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個人曾用這張圖標上歷史事件(如國泰人壽標購南京東路華航土地等等)需要與另外兩張圖一起看,就是銀行一個月期定存利率與房貸利率,有些結果很有趣,
主要是看房貸利率與房價的關係以及長短天期的利差,
得到幾個rule of thumbs:
1.除了這波,台北市過去房價創新高的時候都是在該段期間利率最高的時候,如國壽買華航土地以及78年房貸利率達7.0%水準那幾年。
2.當短天期利率超過長天期利率時,短期景氣過熱現象,通常是景氣由上向下反轉的一個必要條件,如78年銀行一個月期的利率超過13%, 長天期房貸利率卻只有7-10%。大家認為利率會影響房價,這點沒錯,但要思考的是因果關係為何,方能判斷。
思古撫今,目前政府畢竟是房市最大莊家,過去在政府宣布不再蓋國宅後,調整房市的政策工具則是以課稅與選擇性信用管制來管,採取的措施不外:
a.課稅:增加持有成本:對地價、房屋稅(搭配地段率調整)調升持有成本。對交易所得課稅:土增稅沒變,房屋稅頗有導向實價課稅的樣子,豪宅受影響不小,擁有者還在適應中,是否大量殺出??這點個人比較保留;對預售屋紅單差價課稅等。 增加交易成本:奢侈稅(禁閉期2年)。
b.利率:央行採取選擇性信用管制,對非自住購屋行為或特定區域要求銀行調低貸款成數、限制房貸增貸等等。 利率方面小幅上升0.3-0.5%不等。
增加供給面:
c.政策要推出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至於合宜住宅是否還要再推??這個牽涉到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社會阻力不小,抽中的如同中樂透,容易造成無殼蝸牛族仇富外,更容易引起另一種階級的對立。畢竟,政府持有的土地是全民共有,只因為個人經濟弱勢(真的是這樣嗎?)加上好運氣,政府就可以將全民共有的土地以低價移轉給個人,這樣是否公平正義??這值得討論,個人覺得保留。居住是人權的,但不代表政府有義務要幫民眾置產,為避免政策創造另一種階級的不公平,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將可能會優先推出。
d.鼓勵擁有房屋者透過租屋平台將其閒置房屋出租搭配使用成本提高,降低圈地屯房效應以求增加供給。
政府還有些林林總總的小動作,這裡不談了。總的不談,政府期待抑制房價至最差軟著陸,沒想將不動產相關行業打趴。受租稅政策影響最大的應該是房仲與豪宅多房擁有者。課稅政策讓市場量窒息,造成整體交易成本增加,但只要仍有利可圖,雖千萬人吾往矣,房仲降價收費殺價已隱然有跡,這也是市場參予者共同降低交易成本的手段之一,這波房價上升,在墊高售屋者成本上,房仲應該可以記上一功。另外,大宗房產擁有者也可能會有以一家公司資產負債表僅僅持有房子,要賣房子有一堆稅,乾脆只賣公司股票,不動產也不需過戶了來避稅的方式,付股票交易應付的稅負替代房產交易的稅負,這點感覺政府也在注意了,這個方式或許會先在商辦市場衍生(不動產證券化的簡化變形運用)。
個人感覺,未來1~2年房市走勢的可能是台北市與其他地區某個程度脫鉤,大體若受全球風暴因素等導致崩盤,誰也逃不過。短期內,台北市因為供給受限,多項打房措施影響台北市房市市場窒息,但降價有限),加上台北市近期商辦租金調升等等跡象來看,台北市的下方風險應屬有限,台北市走自己的路。台北市以外地區,由於未來陸續交屋的總量不小,易受到政策影響,還值得後續觀察。
以上個人看法,不負責也不專業。有問題問我,可能我也回答不了。
豪哥大 wrote:
這些數據從"歷史"的...(恕刪)
其實會貼出這圖表, 主要原意不在推估將來, 而是在檢查自己幾十年的過去.
人的一生要能遇到一次房地大漲, 機會原本不多. 可這幾十年正逢台灣的經濟成長 ..
光是從 1960年起到現在就至少有5次的房地產大漲 ...
前三次發生在 1980年以前, 大約一個週期10年, 連漲7年, 小跌3年 漲跌幅度都不算大
頂多是漲個 50%, 跌個 30% ..... 那時年紀還小沒實際參與.
1985年起的大漲, 原該有機會參與, 卻不巧遇上自己其他變故 ..
只能看著短短的 6/7年漲了三倍, 而後平走了幾年後小跌 30%
其實, 當年也沒有具體的數據足供判斷 ...
一直到 2000 年後, 才小有資金, 但百來萬, 連台北的小套房也買不起.
發現, 台北縣租金 1.5萬的地方 房價約500萬,貸款6成, 每月的貸款本息與房租相當
於是就買了下來 ... 另一處租金1萬, 房價約350, 有頂加能分租4 間套房的公寓
也貸款買了下來. 公寓+頂加套房收租的錢正好夠繳兩邊的貸款本息....
十多年的過程中, 也曾賣屋換屋 .... 判斷的依據, 幾乎全只是房價對年租金的倍數
30倍以下, 就考慮買了, 30倍以上就考慮賣了
而目前, 新北市房價1000萬的地方, 租金竟也還只 1.6萬上下 ...
於是, 把房子出清了, 留下了一間繳清貸款的大房子能住 .....
回頭看40年來的房價指數, 才恍然大悟 ....
原來經過13年,資產竟將近10倍以上,是怎一回事了
事後諸葛或如何推測, 都還不如實際的參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