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己的家,是需求,是夢想.但最終還是需向現實妥協.


ghostlin.tw wrote:
"本文絕非不鼓勵買房,而是建議不該高額貸款"



贊同,如同美國引發崩跌的,我想主因就是不良債權吧!雖然台灣放貸沒那麼鬆散及誇張!但是台灣的體質也沒美國勇健!保守點好
所以樓主的意思是不要買嗎? 有誰可以料事如神? 我買第一間房子之後沒多久就發生2008金融海嘯,可是我從來不覺得難過或者不爽,因為我知道我能繳得起房貸,而且那間房子是我拿來開店賺錢用的,後來隔壁跟我一樣大小的房子還角間比我晚買價格還比我便宜,有需要可以負擔就自己決定要不要買,等等等,等到海枯石爛機會早就給別人了,隔壁雖然比我晚買,但是在這之間我開店的業績成長所賺的錢遠遠超過隔壁賣出去的差價,嫌房子貴可以不要買,買不起也可以不要買,房子是留給做好決定和評估好的人買!
"本文絕非不鼓勵買房,而是建議不該高額貸款"

"有能力負擔者,當然給予祝福,但大多數人們都是受媒體影響"
ghostlin.tw wrote:
無論貸款買屋的本質為何,市場走向為何,個人只是認為一定要評估再評估,不要燥進.

由其是七八年級生,因為都未有走過房市崩跌的慘狀,或許連日本失落的十年這名辭都未曾聽聞吧!
評估當然是一定要的,不過要評估再評估,也要有足夠的正確訊息才行。
首先,房價崩跌會影響你每個月的貸款金額嗎?銀行會因此收回你的房子嗎?
答案是都不會,那房價崩跌,你還是貸款照繳,房子照住,生活照過,房屋價值低於你的貸款金額又如何?要克服的是心障,就跟股票套牢一樣,與實際生活無關。

再來是貸款,要做好評估,貸款的背景知識不可少。
人常常因不瞭解而害怕,最常見的就是背房貸這3個字,借錢還錢,天經地義,何來背負2字呢?
不過你要瞭解你每個月繳的錢到底有多少是利息,有多少是本金,利息才是給銀行賺的,本金則不是。
房貸通常是固定月繳金額(在利率不變的條件下),你每還掉1塊錢本金,下個月的利息就會少一點,所以你利息繳最多的就是第1個月(就是房貸金額x月利率),月繳總額=本金+利息,在月繳金額固定的情況下,第1個月還的本金也是最少的,然後逐月利息遞減、本金遞增。

綜合所得稅的列舉扣除裡面有一條房貸利息扣除額,指的是房貸的"利息"部分喔,而不是你月繳的總額喔,而且這部分還得扣掉你銀行的存款利息所得。然後因為繳的利息遞減,所以你每年的房貸利息扣除額也會越來越少。

至於貸款年數,年數越長,每個月還的"本金"就越少,所以想當然爾,每個月繳的利息就變多。

以上差不多就是貸款的背景知識,瞭解本金、利息、期數等彼此的關連,才能妥善評估貸款的需求,不過銀行不會教你這些,因為大部分的人也不想搞懂。

樓主因為使用寬限期而多繳了利息,但是有"失"難道沒有"得"嗎?每個月沒有還掉的本金不是進到你的口袋嗎?也許你買了一台iPhone,也許繳了小孩的學費,你沒有還給銀行,所以你多繳了利息,但是你得到這筆錢的使用權。

寬限期讓你保有本金的使用權,但是沒有限制你不能還本金啊,40年期房貸讓你每個月少還一點本金,但是並沒有限制你不能還多一點啊,所以差別是什麼?一個是銀行強制從你的口袋裡拿錢,一個是你握有主動權,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掌握主動權,就要付一些利息為代價。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寬限期、40年期貸款都是理債的工具,工具本身並無對錯,對的人用就對,錯的人用就錯。



樓上e兄一貫的理性 誨人不倦

常有人以投資比較置產 或是複利倍數云云遠高於置產等論調
算正確 但都算事後諸葛

一個一天到晚收集市場訊息的人 說要能長期投資一通電話一個click就能賣出的金融產品盡享複利
至少我知曉的還沒見過

總經下還有個經 樓上有人分享置產利息與租金間的比較 是個簡單的模式
財長說3~5倍年收入堪比均房價, 算正確
快去提升業界敘薪的合理性吧 遠比對這個資金國際化的扁平世界吠火車要不會民粹


ghostlin.tw wrote:
少發文,源自看到另一...(恕刪)



