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炒越高,實際上參與的卻越慘。

當然隨時都有人買也都有人賣,本是市場機制,這段話你說對了。
營造業也是創造經濟很重要的行業,你也說對了。但是真的建太多了(空屋150萬戶了還在搶蓋),你認為普通百姓需要去幫他消化嗎?

kamiru621210 wrote:
任何商品的價值決定於要買的人認知與販賣者間的妥協,房子是奢侈品不是你在那邊叫叫就會降價的,因為就是有人會買,...(恕刪)

房子是奢侈品不是你在那邊叫叫就會漲價的,因為就是有人會賣,(你要加上這一句才夠客觀)

kamiru621210 wrote:
十二年前我在台北市一堆人說房子太貴不要買,結果親朋好友就聽了,結果現在恨死了,你有保證現在在那叫房子太貴叫別人不要買的人,不是同種人嗎?

這一句是最不客觀了,現在勸人買房的就剩這一句,還一直重複,真是....。
買不買房自己要負責,沒買到房說是別人害的,都是大人了怎麼還像小孩一樣。何況這應該是沒有房的人在說,有房的是幸災樂禍嗎?
至於你說的現在喊空的有人保證不是12年前喊空的嗎?
別人我不知道,知道的話請你舉實證。但12年前我是買進的,所以我保證不是我。

看多看空本就是一種看法,但如果硬把「看法」當成「立場」那就是有目的了。就會形同政治一般,只認立場不論是非。
相信你一輩子不會沒說過「貴」這個字吧。如果有人說你嫌車子貴是因為買不起,你覺得如何?
會喊車子貴的,除了車商的對手是有立場的之外,其他人都是消費者,只有看法,沒有立場的。

除了營建的新屋之外,為何全世界的GDP都沒包含二手屋的買賣(不只台灣),因為二手屋是沒有產能的。所以我首篇的計算式才會滾出那樣的結果。

大多數人反對的是沒有產能的炒作,不是反對營建業,也不是反對長期持有或自住的人。
當然像日勝生那種偷工減料的營建商,除建商自己人之外,所有人都會反的。
kamiru621210 wrote:
所以我現在買,買我退休要住的,買我要租人的將來給我做退休養老金,我是不信房子會跌多少,因為跌跌個幾%漲是好幾倍,在怎麼跌都不會比錢薄的快,像我家20年前有幾百萬存在銀行靠利息,因為大家都說會跌錯失良機,利率現在多慘呀,所以現在真的我有夠恨的那些唱衰空空,你們會為相信你的人負責嗎?答案是顯見的。
不是鼓吹大家一定要現在買房子,而是有能力有夠錢,在不極度影響自己生活下,考慮清楚,隨時都是買點,成熟的人不受人左右,也不要左右別人在那唱空,版上很多被說是多多,但真的有勸人一定要買嗎?幾乎沒有吧。...(恕刪)


小弟不才,符合您多項的條件:
有錢買房子,"房地產收租" 也的確是我資產配置中的一環

但是我只有一間自住的房子(再多我也不需要了),其他收租的部分,就完全不打算持有實體的房子了,改為持有海外的REITS方式,去當美國人的包租公. 租金投報率是國內的好幾倍,又免稅,變現性高,價格透明,交易成本又低(以同樣一筆4000萬台幣的交易來看,國內房地產得付出契稅,土增稅,奢侈稅,綜所稅,房仲手續費...加一加可能要上百萬的交易成本, 而海外的REITS只要台幣300元不到), 相較於國內的房地產現在的狀況,真的對我來說完全沒有任何吸引力

現在資金在跨國之間流動,只是在電腦前按幾個鍵瞬間就完成了,今天我是美國包租公,明天我可能是BMW的公司股東,下個禮拜可能又變成西班牙人的房東了,哪邊有利可圖就往哪邊轉進,我何必把資金綁在腳麻了國內房地產上呢? 還得要去應付房客的各種奇奇怪怪的狀況,還有不確定的稅賦

我只是純粹對目前國內房地產投資沒興趣而已,這樣我算空空嗎? 還是魯蛇呢?  
最近要報稅了
持有不動產不僅融資貸款利息比較優惠,稅金相對也比其他長期資產優惠

kamiru621210 wrote:
所以這些人抹殺的台...(恕刪)


請問你有算過,30年前的一百萬,每年持續台幣定存,存到今天,會變成多少嗎?

