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房地產不會泡沫化

S仲介 wrote:
(抱歉之前因為不懂發...(恕刪)


政府早就在做, 您沒看出來嗎?
如果不是政府的努力,財團的努力,房價早就泡沫化了

國際上 10 大房價泡沫指標
1.房價所得比
美國市場調查公司 Demographia
把負擔的起的房價,訂為 房價/家戶年所得 的比例 低於 3.0
Affordable 3.0 & Under
稍微負擔不起 比例為 3.1 - 4.0
Moderately Unaffordable 3.1 to 4.0
持續負擔不起 比例為 4.1 - 5.0
Seriously Unaffordable 4.1 to 5.0
嚴重負擔不起
Severely Unaffordable 5.1 & Over

這幾年 台灣平均房價/家戶所得比,經常高於9.0 , 最高達 15倍 (15年不吃不喝)
2012年Q2台北市平均房價約為2053萬元,家戶所得為148萬
台北市房價所得比約為13.84倍

http://www.demographia.com/dhi.pdf
這份報告的最後面倒數幾頁,有統計表
例如
231 49 192 U.S. Seattle, WA 比例4.5 平均房價$286,200 家戶所得$63,800
285 65 202 U.S. Los Angeles, CA 比例5.7 平均房價$324,800 家戶所得$57,300
296 70 206 U.S. New York, NY-NJ-PA 比例6.2 平均房價$389,600 家戶所得$62,600
310 75 30 U.K. London (GLA) 比例6.9 平均房價£290,000 家戶所得£41,800

華人很多的地方, 都很高
320 78 31 Australia Melbourne 比例:8.4 平均房價$567,000 家戶所得$67,700
323 79 32 Australia Sydney 比例:9.2 平均房價$637,600 家戶所得$69,400
324 80 35 Canada Vancouver, BC 比例:10.6 平均房價$678,500 家戶所得$63,800
325 81 1 China Hong Kong 比例:12.6 平均房價NK$3,148,000 家戶所得HK$249,000

2.房貸負擔
房貸本息 , 超過家戶所得的 1/3 , 即為不合理
台北市高達47%,將近占了家庭收入的一半。

3.房貸餘額占GDP比重
一般若達 40% , 即具有危險
目前住宅貸款為 5 兆多 , 約為 39% , 接近警戒比例 , 加上修繕貸款, 則已達 46% , 再加上建築貸款, 已超過 54%

4.租金報酬率
一般要有 5% 以上才划算 , 台北市平均只有 3.28%
台北市的住宅租金平均每坪每月為1036元
台北市平均購屋坪數只剩24.94坪
租金平均 2萬5千8百 =25837元
一年房租31萬,平均房價2053萬, 算起來只有1.5%

5.房價漲幅和 GDP成長率的比值
台灣近5年, 房價漲幅達 30.1 , 2012年GDP 經濟成長率 (yoy,%)卻只有 0.98,兩者完全不符比例

6.投資性需求(投資客)的 比例
一般 20% 以上即具風險, 台灣呢? 70%的售屋都掌握在投資客的手上

7.開工率

8 銷售率

9.房價短期漲幅

10.空屋率
主計處公佈台灣空屋率, 全台的空屋率達到19.4%,換成戶數高達156萬戶
其中空屋率最嚴重的是台中市26.2%
但空屋數量最多的卻是新北市33萬戶
其次是桃園縣15.37萬戶

賣不出去, 空屋那麼多, QE繼續資金氾濫 ,
大家都借錢來買房
壽險用保戶的錢買房地產

「超貸」,是台灣房地產市場的一種「專業」
投資客運用「超貸」,擴大財務槓桿,用更少的資金博取更大的利益,控制更大的市場範圍,創造不敗的投資炒作環境。
「超貸」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做假的買賣契約。將實際1000萬元的交易,製作1500萬的契約,一旦銀行不察或內外勾結,七成房貸就是1,050萬。有銀行鑑價的保證價格,房價還會泡沫嗎? 不僅無需自有資金,還有50萬可做裝潢,再用更高價格賣出獲利。
房價自然被不斷抬高,而沒有泡沫化

