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置產很值得深思的角度


maxboss wrote:
置產?沒人規定你要置產阿~~
租房子一樣能住人
而且在中南部置產也很便宜,沒人規定一定要置產在北部...(恕刪)

中南部什麼時候便宜了?
這幾年又漲了4成~7成...
拜託天龍人別來火上加油...
當然沒有一定要買房啊,那你為什麼要買?
我覺得樓主把一個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何需深思,何來迷思,有需要、付的起就買,有需要、付不起就租,沒需要的話,買不買就在個人了。

既然大家都不買房子,那哪來的房子出租呢?
既然持有第2間房子的成本那麼高,那誰還要拿來租人呢?沒有房子出租,這些年輕人上哪兒租房去?

我在德國Bonn住過一年,租過2間房子,第1間是在山腰上的house,屋齡60年,我住一樓有庭院,房東住2樓,出入口分開,室內30坪左右,月租1200歐元,水電暖氣另計。第2間是小城區的百年老公寓,其中的一個獨立隔間,15坪左右,一房一廳一廚衛,月租750歐元全包。

Bonn是前西德的首都,人口只有30萬,市區不大,不算太熱鬧,住宅多分佈在郊區,跟台灣相比,算是地廣人稀。瑞士雖然很小,但是面積還是比台灣大,瑞士多山,台灣也不遑多讓,不過台灣人口是瑞士的將近3倍,所以跟台灣相比,瑞士也算地廣人稀了。

在這種地廣人稀的地方,還能有這麼高的租金,我倒是很羨慕德國瑞士的房東,與其說保障房客,倒不如說保障房東跟房客,你要房東在高持有成本下還願意持有房子來租人,就要給他足夠的回報才行,所以看事情不能只看單面,你要抑制炒作,就要提高交易或持有成本,同時也要讓房東有足夠的誘因長期持有房子來租人才行。

抑制置產的另一要素就是要地廣人稀,瑞士德國住宅密度低,因為保留了很多不可開發的綠地,而且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大部分的人是不住城區的,這麼廣大的郊區,誰會想要去囤地呢?所以地價得以控制;反觀台灣,尤其是台北,有這種條件嗎?

瑞士德國人不是不買房子,是沒那麼早買,年輕人不買房子很正常,台灣不也是這樣,年紀大了工作穩定了,存夠錢還是會買,當然不是買我租的那種老摳摳房子,而是新一點的house或是公寓,像我待在Bonn的那個公司裡的那些主管們就沒有人在租房子。

我也很羨慕德國人,生活環境好,風光明媚。薪水高,工時短,休假多,車子便宜,休閒娛樂種類多元(不是吃喝玩樂的,是戶外的),年輕人確實是提不起買房的動機,因為別的可以花錢的項目太多了,反觀台灣的年輕人就貧乏多了,大概就是吃喝玩樂買3C而已,花不了什麼大錢,只好存下來早點買房囉。

正義之貓 wrote:
很值得深思的角度.....(恕刪)


我有沒有看錯???
影片中瑞士的個案,45平方米的空間,約為13.5坪的空間。
1、首先出資台幣32萬元,每月租金台幣3萬2仟元。
2、隔璧沒出資的每月租金2500法郎,約為台幣8萬元

如果我沒看錯,這要是發生在台灣的普遍現象,總統府應該早就被拆了吧

不要再怪東怪西惹人厭了
我能認同不能把房子當作一般商品這論點。所以先把房貸利率拉到5%把。把銀行利率跟房貸利率脫勾。
正義之貓 wrote:
很值得深思的角度.....(恕刪)
正義之貓 wrote:
很值得深思的角度.....(恕刪)

現代人太會算了,每個人買房就是想要保本回本~~
為了這樣把自己壓力搞得很重,有時候只是差幾個街口,幾分鐘的車程而已
而且大多數人都是要自住,會因為漲個幾十萬,一兩百萬就搬家麻

louissvs wrote:
開仲介當然錢很多.



這種話騙騙小孩子還可能

誰不知開間房仲店面的成本低,若運氣好成交件CASE,隨便又可撐它個一年半載
反正以小搏大,很符合台灣那些腦袋裡只剩錢的錢奴才


還是說我有眼無珠,其實你本身就是位有錢的仲介老闆?

