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房價指數趨勢圖談房價的波動

加油,多找一些這種資料來騙不懂的.

我本來預估2020房市會撐破,
但如果大家別積極買房,找房,應該可以一路緩漲到兩岸統一.
我是爆發戶,不是暴發戶.性格火爆的爆.有錢的暴發戶另有其人不是我.
信義房價的這套圖, 似乎並沒經過物價指數調整 ...

歷史資料是確實的. 但對未來的變化會是如何? 信義並沒做任何預測.

而是各有各的說法. 圖上的虛線部分, 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沒提示任何資料佐證, 純屬猜測

空頭司令張金鶚早年就高喊空頭, 喊了將近10年, 房價卻多頭了11年.
一向喊多頭的顏炳立, 兩三年前也開始改提空頭了, 但還是又漲了三年 ...

怎麼說, 都不可能永遠多頭, 只是究竟何時會開始反轉, 誰也說不準
倒不用說誰騙誰 ....
這張圖代表示台北市過去的平均房價,當然有參考性。

過去個人曾用這張圖標上歷史事件(如國泰人壽標購南京東路華航土地等等)需要與另外兩張圖一起看,就是銀行一個月期定存利率與房貸利率,有些結果很有趣,

主要是看房貸利率與房價的關係以及長短天期的利差,

得到幾個rule of thumbs:

1.除了這波,台北市過去房價創新高的時候都是在該段期間利率最高的時候,如國壽買華航土地以及78年房貸利率達7.0%水準那幾年。

2.當短天期利率超過長天期利率時,短期景氣過熱現象,通常是景氣由上向下反轉的一個必要條件,如78年銀行一個月期的利率超過13%, 長天期房貸利率卻只有7-10%。大家認為利率會影響房價,這點沒錯,但要思考的是因果關係為何,方能判斷。

思古撫今,目前政府畢竟是房市最大莊家,過去在政府宣布不再蓋國宅後,調整房市的政策工具則是以課稅與選擇性信用管制來管,採取的措施不外:

a.課稅:增加持有成本:對地價、房屋稅(搭配地段率調整)調升持有成本。對交易所得課稅:土增稅沒變,房屋稅頗有導向實價課稅的樣子,豪宅受影響不小,擁有者還在適應中,是否大量殺出??這點個人比較保留;對預售屋紅單差價課稅等。 增加交易成本:奢侈稅(禁閉期2年)。
b.利率:央行採取選擇性信用管制,對非自住購屋行為或特定區域要求銀行調低貸款成數、限制房貸增貸等等。 利率方面小幅上升0.3-0.5%不等。
增加供給面:
c.政策要推出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至於合宜住宅是否還要再推??這個牽涉到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社會阻力不小,抽中的如同中樂透,容易造成無殼蝸牛族仇富外,更容易引起另一種階級的對立。畢竟,政府持有的土地是全民共有,只因為個人經濟弱勢(真的是這樣嗎?)加上好運氣,政府就可以將全民共有的土地以低價移轉給個人,這樣是否公平正義??這值得討論,個人覺得保留。居住是人權的,但不代表政府有義務要幫民眾置產,為避免政策創造另一種階級的不公平,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將可能會優先推出。
d.鼓勵擁有房屋者透過租屋平台將其閒置房屋出租搭配使用成本提高,降低圈地屯房效應以求增加供給。

政府還有些林林總總的小動作,這裡不談了。總的不談,政府期待抑制房價至最差軟著陸,沒想將不動產相關行業打趴。受租稅政策影響最大的應該是房仲與豪宅多房擁有者。課稅政策讓市場量窒息,造成整體交易成本增加,但只要仍有利可圖,雖千萬人吾往矣,房仲降價收費殺價已隱然有跡,這也是市場參予者共同降低交易成本的手段之一,這波房價上升,在墊高售屋者成本上,房仲應該可以記上一功。另外,大宗房產擁有者也可能會有以一家公司資產負債表僅僅持有房子,要賣房子有一堆稅,乾脆只賣公司股票,不動產也不需過戶了來避稅的方式,付股票交易應付的稅負替代房產交易的稅負,這點感覺政府也在注意了,這個方式或許會先在商辦市場衍生(不動產證券化的簡化變形運用)。

