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住當道的年代, 是否蛋黃都不蛋黃了?

淡水本來就炒不起來了
現在一跌跌10%還不夠慘嗎 蛋黃區台北 明顯跌的比蛋白區新北少


房地產價值首先以地段為優先考量 其次仍為地段
其三依舊是地段

THE666 wrote:
如果下次新聞出現說某地房價上漲時,你會不會去查證,這是真的上漲,還是假象?
還是因為新聞說漲,跟你心中預期不一樣,就裝沒看到了?


這些話倒是挺中肯

我只是很好奇....
每當有房價下跌的新聞出現,
就會有部份人跳出來喊:
是因為@#$%+?/....等等因素,
其實根本沒跌!

可是這些因素,
當初上漲時,有看空人會拿出來反駁嗎?
太晚來01,沒法看到以前的文章,
所以才會順勢問一下而已!

我比較喜歡參考信義指數,
畢竟它已經排除了不少外在因素,
算是客觀的了....
它說今年比去年低,那就是低,
它說年中比年初高,那就是高,
沒有什麼假象不假象!
E.TTsai wrote:
這些話倒是挺中肯我...(恕刪)


https://tw.news.yahoo.com/板南線房價下滑064524778--finance.html

真的是新房子成交沒幾間造成,主要是成交中古大樓或老公寓所致,這樣也能算房價下修嗎?

晴天心情 wrote:
https://tw.news.yahoo.com/板南線房價下滑064524778--finance.html
真的是新房子成交沒幾間造成,主要是成交中古大樓或老公寓所致,這樣也能算房價下修嗎?


THE666 wrote:
如果你有去實價登錄查證新聞中所說2014年和2016年的國北教大附小附近的成交資料,
你就會知道為什麼"平均成交價"會跌了。
"平均成交價"會跌的理由很簡單,因為....
"2014年成交了很多新成屋,而2016年一間都沒有。"


感謝您熱心的查實價登陸
確實價格的變動不若表面那麼簡單

只是
這樣的成交比例
也反映了現在房市的困境
2014年7月後的房屋適用新的稅率
新屋重稅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
真正的有錢人不再押寶房地產為最佳的置產工具
因此新房子愈來愈難賣
建商只能讓利調低新建案的開價
最終還是會逼得中古屋也降價

除非稅制改變
或是經濟情況大幅好轉
否則投資客將銷聲匿跡
而剛性的自住買盤
還是只買得起1000萬左右的房子
這樣的效應慢慢發酵就可以解釋現在房市的變化

ryang1212 wrote:
最近我也再買一間了.台北市區重劃區,也是蛋黃區.
蛋黃區真的有降一些,而且在一成以上.


感謝您無私的分享!
恭喜您! 不論您究竟是不是買貴了
但您是有能力的人
畢竟這年頭要拿出4~5千萬買房也要有些實力才行
多數人就算覺得房價跌了
想買還是買不起....

E.TTsai wrote:
我比較喜歡參考信義指數,
畢竟它已經排除了不少外在因素,
算是客觀的了....
它說今年比去年低,那就是低,
它說年中比年初高,那就是高,
沒有什麼假象不假象!





您說的是這個嗎?
截錄自北台灣去年新屋銷售
看起來台北市2015Q4仍是跌幅最重的
不知道這指數有沒有考量到新屋中古屋成交比例所造成的影響?
rx780512 wrote:
房地產價值首先以地段為優先考量 其次仍為地段
其三依舊是地段


說得很好
那要不要考慮價錢呢?

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確實是房地產的金科玉律
但絕不是唯一考量!
說三次只是一種重點強調(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感覺像是師傅領進門時說給剛入門的徒弟聽的
我們用現況舉個簡單的例子

1000萬的台北市新屋與1000萬的林口新屋買哪裡?
-->當然買台北市, 因為location

1000萬的台北市舊公寓與1000萬的林口新屋買哪裡?
-->應該要買台北市吧! 因為location, 不過前提是要身體健康腳勤(這在老年化社會腳勤的人會愈來愈少)

在華亞科(或長庚或民視或三井或...)工作, 1000萬的台北市舊公寓與1000萬的林口新屋買哪裡?
-->這...看看孩子在哪念書好了! 甚麼? 林口有美國學校伯大尼康橋了? 那好像可以考慮喔!

3000萬的台北市舊公寓與1000萬的林口新屋買哪裡?
-->還是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我就是要買台北市舊公寓啦(但是前提是腳勤還要有錢啦!)

