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給 "部分" 年輕人的建議/分享 ~ ^^

投資理財
我認為切入退出的 "時機"很重要
人生總會遇到幾次政治經濟大衝擊--->如退出聯合國、兩國論、SARS....
只要你看清趨勢-->兩岸逐漸和緩(真槍真刀-->打砲-->單打雙不打-->打文宣-->探親-->互訪-->...)
在那個大衝擊時要勇敢切入(大多頭趨勢下)

另外,要會看"先行指標"
例如房地產,台北精華區漲-->精華區周邊-->台北市周邊-->桃竹-->南高-->濃地-->山坡地

eddie1999 wrote:
4. 投資理財, 非常重要. 而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 "開源"又比"節流" 來的更有財富生產力.
新的遊戲方式

相信大家都有玩過大富翁這種遊戲
遊戲剛開始時大家的金錢都是一樣的
可是遊戲開始進行後
可能因為運氣及自己進行理財的方式不同
而慢慢的產生變化
當一方資產越多時就越處於優勢
而遊戲的另一方則可能加速破產
當然遊戲進行到最後
財產全由一方所得時
遊戲即宣告結束
若想再玩就得重新分配資源重新開始

其實現實的大環境就是一種大型的大富翁遊戲
只是其中影響個人財富的因素更多
包誇個人才能及資金.人脈.機會.運氣等等...
而遊戲進行到現在
資金也越來越集中在少部分人的身上
而他們的優勢也越來越強
使得後輩晚生就算你擁有比以前更多的才能
也許你也只能幫忙企業主賺錢
自己成功擁有事業的機會越來越少
甚至有些人可能連幫企業主賺錢的機會都沒有
只能在現實社會上任其自求多福

當社會剛開發時因為生產方式未大量使用機械加上物資較缺乏
所以人們只要肯努力幾乎大家都有成功的機會
只是現代電腦機械等等有利生產的器具一直出來
使得以往也許需要十幾個人做的事
現在一個人即可
所以也就造成人們工作機會越來越少
人們為了爭取越來越少的工作機會
現代的成人及學子幾乎人人壓力倍增
連以往最純真輕鬆的小學生
也在家人擔心未來出路問題下
而縮短其童年提早進入成人的競爭社會

其實工作機會減少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現象
讓人們不需要付出很多的勞力工作即可生活
也是人們的努力的目標
只是當各種器具越來越進步
而人們卻沒有越來越幸福時
那表示我們的遊戲方式確實有檢討的必要
因為以我們現在的生產方式
是可以讓每一個人生活的更好的

生產的另一方就是消費
其實消費力跟生產力同等重要
若人們生產出來的東西
而大部分的人都消費不起或不消費
那也可能造成生產線停頓做不下去
當資金過度集中在少部份人身上時
相對的也可能造成大部分的人資源越來越少
而富有者她的消費金額也許驚人
比如說也許她買個珠寶就要一千萬
但製造出來的工作機會有多少?
若一千萬由一百人平均擁有每人十萬元
也許他們沒辦法買高級珠寶
可是一百人每人十萬元的消費力
可是讓很多人有賺錢機會!

所以如何讓廣大的民眾
在工作機會不多的環境下
又能擁有消費能力
讓遊戲能進行下去
這就是我們思考的方向

之前提到大富翁遊戲
當遊戲進行到資金由一方佔有時
遊戲即終止
因為一場遊戲進行往往很久
重新開始大家都很累
所以為了遊戲能繼續進行
我們會從銀行在分配部分資金給每個人
讓遊戲能繼續
雖然優勢者依舊優勢
畢竟好玩就好

社會進行到現在
有些人也許是失業或處於弱勢確實快玩不下去了
當玩不下去的人越來越多
社會偷搶擄掠的當然會越來越多
當國家發生動亂
優勢者也是很難玩的
其實這些都是可以防止的
當然我們也不希望國家發生戰亂
由此方式重新開始
若由國家發放一些維持基本生活的物券
這也是可思考的方向
為了讓政策能推廣順利
應把每一個人都包含在內
以減少阻力
人性關係今天你在推動福利政策時
把富有的人包含在內
而那些富有者往往也是擁有決策力與影響力的人
這會讓事情更好推動
且富有者繳稅不比別人少
為何國家福利在推動時
就要把他們屏除在外?
這樣也是不公平的!