投資是要考慮清楚,但是投資本來就是會有風險,要一點風險都沒有才考慮投資,那真的會損失很多機會了

舉一個我同事的例子,他前年來我們公司后,我才知道他下面的情況

他原本有一個小套房,當時市價600萬吧,一個月可以租17000左右,老婆也有在上班,老婆的收入只有台幣兩萬多(因為要顧小孩,找不到好工作),一個月的總開銷約45000(含每個月繳貸款15000),他那時已經辭掉工作,暫時無收入,扣掉房租及老婆收入其實每個月只透支幾千元,他怕長期找不到工作,把小套房賣了,就是想太多了,瞻前顧後的,現在據他自己講,已經升值到700萬了吧

其實一個月透支幾千元,就算整年無工作,也就透支10萬元,凡事想的那麼悲觀,利率可能會上漲 + 老婆可能也會失業 + 小套房租不出去 + 自己長期失業,就是他賣掉房子的主因,房子賣掉后也就兩個月就找到工作了,他到現在還在後悔

所以如果凡事都想到最壞的狀況,一點風險都無法承擔,那就只能存定存了



人生本來就由很多投機所拼湊出來的。
“想清楚” 不是要考慮到無風險,而是成功值要大於失敗值。

科斯托蘭尼總共出了3本書,裡面雖然講了不少東西,不過最重要的就是在表示一個概念:”即便是投機,也要有超過51%的勝算”。
是51% 不是 100%。
如果一個人下決策時是成功值70%,失敗值30%,那就勇敢去做。萬一不幸踩到了那30%,也不用後悔。

我是一個賭徒,一生中幾乎破產了不只兩次,連機車、家具都賣了。但是我決不後悔,因為當時我也是有謹慎考慮到風險的。

我能跌倒那麼多次,表示我也爬起來了那麼多次,最後我學到的是 “除了謹慎的算計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不能全押”。

即便定存都有可能銀行倒閉,所以沒有100%的勝算的。勝算越高就押越多,勝算只有51%就押少一點。
勝算不到50%就不要押了吧,人生本來就由很多投機所拼湊出來的。成功、失敗也不是完全無跡象可循,就看你拿什麼去拼湊了。

註:成功值 = 成功率x成功收獲     失敗值 = 失敗率x失敗損失。

不需要勸人別貸30年或40年房貸吧!如今你繳完房貸了,怎麼昨是今非了。

每個人經濟條件不同,買房的動機跟急迫性也不同,我倒覺得,如果對自己

的還債能力把握度較低或不想因為房貸繳款而影響生活品質,倒應該把貸款

年限先拉長。一方面以時間換取空間,二方面如果未來有多餘資金也可以

選擇提前還本金。樓主建議買房要縮短年限⋯阿我賺錢夠多還須要貸長年限

的嗎?就是月繳能力叫不足嘛!我認為還是要制訂一個可攻可守的還款計劃。

不是一味認爲短期限貸款才好。每個人對生活品質的定義不同,有些人把每月

賺的錢死命存來還貸款,卻什麼都不敢買不敢用,覺的很爽,但有些人並不見

的認同這樣的生活模式,總之,要合理評估自己的綜合能力跟想過的生活模式,

不須要人云亦云。
看多了這種文章
簡單一句話就是:眼高手低
首先請問你半小時薪水多少?
在問你每天多半個小時通車可以省下多少房價?

在新竹半個小時通車可以到竹科
我可以找到全新透天
只要8XX萬
好啦~深山裡面
但是這個價格是要要求什麼?

要嘛就是多花一千萬去買便利一點
要嘛就是每天多花半個小時通車跟便利性去換房價

整天只會說貸款40年.房價多高多高....
真的只是自己不想失去那些便利性而已
要是肯捨棄一些享樂跟便利
新竹500萬三房會找不到?
贊同[眼高手低]
其實像台中的房子 便宜的一堆 只是沒人想買
台中20年以上的老房子3、400W以內的一堆 真的會買不起嗎?
甚至200W多就有的 只不過大家都想買新屋 買好地段 買沒有嫌惡設施的
10年內的房屋會跟著這一波上漲一起漲 但是20年以上的房屋 漲的幅度很低
南區 中區 東區 一堆便宜的房屋
但是大家就是看不上眼
台灣的空屋率 不僅是新建案太多的空屋 也很多是老屋沒人要住造成的

台中現在各區新屋開價大概都快破30W/P
>_<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