現況就是有錢的人縮手(考量房地產的前景不佳), 剛性需求的買盤多數人只買得起1000萬左右的房子
所以台北市的交易量幾乎窒息
2016上半年家戶購屋比
很多人說量先價行
但是在這個利率超低的年代
是否可以撐得更久而不被窒息量壓垮呢?
eoskiss wrote:
感謝您無私的分享!...(恕刪)


不客氣。在這當下買房真的不敢想增值,自住客總是比投資客吃虧。
也因為在這情況,買房子只能保留實力,不能買太貴投入太多,而挑相對划算些的物件。其實台北市的房子都很不划算啦。
既然這篇講的是蛋黃區,我也說一下我的看法。

每個人的觀點不同,我絕對無意挑戰別人的價值觀,但討論嘛,就是陳述自己的想法。

台北市蛋黃區價格一飛沖天的原因,就是因為生活機能完善地理位置好,所以在土地愈來愈稀少的情況下,出現超漲。
主要拉抬價格的是市中心的新建案。它們因為土地取得成本高,原本價錢就定的相對比外圍高很多。
再加上想買的人多但物件少,所以在多頭時期不管怎麼開價總是能完銷。
新屋價格太高一般口袋很有點的深度的人都買不起時,就會轉而買旁邊的中古屋。
所以中古屋在比價效應下,價錢自然也2~3倍上去。

在這波大多頭中,獲利最大的就是市中心的地主,以及10~20年前買房的人。
當年40~50萬上下新大樓入手價,到102年高點賣出時都可以到110~120萬。我是拿和平東路一段師大這附近當例子。
新建案也很不客氣一路開到150-180萬以上。但房價沒有永遠一直線的多頭,總會貴到大家都買不起。
進入轉折點的104年後,新建案賣不動價錢停滯,原本的中古屋持有者,若沒必要再在市中心再持有這些房子,誰都想大賺一票,拿著一般薪水階級一輩子也賺不到的現金離場。

所以土地取得成本高的新建案還在硬撐,賣不動又無法降價的這時,當年1/3價格入手的中古屋持有者率先降價離場。
此時不但與新成屋價差更大,更顯超值,且對於賣方來說當年2000萬買的房子雖賣不到5000萬,能拿個4000萬也夠了。
電梯從1樓坐到15樓沒下,12樓下也好。再繼續撐住認為還會往上(2008金融海嘯給的信心)的在這節骨眼都開始緊張,怕到時又會降到一樓空歡喜一場。

新成屋更難賣。而登錄價格在多數中古屋降價交易,卻缺少新成屋(賣不掉)平均,價格的跌幅就會明顯高過蛋白區。
2015年大安區的降幅是全市最高也不足為奇了。當然新成屋受到更大的壓力,更難賣是理所當然。

我在大安區出生長大,雖然習慣這邊的環境,但也不覺得這裡有需要花到這些錢來買。尤其大部分路段要安靜點就是巷弄狹小,小環境不優,要馬路寬闊就是臨交通要道,吵到一面完全無法開窗,空氣不流通又耗冷氣電費。

在年輕學會開車後就覺得台北市不大,去過國外大都市更覺得台北小。所以有沒有必要再於大安區找房子就是個重點了。
這次買在原本與生活圈略遠,相對不熟悉的社區,就稱台北市的河北好了。
價錢與台北市中心相當,但街道相對整齊寬闊,整區屋齡新,不會有台北市中心買新房子,但出入卻要從旁邊狹小巷弄擠進進出的問題。有景觀,商圈也成熟了,與台北市區沒有山的阻隔,所以差不多價錢就買這了。



ryang1212 wrote:
這次買在原本與生活圈略遠,相對不熟悉的社區,就稱台北市的河北好了。
價錢與台北市中心相當,但街道相對整齊寬闊,整區屋齡新,不會有台北市中心買新房子,但出入卻要從旁邊狹小巷弄擠進進出的問題。有景觀,商圈也成熟了,與台北市區沒有山的阻隔,所以差不多價錢就買這了。


ryang1212 wrote:
最近我也再買一間了.台北市區重劃區,也是蛋黃區.
蛋黃區真的有降一些,而且在一成以上.


這幾天幾則新聞
與您所說的不謀而合
還頂得住 1-5月北市有29筆億元豪宅交易案
節錄其中
中山區和信義區是億元豪宅交易的量產區,反倒正市中心的大安區億元豪宅交易數量略遜一籌,中山區億元豪宅熱門交易聚落包括有大直重劃區
大直重劃區看來比大安區的豪宅更熱門, 看來有錢人的想法與您相似

北市五大重劃區 信義區跌幅居冠
節錄其中
其次是「金泰段重劃區」,房價降幅13.8%;第三是「民生社區(松山區第一期市地重劃區)」,跌幅11.6%;另「大直重劃區」與「六張犁重劃區」也有10%以上跌幅。
跌幅就像您所說的10%以上

想必您所說的"河北"就是 "大直 金泰段"重劃區吧!
只是"大直"跟"金泰段"重劃區有什麼區別呢?
是"大直重劃區"裡面包含了面積較小的"金泰段"重劃區嗎?

這些台北市的重劃區價格高昂非小弟能力所及
一直沒有研究
哪裡是蛋黃區,蛋白區? 各人解讀不同
看地段? 重劃區? 不,生活機能最重要
就我而言,任何區域都有蛋黃區

住家500公尺距離到達下列設施
1)交通:捷運站.
2)生活:百貨公司./大賣場.
3)教育:幼兒園./小學.
4)公園:國家級./或市立大公園.

住家開車15分鐘到達下列設施
5)快速道路/高速公路.
6)國家級/或市立大型綜合醫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