現在要讓每個人都有就業機會
會越來越困難
而且那也不是我們的方向
如何讓每個人不需要浪費很多生命在工作上
又同時擁有生活品質那才是我們的目標

訂出一套新的遊戲方式
讓每個人擁有快樂人生
值得執政者深思

~~~
資本主義是成長力很強的社會遊戲方式
它以人類的[欲望]為動力
慾望有多大
它的往前的力量就有多大
而唯一的缺點在於
人的需求有限但慾望無窮
錢是沒有人會嫌太多的
而貪婪的人性也是資本主義最後會敗亡的原因
因為財富過於集中少數人的身上時
那廣大的基層喪失消費力
而消費力又是生產力的支柱
所以當消費力消失時
所有的生產力也跟著失衡

美國是自由民主且資本主義活耀的國家
擁有很多的優秀人才
雖然一時滑跤
但他們會學到教訓且找到活路的

而我們需學習的是
如何避免跟著滑一跤
而提早警惕

人類的貪婪要靠[覺知]停止
需要新的人文教育
幫助人們認識自己了解人性

因為要擺脫人性貪婪
[意識覺醒]需要[靜心][無為]觀照
而這又剛好與資本主義的積極奮鬥理念背道而馳
所以你可以看到商人
除非事業經營不善倒閉
或突然意外驚嚇或遇到死神
否則追逐財富與事業版圖擴大的欲望必死而後已
最近不是才有案例?

政府應該可以考慮立法
在當事人死亡前
若財產未分享出去時
死亡後名下財產一律充公
也許可以幫人們看清[金錢]的真正意義
而不再盲目追逐
也可不讓為爭遺產而造成遺屬感情破裂的新聞一再發生


適當的消費更新
是讓生產與成長動力持續運轉下去的力量


所以能讓人類持續進步又不會失衡的方式
就是佐以社會主義
如健保制度一樣
將每個人的基本生活納入保障
而這些基本的消費力也能支撐生產力繼續運行下去

錢是工具不是目的
如果人們看清這個事實
那現在社會的金錢遊戲會有很大的改變..

人類持續進步
若能記取失敗經驗
歷史悲劇就不需一再重演



當我心靜時 看見竹籬笆下 蒲公英開花! ~~巴休

人們受苦有兩種形式
一是外力脅迫不得自由
二是內在慾求不滿與七情六慾所困
內在靠自修觀照
內在受苦這是無自覺的行為
確實是自己要負全責

不過也是需要有師父指引
你比較容易知道該如何承擔起責任
而佛陀,奧修就是內在的師父

而外在要靠制度革新
孫中山就是外在的師父

所以若真要助可憐之人
內外在都有出力的地方
若不想助人
只要說[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
那就一切與自己無關了..

現今的民主正是革命反叛的成果
只是現在的民主已是成熟了嗎?
當然還沒有
只要有人還受苦未盡得到照顧
就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遊戲規則是人定的
質疑與叛逆正是進步的力量
當我心靜時 看見竹籬笆下 蒲公英開花! ~~巴休

sam197361 wrote:
政府應該可以考慮立法
在當事人死亡前
若財產未分享出去時
死亡後名下財產一律充公
也許可以幫人們看清[金錢]的真正意義
而不再盲目追逐
也可不讓為爭遺產而造成遺屬感情破裂的新聞一再發生

...(恕刪)

我笑了

我真的笑了

真正的笑了
訓練我們賦予權力的人

  即將掌權的人需要做好準備。

  幾千年來,直到現在為止,你們沒有為任何人做準備。如果某人想要成為一位拳擊手,你不會推他上場才說:「開始吧!」他需要先學會如何打拳擊。如果某人要成為一位劍客,這要花他好幾年的時間。要不然他不知道如何握刀劍,不可能用刀劍與人對打。首先他必須學會如何把刀劍從鞘裡拿出來,如何握住它。這需要訓練。你不能給從來沒看過樂器的人一把吉他,就期望他可以成為莫札特或者是申卡爾(Ravi Shankar)。

  這是你們的不對。

  這些掌握權力的人,你曾訓練過他們嗎?有人想過掌握如此大權的人需要特定的品質,使他們不至於誤用權力嗎?這不是他們的錯。

  所以我建議在每間大學內要成立兩個機構。一間是除去毒化信念的機構。要獲得大學畢業證書之前必須先從這間去除毒化信念的機構獲得清理證書才行,指的是你做為一個基督徒、中國人、印度人、德國人、美國人、共產黨員、回教徒、猶太人,或是你有的任何印記,要先除去這些毒化的信念。它清除我們所有的垃圾,因為這一直是我們的問題。