機會成本,抑是成本。30年前花一百萬買,中間還有其他的稅金成本、房屋維持成本,這些也都是成本。
prozacist wrote:
請問你有算過,30年前的一百萬,每年持續台幣定存,存到今天,會變成多少嗎?

機會成本,抑是成本。30年前花一百萬買,中間還有其他的稅金成本、房屋維持成本,這些也都是成本。...(恕刪)


我知道的是我十年前花兩百萬台幣在杭州買的房子現在值四百萬人民幣上下(同一時期買進同一社區的其他台灣人後來脫手賣出的成交價),而且大陸是以租代稅(跟國家定的就是一次五十年~七十年的租約,到期看政策法令怎麼改,不改應該還是原持有者享有優先承租權)
但那個時候如果是把這筆錢放人民幣定存現在是多少我就不知道了......
就跟之前這段時間若肯把錢投入陸股而不是放在台股的朋友也都賺到機會財的道理是一樣的
不能說是眼光精準,而只是運氣好剛好順勢賺到機會財

zuoaihua wrote:
我知道的是我十年前...(恕刪)


從民國70年1月1日把一百萬台幣存進台灣銀行,用固定利率方式一年期定存,一直存到今天

這一百萬會變成超過4百萬...

所以在台北公寓只要一百萬就能買到的時代,放到今天,光考慮機會成本,賣四倍的價格,就是見合理的事,並沒有黑心,也沒有什麼超額利潤...
prozacist wrote:
從民國70年1月1日把一百萬台幣存進台灣銀行,用固定利率方式一年期定存,一直存到今天

這一百萬會變成超過4百萬...

所以在台北公寓只要一百萬就能買到的時代,放到今天,光考慮機會成本,賣四倍的價格,就是見合理的事,並沒有黑心,也沒有什麼超額利潤...
...(恕刪)



所以那些沒有付出任何代價沒有進行任何累積的傢伙也想憑空擁有相同的成果本來就是不合理的嘛

zuoaihua wrote:
所以那些沒有付出任...(恕刪)


同意你說的~ 但是...

現在定存利率都在地上爬,可見的未來雖然會升息,但也難再飛上天了,

因此...

從今天開始定存同樣一百萬,一樣想要過30年後看到4倍以上的本利和,機率很低~
那今年買下去的房子,房價如果過了30年,一千萬都沒辦法變兩千萬的機率,相對就高囉...
prozacist wrote:
同意你說的~ 但是...

現在定存利率都在地上爬,可見的未來雖然會升息,但也難再飛上天了,

因此...

從今天開始定存同樣一百萬,一樣想要過30年後看到4倍以上的本利和,機率很低~
那今年買下去的房子,房價如果過了30年,一千萬都沒辦法變兩千萬的機率,相對就高囉......(恕刪)


不過土地資源是有限的,鈔票卻是可以隨便亂印
長期來看持有土地資源的勝率應該還是高過持有鈔票的勝率
用錢賺錢,用賺來的錢換稀缺資源,應該會是比較穩妥的配置

zuoaihua wrote:
不過土地資源是有限...(恕刪)


我家人的親身經驗,18年前買非台北的一層電梯公寓,550萬,一個車位80萬,

現在經過之前的低點後,看最近的實價登錄,行情也只回到350萬,車位50萬。如果不買房,擺定存,至少翻一倍...

或許有人會說,如果去買大陸房地產,如何如何... 但他們即便到今天,GDP也還有7%上下。要不要去看一下日本,1990年代的泡沫化後,就算不計利息機會成本、稅金和房屋維護成本,有辦法回本嗎?

因此,無論什麼稀缺碗粿,只要出現泡沫,有行無市,最終還是要掛。幾十年後的未來,或許房地產可以讓你資產再翻一倍,通膨壓力來襲,固定資產、稀缺資源題材再度發酵,但先要經過泡泡破掉,跌個30%,再讓來翻一倍。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