪)
jiahsien wrote:
不是我愛回,只是樓主...(恕刪)


⋯⋯
他說的沒錯啊,哪裏有問題?

幫樓主這點補充一點,即便條件不好的也開高價或高公設比。
怎樣才叫做公平?

樓主拿著現有的坪數公設比去實坪制後的公平

講的好像轉換實坪制後,公設理應均一價?_?

對於建商而言就只是現有總價除以實坪,就只是這樣。

房子頂樓一樣是2000萬總價,四樓一樣是1500總價,一樓一樣是2500萬,只是坪數價格拉高,有...問題嗎?_?

你不管去問任何建商,都只會跟你說,就只是現在總價除以實際坪數,就。只。是。這。樣。

因為對於建商而言,不管公設多少,這戶就是價值2000萬!這樣,有這麼難懂

你跟我說,哪裡公平了!?!?!?!?!?!?

公設比,只是因為政府要求註明公設實際坪數到底多少而已。不要跟我說以前沒公設!以前樓梯就是公設!

至於陽台那個不得記入權狀,這本來就不該記入了=_=陽台是幹嗎?逃生消防用啊





就個人而言支持實坪制原因就在於可以跟各國去比真正房價差異,而不是一些政客、建商、業務員、大地主等等之類在那邊嘴砲說台灣房價"相對"便宜。

至於能不能拉低房價?人總是貪婪的,只要沒虧錢,就是不會跌...

不然我家旁邊20幾年房子從600萬賣到1200萬還賣不出去...空屋空了20年,這就人性貪婪。反正他不缺錢,只想遇到笨蛋去買這房子

(有拉,這陣子有跌到1100)

看看我家親戚,50年五萬買的地上權,現在改建拿到1000多萬還不滿足,分房子還要求分一樓加樓上...你覺得人不貪?誰才貪?_?


如果要還是不懂,請參考最經典的,洋芋片。

我們到底是買洋芋片?還是買氮氣?

按體積來說大概70%都是氮氣,等於我浪費70%的錢買空氣?

品客還比較有良心,大概5%不到是空氣,其餘95%幾乎是實實在在的餅乾。

是不是我們可以跟政府反映以後不準用氮氣保存食物?應該學學品客用紙盒?

不然我同樣花50元買洋芋片跟品客,一個花了50*0.7在空氣上,一個是50*0.05在空氣上。

這樣...?_?

懂?

不懂?


Jojoba323 wrote:
⋯⋯他說的沒錯啊,...(恕刪)
jiahsien wrote:
怎樣才叫做公平?

...(恕刪)


痾⋯⋯現在每一層樓單價一樣嗎?
那你覺得實坪制之後單價會變一樣嗎?
1.每層樓單價均不一樣。
2.實坪制後單價更是不一樣。

帶無論哪種,現在計價方式跟實坪制計價方式的總價一樣不變。


這樣能夠理解嗎?_?


換個建商立場去想這件事情吧~

不見得就賺得多才選這種計價方式,而是選了只會顯示單價更高。

有哪個敢第一個玩實坪制的建商,肯定業績掉不少...

這也是建商不敢衝第一的原因之一,當然別提那種沒良心的建商,偷工減料的更不用談了

多想想就知道了~


Jojoba323 wrote:
痾⋯⋯現在每一層樓...(恕刪)
jiahsien wrote:
1.每層樓單價均不一...(恕刪)


這是建立在「總價不變」的前提下所設立的假設!

也就是先射箭(總價)再劃靶(實坪或是虛坪制)

現在的案子都是算「銷坪」而不是真的再算「坪效」
不懂的話,我在說明簡單點 商業區 容積440% 走老危獎勵「坪效」是9.1坪,而「銷坪」是14.3有沒有發現奇怪的地方呢?

說到這就好了,這版同業不少
公設不含在容積率內.......

應該這麼說好了。

今天不館哪種作法,成本都是不變,建商所要的利潤依然不變

即使只談實際容積率來講,那就只是很簡單計算,建商要的利潤+成本就是整體總價

整體總價再除以容積率就至少是每坪單價,但一樓跟頂樓不可能跟四樓同價位。

有良心的是四樓算得比均價更低,但一樓跟頂樓加更高,然而這些都是建商他們自己的算法=.=

我要說的是,老早就已經有了"總價",所以不管虛坪也好、實坪也好,建商想要的總價依然不變,那變得不就只有每坪單價?_?


而且這也不叫假設吧=_=

難不成轉成實坪制,建商相關成本就突然降低?建商"想"賺的錢就會變少讓給民眾?_? (想賺跟實際能賺是不一樣)

不管哪樣,該花的成本依然不變,建商想賺的利潤依然不變...



terrybog wrote:
這是建立在「總價不...(恕刪)
jiahsien wrote:
公設不含在容積率內....(恕刪)


實坪制之後的「銷坪」就不能這樣計算了,因為會幾乎等於坪效,那麼能夠「調整」的單位就更少了!

回過頭來說,當銷售坪數就是坪效的時候,公設做的如何就變成附加價值,或許能提高一點售價,但是每個案子大小坐向都不一樣,又想要完銷,會是降價出售還是公設做更多更豪華呢?

不預設立場,大家思考即可!
jiahsien wrote:
難不成轉成實坪制,建商相關成本就突然降低?建商"想"賺的錢就會變少讓給民眾?_? (想賺跟實際能賺是不一樣)...(恕刪)


那麼多人解釋了你還聽不懂嗎 ?

實坪制能防堵不老實建商灌水假虛坪,把公設視為附加價值配備,消費者根據公設好壞來決定實坪價買不買單。

現行公設比計算複雜,建商容易呼攏消費者,建商搞了很多東西"不計入容積",但建築登記時卻可以登記測繪,結果不就是"銷坪"遠大於"坪效" ! 這也是為何越來越多建案明明實用公設不多但公設比卻高達35%原因 !

實坪制"坪效"近"銷坪",建商沒得在公設比上搞鬼,以往習慣在公設比灌水的黑心建商再把灌水總價拿到實坪制玩,你覺得消費者是笨蛋不會比價嗎 ? 你卻一直跳針說灌水總價一樣會灌回實坪制 !?

再說一次,實坪制的精神是讓"銷坪"近"坪效",防堵淘汰灌水公設比的黑心建商,讓價格簡單化容易比較,而不是要全國建商大降價好嗎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