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insh wrote:
他變成知道你的底牌
...(恕刪)




難道兩個買方在搶同一棟房子

賣方都不用比較也不用討價還價的嗎?

今天你出一千萬,他出一千一百萬

賣方難道不會對你說:『另一個買家出一千一百萬,你要不要追價?』

會吧?

難道是雙方各出一次價就賣了嗎?不可能的吧

要是有多數人馬競逐

你的出價遲早會給賣方拿去透露給對手知道的(相反亦同)

因為這是一種議價的手法,仲介不也常用這招?

這跟透不透明是無關的

瞬幻夢影 http://blog.yam.com/hahasue
是啊

這就是我說透不透明無關 又何必堅持透明
有關的是
1. 功課做得夠不夠
2. 談判有沒有策略
3. 要買房的人有沒有財務規劃跟準備
4. 對於公共政策與重大交通規劃願景有沒有評估能力
都有關係

我同意提高自備款 提高多戶房屋購買者利率加碼
但我不同意民粹式的要求齊頭平等

人的身高都不能自己掌握公平了
何況其他
llinsh wrote:
我不同意民粹式的要求齊頭平等
...(恕刪)



我不知道房價透明化跟這有何關係

難道房價透明化的美國、英國、香港都是民粹式的要求齊頭平等?

價格透明化對我來說,只是一個市場機制的最基本要求罷了......

跟房價要漲要跌倒是沒啥關連


瞬幻夢影 http://blog.yam.com/hahasue
HaHaSue wrote:
一般來說,長遠可用來支撐房價的基礎是什麼?...(恕刪)

我認為有3點:
1. 土地的利用價值
2. 供需
3. 通貨膨脹

1. 土地的利用價值
拿農地來說,同一塊地,開墾之後的價值就高於開墾前。
至於一般用地,生活機能的提高或降低就會增減價值,譬如交通建設就是最顯著的生活機能,公路、捷運的開通都會帶動地價的上漲。

2. 供需
這個就不用解釋了吧

3. 通貨膨脹
房屋的價值在於土地,而土地是有限的,貨幣的膨脹相對於土地的有限,造成土地的貨幣價值提升。

至於很多人談到的所得與房價的關係,但是所得的盲點有二:
1. 所得統計資料是"平均"所得,而"平均"最大的問題就是看不出來高的有多高、低的有多低,人數有多少等等。
2. 所得是流量的觀念,只能看出流進口袋的錢有多少,看不出口袋裡的錢有多少,而口袋裡的錢才是買房的關鍵。很多人說沒有父母的支應,年輕人很難在台北市買房,而所得就統計不出他老爸老媽多有錢,不是嗎?

就以上2點理由,我不認為平均所得跟房價會有對價關係,但也不是沒有參考價值,平均所得的提高可以解釋成通貨膨脹,因為市場上貨幣的流通量變多了,假如工資連續性的上漲,就會對物價造成影響,房價當然也是其中之一。

有人可能會舉張金鶚教授的房價泡沫研究來作為反駁,因為張教授的研究是以平均所得跟租金作為泡沫程度的計算基礎,不過研究講求的是要量化,也就是要有數字才能計算,所以拿平均所得跟租金來用是合理的,因為這2項是可量化而且是有統計資料的,無法量化的變數像供需、土地利用價值等等就無法拿來計算。

經濟學的研究之所以百家爭鳴,就在於影響經濟的變數太多,而其中可以量化的東西有限,所以一個模型往往只能解釋某一段特定時間、某一特定條件下的經濟行為,其實就像瞎子摸象一樣。

回到主題,台北市房價大漲的原因,我認為有二:就是供需跟通貨膨脹
我想應該沒有人認為台北市的房子是供過於求的吧?
在供不應求的狀況下,房價自然是要漲的,至於漲多少,那就得看買方的口袋有多深了(這就是所得論者的盲點了),貼一張央行的貨幣供給表如下:

我對M1a的解讀是在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我前面提到的,流通量的變多會影響物價。
80年到90年的10年間,M1a增加了6700億,而90年到98年的8年間,M1a增加了2兆,增加額是前一個10年的3倍。

M1b跟M1a的差額就是定存,而我對這個數字的解讀是人民口袋裡的錢,民國80年這個數字0.9兆,而民國90年是3兆,民國98年是6.5兆,前一個10年的增額是2.1兆,而後一個8年的增額是3.5兆,這表示財富的累積是越來越快。

假如多數人都不認為近10年來有累積到什麼財富的話,那很明顯的就是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假如拿這些財富來買全台灣的地產,那全台灣的地產會翻好幾倍,不過這當然是不會發生的囉,但是由於台北市的供需問題,這就有可能會發生,關鍵在於這些少數人到底有多少人?而這些人願意放多少錢在台北市的地產上?這2點才是影響台北市房價究竟該漲還是該跌。

ejan1969 wrote:
我認為有3點:
1. 土地的利用價值
2. 供需
3. 通貨膨脹
. ...(恕刪)



您提供的資料非常實在

感恩

我想要補充的是 除了上述三點之外,所得 的部分其實也很重要

因為這關係到這些房子最後要賣給誰?最後一手的這些客群,誰買得起?

