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這次液化潛勢圖的公布過程確有粗糙之處。如營建署長即直言,地質調查所的調查是採二點五萬比一的比例尺,地圖上的一公分在現實上即有二五○公尺的誤差,民眾難以準確判斷。再如,在九二一地震後依新式耐震標準設計建造的建築,即使位在潛勢區,也不必擔心液化威脅;但諸如此類的例外判準原應早早揭露,卻遲至民眾恐慌後才提出釐清。也難怪,這次政府開誠布公公開資訊,反被形容為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但退一步想,面對這堆令人不愉快的土壤液化訊息,人們在不滿、恐慌或慶幸之外,是不是也該有「終於得知真相」的釋然?畢竟,即使真相令人不悅,及早得悉自己住屋和環境的安危,以便採取因應對策,或加強鞏固、或提早改建,皆可確保居住安全。至少,不必重蹈某些台南居民的覆轍,因二○六地震而損失了生命和財產,最後才得知自己的房子是倒在土壤液化。
「房價與安全孰重」,其實是一個不道德的問題。不安全的房屋,基本上沒有使用的資格,豈可拿來販售?然而,以台灣房屋市場的積習和退化的建築管理政策,人們對於房價的耽溺,卻往往大過對安全的講究。更大的問題則出在資訊的不對等:建商深知自己建造的房屋是蓋在什麼樣的地基上,但購屋者看到的只是既成的梁柱和裝潢,完全不清楚地底下的虛實。如果房屋經過層層轉售,消費者的權益就只會一再衰減。如果政府未做好把關,而建商又唯利是圖,做完一案就倒閉脫責;如此一來,倒楣的就是一般民眾。
從這個角度看,即使公開的過程粗疏,土壤液化潛勢區位資料能向一般民眾開放,仍然是功大於過。透明的資訊固然揭露了一些不愉快的真相,卻是必要之惡,至少,民眾取得了掌握資訊的主動位置,不必再被建商蒙在鼓裡。此外,民眾也對土壤液化的成因和解決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知道這並非不治之症,可以透過不同方式鞏固加強。
事實上,幾年前政府要公布「土石流潛勢區」地圖時,也有許多人反對,認為將製造不必要的恐慌。但實施幾年下來,已經逐漸收到成效;包括去年花蓮秀林和新北烏來的幾次強制撤村疏散,都使村民在狂風驟雨中倖免於土石流的危害。土壤液化區潛勢圖的公布,也許要更久才看得到成效,但從安全及人道觀點看,這都是晚做不如早做的事;人命不能拿來作為賭注,房價更不能拿來當成藉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