當你五、六十年來一直深信某個既定的事,而我突然說這是荒謬愚蠢的,你會發火,你會抗拒,因為這表示說過去六十年來你是個愚笨的傢伙。但是如果你有勇氣和聰明才智,仍有時間可以走出這些舊思想。
除去毒化信念意味著,你單純地走出來,沒有思想架構、沒有宗教、種族、種姓、國藉……你獨自離開這些而成為你自己––成為一個個體性。

  四年的時間是充裕的。除去毒化的信念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在四年裡每個月只需花幾個小時,你就可以除去毒化的信念。除非你在這個機構完全地被清理完畢,證明「這個人沒有任何的印記了;他現在只是單純的人。」,否則你不能從教育機構取得任何的證書。

  第二項機構是靜心機構,因為只是除去毒化的信念是不夠的。除去毒化的信念是在清除你的垃圾,可是很難待在空無之中;你會再次聚集垃圾。你無法不透過學習就有能力讓自己與空無一起喜悅地生活,而那就是整個靜心的藝術。

  所以這間機構會教你一種簡單的靜心。沒有任何的複雜性;大學院校、知識分子都傾向於將事情變得複雜。這種簡單的方法只需要觀看你的呼吸,但是每天你必須到這間機構一個小時。

  你就只是寧靜地坐著,把注意力放在你的呼吸上,觀看著頭腦的運作。

  不需要做其它的事。只要成為旁觀者、觀察者、觀照者,觀看頭腦的忙碌,會有思想、慾望、記憶、夢想、幻想經過。只要冷靜地站在一旁,不要有任何的譴責、任何的判斷。當你熟練它之後,它就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了。

  關於靜心,幾件基本的事情需要牢記:首先,是放鬆的狀態––不抗爭、不控制、不專注。第二是覺知--不管你的內在發生什麼事,就只是觀照它。第三,不要有任何判斷或評斷。只要成為觀看者。

  身體改變時,頭腦會跟著改變,情緒會跟著改變,只有觀照這件事保持不變。

  當你練習觀照,你會注意到思想和情緒的雲朵將會慢慢地消散,而你內在本質的廣大藍空就會出現,你會體驗到超越身心靈這三者。一旦你經驗過這樣的狀態,你就體驗到靜心;靜心是平靜,靜心是喜樂,靜心是滿足。



靜心將會讓你成為一個新人、一個全新的人、一個新的意識,沒有恐懼、沒有嚴肅、沒有貪婪、沒有憎恨,不會有陰暗的情緒和感覺,那些情緒和感覺是醜陋的、病態的、令人作噁的;靜心只會提昇你,持續提昇你。
除非靜心機構給你學位,否則大學不會授予你學位。

  大學的學位將只有在除去毒化信念機構授與你清理證書之後才會給你,也才會授予你靜心機構大學的畢業證書。這由你來作決定,你可以在一年內畢業,你也可以在二年內畢業,你也可以在三年內、四年內畢業。但是四年太長了。任何低能的人,如果他四年內每天只坐一個小時,什麼都不做,一定可以找到佛佗、老子或是我所發現到的東西。

  這與聰明才智、天賦、才能無關。這只是有沒有耐心的問題。

  所以你可以從靜心機構大學獲得一個靜心學士學位;在這之後你才能拿文學學士學位、商學學士學位或是科學學士學位。以同樣的方式,你可以獲得一個靜心碩士學位,因為不是容易就能成為單獨的,所以會要求你去上除去毒化信念機構兩年。

  你可以同時進行除去毒化信念和靜心這兩種課程。一個機構清理你、清空你;而另外一個機構在裝填你,不是填充某種事物,而是某種喜悅、充滿愛的、慈悲的品質,一種沒有理由的極大價值感。你只是活著、呼吸就足以證明存在認為你是值得活著的,存在認為你值得生存在這裡。

  你對存在而言是不可缺少的。

  所以如果有一個人在大學裡念書,那麼在獲得文學碩士學位之前,他每天要到靜心機構一個小時拿到靜心碩士。這些是你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前的所要獲得的清理證書。而我希望以這個方式延續下去。如果你正在念博士學位,那麼你要去上除去毒化信念課程四年,以及四年的靜心課程。那些是完成學位的必修課程,所以當你從大學畢業,你不但是一位有聰明才智、見識廣博的人,你也是一位放鬆、喜悅、寧靜、平靜、有敏銳觀察力、警覺、有直覺力的靜心者。而你就不再是基督徒,不再是印度教徒,不再是美國人,不再是蘇聯人。這些將全部被焚毀;不留下任何東西。

  這是唯一的方法:以醒悟的知識分子取代政客。