一旦超貸案爆發, 銀行被擠兌, 政府"一定會"進場收拾殘局, 又拿納稅人的稅金去補漏洞。
安排其它銀行進場接收, 資產也不會落入法拍屋市場
過去的台中商銀,廣三超貸案, 中興銀行超貸, 陽信銀行超貸案,華僑銀行超貸案,中華銀行超貸案,
慶豐銀行超過新台幣負70億元資產淨值,逾放比達29.05%, 很大部份虧損都是房地產超貸, 收不回來的錢
太多例子了

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簡稱RTC)對於經營不善金融機構,以公共資金挹注方式,彌補問題機構財務缺口。迄2008年6月30日止,
基金依法賠付計有38家農、漁會信用部 ,金額約495億元佔24%,
9家信用合作社金額約433億元佔21%,
7家銀行(含信託投資公司)金額約1,134億元佔55%。
這樣就 2000億.....錢不見了

不必擔心, 下一次發生,一定會重來一次嗎? 我們有多少2000億可以賠? 沒問題,就債留子孫而已

有這麼多的銀行涉入超貸弊案,土地房市價格早就被高估了,
那些超貸的都是有錢人, 都早就跑了, 資產都轉移到國外了, 追不回來
放心,不會追究這些人的責任, 只是打入呆帳
而且,政府又拿納稅人的錢出來撐著,銷化呆帳,拿這2000多億補足了超貸的金額,把房價推升往上拉, 不然房價早就泡沫化了

這些政府拿出來的錢,是全民辛苦納稅的錢
也就是你,我口袋的錢,被拿去墊高了房價, 絕對不會泡沫化

除此之外
政府會變魔術, 把農地變建地, 再轉賣給建商, 讓土地價格翻倍
在台北市,則是把機關學校用地, 改變地目轉售給建商, 例子非常多
機關學校用地,只能用來蓋機關或學校,這對地價的影響不大,一旦轉為建地,地價又是倍增

在台灣,往往公共建設的路線都會被刻意更動,還未開發之前,土地就被建商和投資客買光了。
君不見, 一條機場捷運, 不走直線,左繞右拐經過特定區域
空屋多,賣不出去, 放心
政府以公共建設再加持土地開發。某某大橋, 輕軌, 捷運計劃會適時推出
土地和房價只能不斷被炒作往上, 不會泡沫化!
安啦
趕快進場買

就等最後一隻老鼠






pressanykey wrote:
目前房子的需求 大多還是住

需求是會一直存在的
但是意願和能力會一直下跌
薪水沒漲房價一直漲
就算有需求也沒用
縮手之後只剩下有錢人和投資客再買
他們會這麼笨這麼沒眼光去接手?
chliao1979 wrote:
就是要泡沫化,讓房子回歸""住的本質""
不要炒房!!!!!!!!!!
希望政府可以蓋很多低價租金的國民住宅!...(恕刪)


這很難喔! 我們的政府高官房地產都非常多, 一定不會讓其泡沫化

要比照德國和瑞士,健全的住屋政策嗎?

過去10年,許多國家都把房地產業作為其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導致全球房價飛漲最後崩盤。而在這期間,德國房價卻能始終保持較低水準,德國的名義房價每年僅上漲1%,而德國物價水準平均每年漲幅卻達2%,也就是說扣,除掉物價因素,德國的房價實際上在以每年1%的速度在縮水。

據德意志聯邦銀行在2007年6月18日公佈的月報中所說,近年來德國經濟增長強勁,德國家庭收入迅速增加,家庭平均凈資產達20萬歐元。自1977年至今的30多年中,德國個人名義收入額已經增長了3倍,但是同期平均房價僅上漲了60%。目前,德國普通住宅每平方米均價在1000到2000歐元之間,可以看出,
德國的房價實際水準不是很高。 (每坪13萬台幣 - 26萬台幣)

