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不動產投資管理』此書所說之成本請查找上述書籍著作日期,因為建築成本是會變動的,每次大地震後,就促成法令之修改,再加上物價指數,書上所列之建築成本過個幾年其參考價值均不高更不要說建築類型,地點,地下結構形式等均會影響照價成本,所以書上所列之建築成本看看就好依北市目前主流之建案型式(SRC構造,地下結構採連續壁及基樁,外牆掛個石材)其建築直接成本(建築+機電+設備)衝到15萬/坪剛好而已,此外還要加計設計費用,建築及土地融資成本,銷售成本,公司管理成本等等,每次看到外縣市每坪賣價不到十萬元,拿到台北市連建築成本都負擔不起,更不要說還要負擔土地持分之費用所以建築成本之討論還是要分地區的,不太適合硬套
營建成本很難去推算的有的建商使用成本比較低的建材有些使用比較好建材但最後蓋出來,一般人也是看不出來,感覺都差不多但你住十年以上,就慢慢發現到缺點了…不過現在營建成本這麼高哦,15萬?我看鄉下透天房子,地坪38坪 建坪50坪以上之前還看到賣420萬而已…聽別人說那裡土地一坪3萬元左右,光地坪就花120萬了扣掉土地成本,只賣300萬50坪的建坪,利潤如果抓100萬的話50坪的建坪,一坪的營建成本要壓在4萬以內…
所以才說不同區域設計法規需求不同(抗震及耐風壓等要求不同),以及建築形式不同,導致營建成本之差異相當之大,所以在北部(如北市)之營建從業人員看到自己的工地造價成本,實在難以想像外縣市的房子為何可以賣的如此便宜(10幾萬到個位數之單價)
有沒有集合住宅不是透過都更, 自己辦理重建的?例如前陣子報過的連戰的一品大樓, 想打掉重建(不知容積率有無影響), 這時建商應該就只是負責建造而已沒分到房子賣吧, 這樣估的成本是不是最準.話說回來, 有沒有那種台北市個案是20年左右容積率跟目前相同想重建, 就算完全不適用任何獎勵也重建的?會想到這個是因為, 中古屋跟新屋價差有時不只15W/P, 在精華區可能高達3, 40W/P甚至更多. 如果砍掉重練, 大小還維持一樣, 那好像也不會輸給賣掉去買附近(地點條件差不多的)全新的建案?
別忘了還有一些獎勵容積可以灌,還有計算坪數的方法不同,另外營造成本臺北市15萬差不多啦,不過10-12萬比較合理,因為文山區我想用料「應該」不會也不需要太好(沒惡意),假若是小建商,可能還有偷料、品質差的問題,以上都是房仲說的跟實際上有落差的地方,房仲說的沒錯,原則上是那樣沒錯!他不是存心騙你,只是他也不見得非常清楚,重點在於建商利潤跟房仲說的算20%,這之間有一些錶訂利潤與實際利潤的誤會...結論將來想賣70-80這點不會變,只是經過一些手腳,他的成本可能只有40-50,(確切數字上我不是頂確定,大大參考就好)這樣的利潤...恩~~~剛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