(畢竟我不太相信現在台北縣市這麼高的房地產流通數,那些人都是想要持有到老死為止)


這會決定房市最後的結果是如何

因為不管是土地利用價值多高、需求如何大於供給、通貨膨脹高到什麼程度,只要想買的人沒那個能力買,這通通都是空談

不過我記得版上已經有人提過了

台灣的有錢人是很多的,所得比我們想像高者,更是不計其數(雖然我認為這些有錢人顯然不會是最後一手)

所以就所得的部分,我想也不需要討論了

您收集的資料真的很不賴

再次感謝
瞬幻夢影 http://blog.yam.com/hahasue
如果說投資客不炒房屋下


台北市是否還是會供不應求 ?

我覺得房價透明化應該是"已成交的房屋應公開成交價"
而不是"未成交的房屋應公開買方出價"

理由很簡單,
因為買方出價真實性有待商榷,
誰能肯定不是唬爛的出價?
反之,成交價才是可以追溯的事實
code_hard wrote:
要讓房價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增加供給

這句話原則上是對的,但,個人認為並非以下的方式。
台灣的租屋費率已經很低了,政府再提供大量租屋的意義不大...

個人認為比較的有效的方式還是便利交通設施(ex.捷運),把周圍區域拉起來。
讓原本一直因為交通因素而不得不往市中心擠的人,可以往外流。
慢慢的,周圍鄉鎮市的房價會起來,市中心的房價會穩定(還是不會大跌的~)。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code_hard wrote:
大量興建國宅 只租不賣 低價出租 讓剛出社會的新鮮人有個棲身之所
如此一來房租就會下跌 讓租賃的收益下降 進而影響房市價格
一來滿足住的需求 二來拉低房屋價格 就這麼簡單 為何不作?
我記得有個總統候選人好像有提過這個政見 可惜沒上
沒辦法 歡迎來到台灣
code_hard wrote:
國宅的目的是滿足基本租屋的需求 而且租的房子就不能裝潢嗎 誰說的 看你怎麼跟房東談 只是租屋的人會認為不是我的房子我幹嘛花這麼多錢裝潢 系統家具事實上是可以滿足你的需求
很多人沒去談就認為不可能 沒去談怎麼知道呢

以我租屋多年的個人經驗
租屋的人確實會不想花太多錢裝潢
一則是因為不是自己的房子,二則是租屋本來就是短期規劃(如果有更便宜的,當然就再搬...)

但,房東說實在也不太喜歡房客裝潢
雖然租約會有要求房客於搬離時恢復原狀,但萬一....(不是所有人都是好房客~)

最後,系統家具對租屋人來說,真的不是好選擇。
因為貴,且以後搬家會很麻煩
實際上,IKEA或B&Q才是好伙伴
前幾天去香港玩了一趟,發現那邊的房價真的是高到一個嚇人的地步,
一般住宅一呎(註:香港是用平方呎作為計價單位,除以36就是我們這裡的一坪)從去年3800漲到5000,
地點比較好的豪宅(?)動輒要價10000以上,甚至有到兩三萬港幣的
(他們所謂的豪宅才一兩千呎,連50坪都不到勒?
不過香港朋友說一般住家都在15坪左右,至於30坪以上就真的是很好的房子了,
再扣除三成公設的話使用坪數真的不多)

豪宅不用看,我們算算一般住家好了,
一呎5000港幣,乘以36換算出來,一坪要價18萬港幣,就是72萬台幣,也是很嚇人,
朋友說去年五月他想在郊區買一戶800呎的房子(權狀20坪,室內15坪),
總價也要300萬港幣,差不多是1200萬台幣~
現在勒,沒有各兩千萬台幣以上,想都別想,
他說因為這幾年大陸人來香港炒樓炒得很凶也是原因之一~

這兩天香港最大的新聞是有一家地產公司出售25戶,
每戶都是新天價(一呎7萬港幣,折算後為一坪1100萬台幣)
但事後發現只有一戶真的有進行過戶跟付錢,
大眾關注的是這會不會是房地產公司為了炒樓所作的假交易~

心得:
香港房價透明,但房價還是高貴的不得了,
那種恨天高像蜂窩密密麻麻的一般室內15坪的住宅都要兩千萬台幣,c/p值實在很低,
還好我不住香港~雖然他的美食很好吃,不過住在那裡不是件美妙的事~

就算是房價透明化,有心人士還是有辦法作一些假交易混淆視廳~

大陸人炒樓對房價殺傷力很大,要提早因應~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