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覺得這點出一個問題,社會住宅與極其弱勢的民眾「安置所」是不一樣的。這社會有許多生活困頓的人士,基本上是靠好心鄰居救助、撿破爛、一個月幾千塊的社會救濟金等等,然後可能沒有工作或無法工作、有的居無定所、有一餐沒一餐那樣,這樣的人應該不是社會宅要救濟的目標,而該另外納入社會福利的範圍。國外的社會住宅,除了有年收入上限,同時也有年收入下限、年齡限制等等,就是確保入住者起碼繳得起房租、在租約到期前,具備工作能力而不是單純的失業或退休族群。
phalex3 wrote:你可能不知道 台北市...(恕刪) 國外的社會宅本來是給低收入、單親暫無居所或年輕人剛入社會收不不多,但這些都是以短期、低收為主。進到台灣後,因為台灣收入管理查核不易,一堆人低報所得,或根本不報所得,所以這恐怕都會變質,淪為一生一世宅。現在的台北市國宅去年新聞不是才報導,租戶當二房東,大賺政府財。社會宅不是沒有優點,但只能說國人太聰明了,每個智商都158(高過157),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就是會變質。
台灣人很多可以要錢不要臉...跟對岸要錢不要命的差不多了......查核要嚴格,最少半年就要查核一次,但是看看那些公部門的人??我想算了吧....社會宅一定會被貼上貧民窟的標籤,而且如果不繳錢?請問要叫警察來驅離嗎?
"靠著政府的德政, 過著懶惰的生活, 領著低收入的津貼,拼命的生小孩已領取更多的津貼,"以前工作的地方在萬華某國宅附近,發現很多客人(國宅住戶)明明經濟條件不好,卻一直生小孩,手牽了三個,肚子又有一個,後來才聽里長講說他們那些低收的住戶生小孩另外有補助,但說真的能補多少,十之八九的錢我看都是爸媽花去,用在小孩的部分很少(光看小孩的服裝儀容就看的出來),只能說慶幸我不是他們的小孩,倒是可憐了那群小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