  但是因為現在的知識分子仍舊被政治勢力掌握著,所以他們還不能發揮功效。

  那就是為什麼我有這兩種構思。如果你獲得博士學位,同時你也獲得靜心博士學位。所以當你受完教育,你會用極為寧靜和細緻的方法來為掌握權力做準備,以這樣的方式來做,權力就不會腐化你,你也不可能誤用權力。



當我心靜時 看見竹籬笆下 蒲公英開花! ~~巴休


教育是朝向真實的基礎

  過去盛行的教育非常地不足、不完整且沒有深度。那只能製造出會維持生計卻在生活中沒有深度的人。不只不完整也有害處,因為它建構在競爭的基礎上。

  任何型態的競爭,其根源都是暴力,而且會製造出沒有愛心的人。他們所有的努力就是達到名聲與各種野心--很顯然地,他們必需奮鬥並且為達目的而處於衝突中。他們摧毀了他們的喜悅,然後這又摧毀了他們的友誼。好像每個人都跟這整個世界抗爭一般。

  截至目前為止,教育一直是目標取向:你學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兩年後的考試。那使得未來變得很重要,比現在還重要。為了將來犧牲了現在。這成了你生命的基本形態;你總是為了某些非現在的東西而犧牲當下這個片刻。使得生命變得無限空虛。

  我眼中的社區將是一種五個層面的教育。

  在進入這五種層面之前,我需要強調幾件事。一,教育不應該有任何考試,但是每天、每小時,由老師觀察紀錄,整年下來的觀察決定你升級或是留在同一級長一點。沒有人失敗、沒有人通過--只是有些人速度較快,有些人比較懶--因為失敗的觀念會製造出一種很深且卑微的傷口,成功的觀念也製造出不同的疾病--優越。

  沒有人卑微,也沒有人優越。

  一個人就是他自己,無從比較。

  所以,考試將不具任何地位。這將會把我們的整個觀點從未來拉向現在。以你現在所做的事情來決定,而不是兩年後結束的五項題目。由這兩年所發生的數千項事情決定;所以教育就不會是目標取向。

  在過去老師有其相當大的重要性,因為他知道他通過了所有的考試,他累積了知識。但是情況已經改變了--這就是問題之一,情況變了,但是我們回應的人還是那些舊人。現在的知識爆炸是如此浩瀚、廣大且快速,任何的科學主題都無法寫成一本厚書,因為書寫完時就已經過時了;新的事實、新的發現使得這本書不再適用。所以現在,科學只能依賴論文與期刊雜誌,不是書籍。

  老師在三十年前受教育。三十年來每一件事情都改變了,而他卻還在重複他所學的東西。他已經落伍了,而且還讓他的學生跟不上時代。所以,讓指導者取代老師的地位,你必須了解這其中的不同:指導者告訴你在圖書館的哪裡可以找到這個題材的最新資訊。

  未來,電腦將會成為浩大且居革命性之重要地位。

  例如,傳授教育給學生的方式非常地老舊。還是停留在填塞記憶的階段,然而扛越多的記憶,就越沒有清晰度與領悟力。我把學生免於囤積各種資訊看成是一項偉大的機會。他們可以攜帶小型電腦,裡面儲存所有他們當時所需的資訊。那會幫助他們的頭腦更具靜心品質、更清晰、更天真。現在,他們的頭腦裡面裝滿了喋喋不休多餘的垃圾。

  將來,教育將會形成以電腦、電視為中心,因為看畫面會比讀或聽來得容易記得。眼睛遠比耳朵或任何其他器官還有力量。而且不像讀或聽那麼無聊。相反地,看電視快樂多了。地理課教起來就非常有色彩……

  老師應該只是讓你知道正確頻道的指導者,讓你知道如何使用電腦、如何找到最新的書。他的功能將會完全不同;他不傳授知識,而是使你能夠察覺當代最新的知識。他只是一個指導者的角色。

  在這些考量之下,我把教育分成五個層面。

  第一,資訊的,就像歷史、地理以及其他許多能夠透過電視或電腦共同處理的題材。

  但是關於歷史,我們必須完全採取根本立場。現在的歷史包含成吉思罕、帖木耳、奈迪沙、希特勒等等。這些不是我們的歷史,是我們的惡夢。這種人類甚至可以對其他人如此殘忍的概念真是令人噁心。我們的孩子不應該被灌輸這樣的觀念。

  將來,歷史應該只有記載那些對這個地球、人類有美好貢獻的偉大天才,像佛陀、蘇格拉底、老子;神秘家像:魯米、克里虛那穆提;偉大的詩人像:惠特曼、Omar Khayyam;偉大的文學泰斗像:托爾斯泰、高爾基、杜斯托也夫斯基、泰戈爾、芭蕉。科學家:牛頓等..

