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人注意地震後土地液化的問題嗎?


bluenine wrote:
不太需要擔心液化擔心...(恕刪)


新的建築物在地質和建築工法及制震921之後都有比較注重,也是房子賣得好又貴的原因吧.反而是舊的建築物常有海沙或及地質上的問題.
地震會激發地下水的超額孔細水壓(exceed pore water pressure),大量的水壓力會使得上方的土壤失去原本該有的承載力,因此土壤就會像泥漿一樣從地底冒出啦

至於均不均勻沉陷,理論上來說是不可能有均勻常現這種東西的,地質的組成本身就不是均勻的,何來均勻沉陷之說,建築物最怕的就是不均勻沉陷,不均勻沉陷的影響會讓你的住家牆壁產生裂縫,建築技術規則上都有說明,建物的角變位多少是屬於合理的。

彰縣,員林鎮地區就有土壤液化的困擾。
我不是地質技師,提出一些或許很外行的質疑
我有一個朋友在景觀設計公司工作
他們在大直接過幾個案子
都是社區或豪宅種了樹之後
由於地下水位太高,導致樹木生長不良
最後只好將花園重新施工與換土
地下水位會如此高,原因在於
當地是基隆河截彎取直後的新生地
而且是很新的新生地
不然就是鄰近基隆河

看到中央大學教授在電視上分析
為何東京迪士尼樂園
這次地震會造成嚴重的土壤液化
原因在於當地是填海造陸,而且三面環海
而紐西蘭的基督城前不久毀於地震
專家拿百年地圖比對
也發現出現土壤液化、受損最嚴重的地區
就是百年前的沼澤濕地
後來隨著城市發展而被填平蓋起房子

台北本來就是湖泊
有些地方更是直到最近30多年才變成陸地
是否大地震後很容易土壤液化,恐怕不能掉以輕心
我先前在01寫過,
板橋新埔與江翠,直到1970年代,大部分還是沼澤
新板特區直到1980年代,新莊副都心直到1990年代
都還觸目可見池塘沼澤
至於北市大直、內湖,就更不用說了
許多地方都是1990年代基隆河截彎取直的新生地
不然就是早年曾經是灌溉埤塘
真的很令人擔心

台灣有太多地質脆弱區
不只是斷層問題,像這種濕地變陸地的地方,也大有問題
政府不應該再屈從於建商利益
讓地質法躺在立法院不見天日,讓民眾不知道自己住在地雷上
所以快搬離台北吧???

這道理就像小時候在沙堆玩沙
原本半濕不乾的沙子
只要親拍沙子
上面就會冒出水來

ckf2327 wrote:
沒出事前,你找不到相...(恕刪)


讚!讚!讚!
説的真好!一針見血!
沒事之前就說唱衰房地產,觸霉頭,太神精....一堆說法!
出事又開始口水戰!習慣了!台灣嘛!
類似台北的是墨西哥市

有一邊有 火山 台北是大屯山 ..

還有以前是湖

還有人口很多 ..

林口都有建案蓋在回填土上頭了(聽說賣的還不錯..等下一次颱風引發土石流時..整塊地可能會直接滑下山..戶籍從林口變成五股..嘻嘻)

更不用提大直那一帶很多豪宅都是蓋在基隆河的截彎取直處(不要問建案的地質..會嚇死人的)

反正大家人肉鹹鹹...真遇上了再說囉~
發文不附圖 此風不可長 沒圖沒真相 快貼圖上來
引述:http://www.hre.ntou.edu.tw/cee_hre/data/%E7%A0%94%E7%A9%B6%E6%88%90%E6%9E%9C/%E7%A2%A9%E5%B0%8892/%E5%87%8C%E9%9D%9C%E6%80%A1.pdf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九十三學年度碩士專班研究成果發表會
臺北市各級學校工程地質改良調查研究
凌靜怡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陳俶季 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教授

第三章
分析評估,調查彙整
3.1 臺北市軟弱土質概述
臺北市位於臺北盆地,其林士、北投、石牌、天母等地區大半為軟弱黏土層,部分 N 值甚至少於 2 ,且地下水位甚高
信義計畫區及內湖大直截彎取直區為近來開發甚多之區域,,地質亦為軟弱之粉土質黏土,施作基礎時困難度極高依資料顯示臺北盆地 N 值若少於 4 之黏土層,因其地下水甚豐,其含水量大多或接近液性限度,土壤狀態為液態或半液態,若基地地盤改良無法達到成效時,恐將造成工災或鄰損。
台北市之軟弱土壤其自然含水量約在 50%左右,即代表土壤中之水份約佔土壤總重量之 33%,在自然含水量過高時,其剪力強度偏低且壓縮性甚大,在遭受擾動時會失去原有強度,土層受之現地應力發生變化時亦恐產生過量沉陷(現代營建,2003;謝旭昇,2001;林宏達,2001)。
住二樓的會比較關心這問題~因為土壤液化夠徹底~那一樓變地下室~二樓馬上翻身變店面~~
參考一下.很多年前的剪報.這種消息現在因某些因素.多半不會揭露.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