1.德國憲法明確規定,“德國是一個高福利國家”,與醫療、教育等一樣,"保障居民住房需要"是聯邦政府首要的施政目標。

2.政府的施政,必須滿足每個家庭有一套住房的需要。
德國有著詳盡的建房規劃,房屋建築是依據人口的需求而定。不會有濫發建照, 隨便開放容積率, 造成一堆空屋,房價卻居高不下的情況。

3.德國完善的信貸制度,穩定了房價。德國所有房貸都實行固定利率制,儲蓄房貸利率低於市場利率且固定不變,商業貸款固定利率期限平均為11年半。
這種長期的房貸利率週期,幾乎可以抗衡任何金融市場的波動。
絕不會有錢人以低利率貸款,以總價99%貸款買房,再來炒房的情況

4.德國有完善的房屋租賃市場制度。德國自有住宅率只有42%,低於租賃率的58%,特別是年輕人中77%都是“租房族”。
由於德國嚴格的租房法,注重保護房客的利益,它定期公布房屋租金參考值, 房東無法隨意漲價。
政府還會依據收入, 給予房客"租屋津貼",租屋金額上的現金捕貼
租房的安全感並不亞於買房,數十年居住於同一間出租住宅中的德國家庭,不在少數。

5.德國以嚴厲的稅收政策抑制投機行為。稅收手段遏制建商,仲介商、炒房大戶獲取超額收益。
在德國,擁有自用的住宅不需要繳納不動產稅,只需要繳納自宅基地的土地稅。但是非自用住宅,用於出售的房地產,首先要繳納評估價值1%-1.5%的不動產稅,房屋買賣還要交3.5%的交易稅。
如果通過買賣獲得盈利,還要交15%的差價盈利稅。這些嚴厲的稅收制度極大縮小了房產商和炒房者的盈利空間,使得他們投機房地產無利可圖。

6.德國健全的法律為穩定房價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德國法律規定,如果建商制訂的房價超過“合理房價”的20%,即為“超高房價”,構成違法行為。購屋者可以向法院告訴,如果房價沒有降到合理範圍之內,出售者將面臨最高5萬歐元的罰款。
如果建商制訂的房價超過“合理房價”的50%,則為“房價暴利”,這觸犯了《刑法》,構成犯罪,可以判處三年的徒刑。

7.德國鼓勵自力建屋、合作建屋,打破建商對房屋供應的壟斷。
德國住宅合作社的出現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目前合作建房佔每年新建住宅總數的比例超過30%。
房價低時, 政府進場買入, 房價高時,就能提供給租屋市場

德國的房地產評估獨立於政府之外,評估員只對自己負責,並不考慮政府、委託人以及個人的經濟利益。
這就使得德國的房地產價格既不取決於政府,也不取決建商,仲介商或買賣大戶,而是取決於市場,市場上的房地產價格則,取決於獨立的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

8.外國人能不能買房? 可以, 但只限於政府公告的特定"毫宅",不可以買賣一般的平價住宅。這樣既可以吸引外資,也和一般人民的平價住宅無關。

9.德國房屋持有成本很高
物業稅稅率約1.25%
1000萬的房子要繳12.5萬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56&t=1651014&p=21#47547004#47547004
如果是柏林,那35EUR x8.1=283.5EUR=11340台幣
稅率11340/400000=2.835%
1000萬的房子要繳28.35萬

以台北市平均房價2053萬, 以柏林的稅率
是要繳58萬2千元
是會有50萬的物業稅

政府的行政手段非常多, 可是絕對不會拿出來用

可達瓜瓜 wrote:
讓房地產不會泡沫化的...(恕刪)

打個六折先吧,一甲子的房貸剛好適合漸進式的環境。
借三千萬分六十年還,利率改成一成變成連本帶利總共於一甲子內還出三千三百萬,月付只要四萬五千八百三十四元。
按市況自備三成的話這樣可以買四千兩百八十六萬的房子,嫌自己窮就來買打個對折的只要月付兩萬多付到死,剛好適合兩個領22K的夫妻當一輩子的房奴喔!
百年的話太危險,因為又可以買更貴的房子時炒作的問題會一直延伸,建議就先辦一甲子的房貸就好。
台灣的新屋開工量屢創新高,房地產早就泡沫化,隨時會破。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