  我們應該教導那些正向偉大的繼承,並且附註那些截至目前為止還被算在歷史偉人之列的人,像是:希特勒。他們只能列名在註腳或附錄上,清楚地明示他們不是神智不清就是受苦於自卑感情結或是其他的精神反常疾病。

  我們必須讓未來的世代完全覺知到黑暗面屬於過去,它支配了過去,但是現在已經沒有它的地位了。

  第一個層面是語言。每一個人必須至少知道兩種語言;一種是母語,另一種是英語;國際交流的工具。他們也可以透過電視更精確地學習發音、文法等等,每一樣東西都能夠被更正確的教導。

  我們可以在世界上創造出手足情誼的氣氛:語言使人們互相聯繫,也會因為語言而無法溝通。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國際語言,這是因為我們的偏見。英語最合適,因為它是世界上較大規模地區較多人使用的語言。

  第二是科學主題的探查,這非常重要,因為它是真理的一半,外在的真理。這也可以透過電視和電腦傳授,但是比較複雜,更需要人的指導。

  第三是現在教育所缺乏的:生活的藝術。人們視生活為理所當然,以為他們知道什麼是愛。他們不知道……當他們知道時已經太晚了。我們必須幫助每一個小孩把他們的憤怒、恨與忌妒蛻變成愛。

  第三個階層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也要有幽默感。

  我們所謂的教育讓人們既難過又嚴肅。如果你三分之一的生命浪費在難過與嚴肅的大學裡,那會成為習慣而遺忘了歡笑的語言,一個遺忘歡笑的人已經遺忘了生命中的許多東西。

  所以,愛、歡笑、經驗生活以及它的奇妙與奧秘……樹上唱歌的鳥兒不應該被忽略。樹木、花以及星星都應該與你的心相連。日出與日落不應該只是外在的事件,應該也屬於內在。第三層面的基礎因該是對生命的崇敬。

  第四個層面應該是藝術與創造力:畫畫、音樂、工藝、陶藝、石磚技藝,任何有創造性的東西。

  允許所有領域的創造力,讓學生有所選擇。只有少數是必修的,就像:國際語言是必修的、維持生計的某些既定能力是必修的、某種既定的創造性藝術是必修的。你可以在這多采多姿的創造藝術中選擇,因為除非你知道如何創造,否則無法成為這個不斷創造的存在中的一份子。人因為創造力而進入神性;創造力是唯一的祈禱。

  第五個層面應該是死亡的藝術。

  這第五個階層應該涵蓋所有層面,讓你知道死亡是不存在的,讓你察覺到內在永恆的生命。這絕對是最基本的,因為每一個人都得死;無人倖免。在靜心的範疇之下你可以經驗到教育一點也不在乎的禪、道、瑜珈或哈西德等等各種現有的可能性。

  這個新社區將會是一種全方位且完整的教育。

  我自己曾經是教授,從大學中辭職時,我明白地說:這不是教育,根本就是愚蠢的行為;你們並不是在教什麼有意義的事情。

  但是這種微不足道的教育卻在全球佔有壓倒性的地位––哪裡都一樣,不論蘇聯或美國。沒有人朝向更完整、統合的教育。就這個部分,幾乎每個人都是未受教育者;甚至那些擁有極高學位的人也是這個浩大生活領域中的未受教育者。有些人還更未受教育,但其實每一個人都未受教育,因為完整教育還未出現。

當我心靜時 看見竹籬笆下 蒲公英開花! ~~巴休
合諧之門

 有七個人曾經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夠的。一開始,他們抓鬮決定誰來分粥,每天輪一個。於是乎每週下來,他們只有一天是飽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後來他們開始推選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出來分粥。強權就會產生腐敗,大家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他,賄賂他,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障氣。