個人感覺,未來1~2年房市走勢的可能是台北市與其他地區某個程度脫鉤,大體若受全球風暴因素等導致崩盤,誰也逃不過。短期內,台北市因為供給受限,多項打房措施影響台北市房市市場窒息,但降價有限),加上台北市近期商辦租金調升等等跡象來看,台北市的下方風險應屬有限,台北市走自己的路。台北市以外地區,由於未來陸續交屋的總量不小,易受到政策影響,還值得後續觀察。

以上個人看法,不負責也不專業。有問題問我,可能我也回答不了。
empirepenguin wrote:
……………
54074…102年 1~4月
……………
15,352
11,838
13,708
13,176
……………
58,863…103年1~4月
……………
13,935
15,349
15,465
14,114
=======
依前4月比去年增加約9%計算,今年到年底,台灣往生人數就會超過17萬人。



這太屌了吧?!
死亡人數可以這樣類推?!
為什麼呢?

跟房價的關聯性如何證明?
拜託教一下.....

lyi33tw wrote:
這太屌了吧?!
死亡人數可以這樣類


因為
台灣人口老化剛開始嚴重而已,死亡人數只會更高

2014—1949=65 台灣戰後嬰兒潮來到65歲

人口又開始外移,賣房子

需要買新房子的人越來越少了

房子卻是越蓋越多

資料來源 內政部統計處
西元 繼承 贈與 共移轉房屋量(萬戶)
2006 3.3 2.9 6.2
2007 3.5 3.1 6.6
2008 3.6 3.2 6.8
2009 3.7 3.3 7.0
2010 3.9 3.6 7.5
2011 4.1 4.0 8.1
2012 4.3 4.7 9.0
2013 4.4 5.2 9.6

2014???

empirepenguin wrote:
因為台灣人口老化剛開...(恕刪)


這該也是可參考的指標之一。也許再加上,出生及移入數據,更有意義。
其實,政府也不儘然是最後的莊家。
要談東京的1990,都會要從1971的廣場協議談起。除了,匯率的協議,還後序的利率的協議。前後不少國際性的金融策略的操作,才有熱錢的湧入,造成前幾年的狂飆,也才會有1990。
臺灣比起當年的日本,淺盤的多。不必動到太多的國際熱錢。
早先就套住了,現也養大了。最後會如何,大家不妨思考一下。
QE印如此多的炒票

有通膨嗎?


反而造成通縮







empirepenguin wrote:
因為台灣人口老化剛開...(恕刪)



每年蓋新房 + 高死亡率 + 低生育率 + 人口減少 + 繼承房屋的人數 + 高房價 + 低薪環境 = ??

請自行想像




豪哥大 wrote:
這些數據從"歷史"的...(恕刪)


其實會貼出這圖表, 主要原意不在推估將來, 而是在檢查自己幾十年的過去.

人的一生要能遇到一次房地大漲, 機會原本不多. 可這幾十年正逢台灣的經濟成長 ..
光是從 1960年起到現在就至少有5次的房地產大漲 ...
前三次發生在 1980年以前, 大約一個週期10年, 連漲7年, 小跌3年 漲跌幅度都不算大
頂多是漲個 50%, 跌個 30% ..... 那時年紀還小沒實際參與.
1985年起的大漲, 原該有機會參與, 卻不巧遇上自己其他變故 ..
只能看著短短的 6/7年漲了三倍, 而後平走了幾年後小跌 30%

其實, 當年也沒有具體的數據足供判斷 ...

一直到 2000 年後, 才小有資金, 但百來萬, 連台北的小套房也買不起.
發現, 台北縣租金 1.5萬的地方 房價約500萬,貸款6成, 每月的貸款本息與房租相當
於是就買了下來 ... 另一處租金1萬, 房價約350, 有頂加能分租4 間套房的公寓
也貸款買了下來. 公寓+頂加套房收租的錢正好夠繳兩邊的貸款本息....

十多年的過程中, 也曾賣屋換屋 .... 判斷的依據, 幾乎全只是房價對年租金的倍數
30倍以下, 就考慮買了, 30倍以上就考慮賣了
而目前, 新北市房價1000萬的地方, 租金竟也還只 1.6萬上下 ...
於是, 把房子出清了, 留下了一間繳清貸款的大房子能住 .....
回頭看40年來的房價指數, 才恍然大悟 ....
原來經過13年,資產竟將近10倍以上,是怎一回事了

事後諸葛或如何推測, 都還不如實際的參戰.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