小齊Jack wrote:
我能認同不能把房子當...(恕刪)


代誌不是X人所想A安吶

不管以什麼貸款方式貸出來的錢, 都具有相同價值
如果單純把房地產與其它的貸款脫勾
那有其他方式待款的人, 在房地產將會佔盡優勢, 享受暴利
結果是房價跌的不多, 一般民眾更買不起
有錢的將可以肆無忌憚大舉掃房
不過所有的企業大體上也都以房地產抵押最多也最便宜
請問要如何切割?
聽說有天龍人以為高雄新的透天只要四五百萬就買得到
那些名嘴是要逼死誰啊......
正義之貓 wrote:
是因為我看見很多人連居住的權利都沒有,
.....
是認為政府應該照顧人民,
"適當"的介入房市抑制"惡性"的炒作,
讓人民有安居樂業的基本權利,
影片只是個政府有照顧到民眾居住的案例~
要去思考的地方是我們"應該"要去做而不是仿造別人"怎麼"做......
你講的範圍很廣,第一個是照顧弱勢的部分(這個跟房價比較無關,弱勢是連吃飽都成問題,不用說買房了),這個台灣跟歐洲確實還差很多,不過近來有稍微進步一點,至少有些社會住宅在進行。

第二個抑制炒作跟買不買房的問題,這個就比較複雜,對一個比較地廣人稀的國家,比較不愛買房的人民來說,抑制地價上漲是比較容易的,也就是不用人為干預太多就自然可以達到抑制的效果。反觀台灣這種地狹人稠的地方,加上人民愛置產的個性,炒作可以抑制(這幾年就陸陸續續做了一些措施,不是嗎?),但是置產行為是個人意願,政府可以提高持有稅增加稅收,不過這就牽扯到路線問題了。

所謂的路線問題,像台灣是管制型的自由經濟,而德國瑞士,像你的影片裡面所說的,是社會主義型的自由經濟,而像美國則是資本主義自由經濟。以稅金負擔來說,歐洲國家最高,美國次之,台灣最低;以弱勢者的生存空間來說,歐洲最好,台灣次之,美國最低,所以有錢人在美國過的最爽,窮人則很慘,

弱勢的照顧是要用高額的稅金去支付的,像德國,消費稅高達17%、18%,不過德國人認同這種制度,所以也願意去支付,而像北歐那種福利國家,稅金的負擔更高,不過對人民的照顧也更完善。要實施這種社會主義式的自由經濟,就先要人民有共識才行,能者多勞,除了多付出勞力也要多付出稅金,而且還要有一些條件背景才行,也就是國家本身要有足夠先天條件才行,向德國瑞士是工業、金融強國,而北歐三國則有豐富的天然資源。

台灣現在的管制型自由經濟,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要往那個方向走,是要更開放像美國一樣,還是走福利國像歐洲一樣,還是未知數,畢竟台灣是個年輕的國家,雖然建國100年了,不過真正run起來大概只有5、60年而已,跟歐美這種2、300年的國家相比算青少年而已,青少年就是叛逆期,政府在過渡,人民也在過渡...

我個人是覺得台灣無法走向歐洲那種福利國路線,因為台灣既無天然資源也非強國,太高的稅金會導致人口外移,也就是要想想我為什麼要住在台灣?台灣吸引我的是什麼?是生活環境好嗎?還是生活成本低?福利國路線是要能者多勞,你要有吸引能者留下來的條件才行,要不然劣幣逐良幣,最後留下來的都是要被照顧的。我覺得是會往更開放一點去走,不過這也代表貧富差距會更大,有能力者會在開放下存活下來,沒能力者會被淘汰往基層去。

政府"應該"做的事很多,不過這就跟談論一個好學生"應該"做到哪些一樣,可以拿來做學術研討,不過實際上卻不太務實(對我來說啦),也許我是比較功利的,我思考的是我們的政府會走向什麼方向,而非"應該"走向什麼方向,要讓自己站對邊,要讓自己的下一代不會淪落到被照顧的那一群。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