然後大家開始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但他們常常互相攻擊,扯皮下來,粥吃到嘴裏全是涼的。最後想出來一個方法:輪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後拿剩下的最後一碗。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儘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認了。大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
~~

不管誰當選都只是一時之領導
這是理性的國民應有的基本認知
那才不會在期望落空後
僅能以憤怒發洩
本來就不該把期望放在某一人身上
好像只要某人當總統就此天下太平

一個優秀的總統
也許可以讓好政策推動的更順利
但一個可以讓人不管站在哪個位置
都會讓人覺得合理可接受的制度
才是合諧之門
當我心靜時 看見竹籬笆下 蒲公英開花! ~~巴休

托爾斯泰的寓言: 魔鬼與農夫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寫了一本寓言故事集《呆子伊凡》,裏面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有個老魔鬼看到人間的生活過得太幸福了,他說:「我們要去擾亂一下,要不然魔鬼就不存在了。」

他先派了一個小魔鬼去擾亂一個農夫。因為他看到那農夫每天辛勤地工作,可是所得卻少得可憐,但他還是那麼快樂,非常知足。

小魔鬼就開始想,要怎樣才能把農夫變壞呢?他就把農夫的田地變得很硬,讓農夫知難而退。那農夫敲半天,做得好辛苦,但他只是休息一下,還是繼續敲,沒有一點抱怨 。

小魔鬼看到計策失敗,只好摸摸鼻子回去了。


老魔鬼又派了第二個去。第二個小魔鬼想,既然讓他更加辛苦也沒有用,那就拿走他所擁有的東西吧!

那小魔鬼就把他午餐的麵包跟水偷走,他想,農夫做得那麼辛苦,又累又餓,卻連麵包跟水都不見了,這下子他一定會暴跳如雷!

農夫又渴又餓地到樹下休息,想不到麵包跟水都不見了!「不曉得是哪個可憐的人比我更需要那麵包跟水?如果這些東西就能讓他得溫飽的話,那就好了。」

又失敗了,小魔鬼又棄甲而逃。

老魔鬼覺得奇怪,難道沒有任何辦法能使這農夫變壞嗎?這時,第三個小魔鬼出來了。他對老魔鬼講:「我有辦法,一定能把他變壞。」


小魔鬼先去跟農夫做朋友,農夫很高興地和他作了朋友。因為魔鬼有預知的能力,他就告訴農夫,明年會有乾旱,教農夫把稻種在濕地上,農夫便照做。


結果第二年別人沒有收成,只有農夫的收成滿坑滿谷,他就因此而富裕起來了。小魔鬼又每年都對農夫說當年適合種什麼,三年下來,這農夫就變得非常富有。

他又教農夫把米拿去釀酒販賣,賺取更多的錢。慢慢地,農夫開始不工作了,靠著經濟販賣的方式,就能獲得大量金錢。

有一天,老魔鬼來了,小魔鬼就告訴老魔鬼說:「您看!我現在要展現我的成果。這農夫現在已經有豬的血液了。」只見農夫辦了個晚宴,所有富有的人都來參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點,還有好多的僕人侍候。他們非常浪費地吃喝,衣裳零亂,醉得不省人事,開始變得像豬一樣癡肥愚蠢。「您還會看到他身上有著狼的血液。 」小魔鬼又說。

這時,一個僕人端著葡萄酒出來,不小心跌了一跤。
農夫就開始罵他:「你做事這麼不小心!」,僕人:「唉!主人,我們到現在都沒有吃飯,餓得渾身無力。」,農夫:「事情沒有做完,你們怎麼可以吃飯!?」

老魔鬼見了,高興地對小魔鬼說:「你太了不起了!你是怎麼辦到的?」

小魔鬼說:「我只不過是讓他擁有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
當我心靜時 看見竹籬笆下 蒲公英開花! ~~巴休
當我擁有愈多時,我願意給的竟然愈少!

