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業也是創造經濟很重要的行業,你也說對了。但是真的建太多了(空屋150萬戶了還在搶蓋),你認為普通百姓需要去幫他消化嗎?
kamiru621210 wrote:
任何商品的價值決定於要買的人認知與販賣者間的妥協,房子是奢侈品不是你在那邊叫叫就會降價的,因為就是有人會買,...(恕刪)
房子是奢侈品不是你在那邊叫叫就會漲價的,因為就是有人會賣,(你要加上這一句才夠客觀)
kamiru621210 wrote:
十二年前我在台北市一堆人說房子太貴不要買,結果親朋好友就聽了,結果現在恨死了,你有保證現在在那叫房子太貴叫別人不要買的人,不是同種人嗎?
這一句是最不客觀了,現在勸人買房的就剩這一句,還一直重複,真是....。
買不買房自己要負責,沒買到房說是別人害的,都是大人了怎麼還像小孩一樣。何況這應該是沒有房的人在說,有房的是幸災樂禍嗎?
至於你說的現在喊空的有人保證不是12年前喊空的嗎?
別人我不知道,知道的話請你舉實證。但12年前我是買進的,所以我保證不是我。
看多看空本就是一種看法,但如果硬把「看法」當成「立場」那就是有目的了。就會形同政治一般,只認立場不論是非。
相信你一輩子不會沒說過「貴」這個字吧。如果有人說你嫌車子貴是因為買不起,你覺得如何?
會喊車子貴的,除了車商的對手是有立場的之外,其他人都是消費者,只有看法,沒有立場的。
除了營建的新屋之外,為何全世界的GDP都沒包含二手屋的買賣(不只台灣),因為二手屋是沒有產能的。所以我首篇的計算式才會滾出那樣的結果。
大多數人反對的是沒有產能的炒作,不是反對營建業,也不是反對長期持有或自住的人。
當然像日勝生那種偷工減料的營建商,除建商自己人之外,所有人都會反的。



我家人的親身經驗,18年前買非台北的一層電梯公寓,550萬,一個車位8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