在雲林急診的最後一個夜班, 想不到病人竟像知道我要離開似的如潮水般從各處湧入。

晚上9 點多,門診醫生轉介來一位病人 溫 先生。

他發燒、嘔吐,右下腹有明顯的壓痛及反彈痛,看來就像是盲腸炎。我幫他作了簡單的身體檢查,告訴他和他的妻子我的猜測以及可能需要開刀。

『醫生,能不能更確定一點 ?』

溫太太猶豫地追問。

『好吧,』由於來診病人很多, 我說,『等一下抽血結果出來我再進一步和你們討論』。

一小時後,抽血的結果顯示白血球上昇、發炎指數也升高。

『有八成的機會是盲腸炎了,』 我說:『我會請外科醫生來和你們討論開刀的事』。

只見 溫 太太又遲疑了:『八成 ?能不能肯定是或不是? 』

我有點生氣的回答道:

『當然還有可能是憩室炎、腹腔內膿瘍等等的可能。我也可以很武斷地只告訴妳就是盲腸炎,反正開刀下來醫生也會告訴你『是有一點發炎』 而妳也不會知道真相。只是醫學上本就沒有百分之百確定的事,我希望你能夠了解,也尊重你知道各種可能的權利。而且臨床上已經這麼像了,等待進一步檢查可能有盲腸破裂引發敗血症的危險。』

溫先生始終不發一語, 溫 太太似乎不喜歡台北來的醫生這種多重可能的解釋方式。



在雲林我還是第一次遇到這麼龜毛的病人;我替他打上抗生素,並且安排電腦斷層(CT),然後轉身回到淹滿病患的來診區繼續處理其他病人。

心裡直嘀咕健保局審查員若是抽到這本病歷,一定會刪我CT 檢查費六十萬元,然後附上一句『要放大100倍以嚴懲浪費』。



一小時後,斷層片洗出來,果然在盲腸附近有發炎腫脹的跡象。

『現在盲腸炎的可能性有九成以上了,』我指著片子對 溫 太太說:

『少數的病人可以只用抗生素注射治癒,但大多數的情況下開刀還是最好的選擇 (我還是維持我的說明方式 )。』

想不到她竟然回我一句:『醫生,能不能帶藥回家吃就好 ?』。 這回換我生氣了 !

急診護士一直在叫有新病人新病人快來處理,這對夫妻竟然還這麼多意見纏著我。

我說:『如果早要這樣就不需要這麼多檢查了!你不信任我們,我可以把你轉到其他醫院開刀,但要回去我不會同意。』他倆靜默不語。

我於是說:『要不然你們就簽自動出院吧,有事我們不負責 !』。

想不到一直不說話的 溫 先生竟然開口道:

『簽就簽吧 !反正我爛命一條。』我心頭一驚,只見溫太太低下頭說:

『 江 醫師,我們不是不想治療或住院,只是我們一點錢也沒有。他每天作捆工領現,三個小孩才有飯吃。現在要是他開刀住院 …』。

我突然對剛才言語的魯莽感到抱歉,想了一想說:

『我覺得你還是開刀才能最快復原。我找外科醫師下來看看,錢的事明天一早我會照會社工室來協助你們。』

外科醫師也真好心,他算一算開腹腔鏡復原的最快,只要住院兩天,不過要自費兩萬多元; 開傳統術式住院日數稍長,要花三千多塊;用抗生素治療則可能要住院一週以上。



『真是一毛錢逼死英雄好漢 !』他搖搖頭道。

溫太太想等隔天早上社工確定補助金額後再決定治療方式, 於是 溫 先生就先在急診打了一晚上的點滴與抗生素, 溫 太太則是回家哄小孩睡覺後,半夜又來陪先生到天亮。



我在晨間會議時向鄰座的 蘇 醫師提到了這個病人。

『想不到雲林真的有這麼窮的病人,在台北從來不會遇到… 』我說。

可是他竟然皺起眉回我一句:

『你怎麼可以讓他在急診待這麼久?盲腸炎會有破裂併發敗血症的危險! 』

『我當然知道啊,可是 …』

我想反駁,可是他接下來的話卻讓我啞口無言:

『我們可以讓病人因病而死,卻不能讓病人因貧而死! 』

『你應該先讓他去開刀,錢的事再想辦法,大不了就幫他出嘛!』

我腦中一陣昡暈,不是因為一晚沒睡的關係,而是他突然把我的心敲開了一道刺眼的光,像住院醫師放映在投影幕上的燈一樣亮。

我想到十年前的一個晚上,俊貿提議我們去認養貧童,我立刻就答應。那時我的薪水還不到現在的一半,卻對這樣的事毫不猶豫;更早的時候靠公費過活,還能捐出一個月的家教費並且和俊貿在補習街挨家挨戶募款。而現在,『付出』 這樣的想法竟已不自覺地被排除在我行為反應的選項之外! 幾千塊對現在的我來說,不過是節慶一場吃飯錢;對溫先生來說,卻是一家人命之所繫。



『我怎麼沒有想到 ?』

我懊惱驚覺:『當我擁有愈多時,我願意給的竟然愈少! 』。

我一面想一面走出會議室,遇見社工說他們是登記有案的低收入戶,可以補助大多數的費用。我走到病床邊,看到護士小姐已經幫 溫 先生換好手術衣。我 向溫 先生解釋手術後大約要休養時間,然後拉上圍簾,把五千元放在他的手裡。

他原本不說一語的漠然突然轉為羞赧, 溫 太太則在一旁說不要不要。

我硬是把他手握成拳,說道:『沒關係啦,急診加住院要幾千塊,你開完刀還要一個星期不能工作。三個小孩總要呷飯啊! 』

溫太太幾乎快哭了, 溫 先生終於說道:『醫師,我們雖不認識,可是,謝謝你對我們這麼好。 我之後工作有錢,再慢慢還你。』

我揮揮手道:『沒關係,互相幫助而已。我要下班了,你還是要好好休養,不要急著出院,之後的復原才不會受影響。』



我經過忙碌的看診台,向喚醒我赤子之心的 蘇 醫師道謝;他一頭霧水。

走出雲林急診的大門,門外清晨的陽光似乎更耀眼了。
當我心靜時 看見竹籬笆下 蒲公英開花! ~~巴休
有一個蘇菲聖人叫法瑞德

有一次村民問他說:
「法瑞德,阿卡巴大王來看你這麼多次
你為什摩不請他在我們村裡開辦一所學校呢?我們沒有學校
法瑞德說:「好!但為什麼要等他來,我可以去找他」

他到德里去,受到熱烈的接待
每個人都知道阿卡巴非常敬重他
當阿卡巴在他私人的廟裡祈禱時
法瑞德被引進

他進去時看見阿卡巴在祈禱
那時他站在阿卡巴後面
可以聽到阿卡巴在說些什麼?
當阿卡巴高舉著雙手,正要結束祈禱時
對神說:「全能慈悲的唯一真主
灑下更多的財富給我吧!
賜給我一個更大的王國吧!」

法瑞德立刻轉身走開
因為祈禱快要結束了
所以阿卡巴注意到有人來過並走開
他回頭看到法瑞德走下階梯
於是跑過去觸摸法瑞德的腳,問他:「您為何而來?」
因為這是他第一次來「又為何而走掉?」

法瑞德說:「我以為你很富有所以才來找你
但聽到你的祈禱詞後,我瞭解到你還是很窮
如果你還在祈求金錢,祈求更多的權力,那麼我不該向你要錢
因為我原本是為了在村子裡籌辦一所學校而來向你募款
不!我不能跟一位窮人要錢,你自己更需要錢


這個故事是阿卡巴在他的自傳中記載的
他說:「我生平第一次察覺到,
是的!我還不夠富裕!
我對金錢還沒有饜足,
我已經堆積很多物資了,
而我卻不斷的要求更多,
這幾乎完全是無意識的行為,
是我該結束這些東西的時候了
生命已經從我的手中流逝
而我卻仍然在祈求更多..


人們幾乎是機械化地不停索求
當人們無法察覺欲望的本質就是不滿足
一個欲望的達成只是另一個欲望的開始時
一生只會永遠浪費在追逐上
永遠到不了快樂滿足那個點

同樣的慾望
更多的錢,更多的權力
這是惡性循環,
你在原地打轉
一但看清欲望的本質
你的意識才會從欲望的粗濁中得到解放
然後真正的旅程,朝聖之旅,才會開始

當我心靜時 看見竹籬笆下 蒲公英開花! ~~巴休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