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房價高到達公平的政策 累進奢侈稅制度法 => 七年級and 年輕人買房子

messahsino wrote:
我看了各位大大的言論...(恕刪)

我覺得可以不用心急, 慢慢體會你就會逐漸懂了~
這個現實的社會以及世界如果可以這麼理想就好了,

如果20年後你真心想改變這個社會而出來選總統, 並且能夠保持現在的理想跟初衷,
雖然覺得不會選得上, 但到時我也會願意投你一票的啦~ 但我不要共產制度就是了...
cazando wrote:
房價不可能因為很多人都只能領22k就跌價變成100萬
所以你的五年買房夢想不實際
你如果追求的是一個均貧的社會,那你可能得前進北韓
但就算是北韓,他們的金胖子也不貧啊...(恕刪)

與其在那邊幻想甚麼有制度可以讓房子900萬變300萬
或是
有甚麼制度可以讓複數房產擁有者名下房產課以10倍100倍的重稅

還不如把自己的收入從5萬變成20萬30萬50萬100萬
還比較容易一點

當然
有想法是很好啦
要出來選總統也行
不過好像要繳不少的保證金
messahsino wrote:
這個制度只會限制貪心的人...(恕刪)

我從來沒有看過任何一種經濟學理論是教人限制貪心的,如果有,煩請告訴我。

Gullit168 wrote:
我倒覺得你這段話才可笑
一個剛出社會領22k的年輕人,幾乎無儲蓄下跑去買房?? 那叫不自量力而且還沒成家的年輕人,一個人在外打拼,租屋才是他們的需求

一般人第一次購屋需求會落在結婚的時候
根據統計,台灣男生平均結婚年齡在31歲
如果你31歲,薪資還在22K~40K下
你該擔心的不是買不到房,是你的工作能力是不是出問題了

先搞清楚真的需要買房的人是誰吧....

而且如果你的思考邏輯這樣,難怪你永遠覺得買不到房
因為你自己設定 450萬水準的房屋地區是給22k的年輕人買
像你自認為薪水不錯的人,年薪70幾萬,應該是去買1000萬~2000萬等級的房屋跟地區
年薪100~200萬的年輕人應該是去買2000萬~4000萬等級的房屋跟地區
頂尖高手年輕人年薪破300萬,應該是去買5000萬以上的房屋
所以算一算房價所得比全部破15,怎麼跟營建署統計的房價所得比差那麼多??


麻煩先將根本不屬於買房的剛出社會22k年輕人移除
剩下的全部往上移一格,你是屬於350~600萬房價房屋的買主
你如果要嫌這類的房屋
地點好屋況卻不好,或是屋況好地點卻不好
那就是眼高手低,並不是被投資客囤房囤到無房可買


...(恕刪)



太準了
我前面講的那個國營銀行的朋友跟他公務員老婆
就是第一次購屋
兩個都32歲
今年底要結婚
完全靠自己(頭期款跟貸款)
兩人合起來月薪約10萬多吧
買一間900萬的房子(當然有貸款)

還算合理的範圍
呵呵









messahsino wrote:
只是我並非希望大家均貧~ 在這個累進制度下~ 一樣可以有一戶一億的帝寶豪宅~
如果我有兩戶帝寶~ 我也不會被克到累進制度~ 這個制度只會限制貪心的人~
無窮無止境的囤積房子~ 甚至是他的子孫~ 有一定能力白手起家的年輕人也可以翻身~


你這段話就違背了你的理念了
messahsino wrote:
也許我應該再說清楚一點,因此在第一頁新增了前言.

前言: 小弟沒指精華區或者一般城市周邊地區,因為是連動的,~


你不可以買一億以上的房屋,你會把周圍的房價拉起來
因為有連動性,所以會害後面領22k的年輕人遇到房價所得比高達333倍的房屋


messahsino wrote:
4. 多少房屋叫做囤積? 這問題在第一頁是能找到的..
台灣假如有一千萬棟房屋,家庭數700萬,每個家庭買兩棟,應該就需求過大了~
每個家庭買四棟~台灣大概沒有什麼農耕面積了,買六棟~ 買七棟~ 買十棟
我想3萬6千平方公里的平地應該會不夠蓋(全球146名,超小的),說不定需要蓋到海上去~
大概就是這樣吧~懂了嗎?~


也不可以買超過一棟
因為要是每個人都買兩棟,創造1400棟的需求
就會有200萬戶家庭沒房屋可以買

你怎麼可以有囤房又買高房價的想法
Gullit168 wrote:
messahsino wrote:
只是我並非希望大家均貧~ 在這個累進制度下~ 一樣可以有一戶一億的帝寶豪宅~
如果我有兩戶帝寶~ 我也不會被克到累進制度~ 這個制度只會限制貪心的人~
無窮無止境的囤積房子~ 甚至是他的子孫~ 有一定能力白手起家的年輕人也可以翻身~


你這段話就違背了你的理念了

messahsino wrote:
也許我應該再說清楚一點,因此在第一頁新增了前言.

前言: 小弟沒指精華區或者一般城市周邊地區,因為是連動的,~


你不可以買一億以上的房屋,你會把周圍的房價拉起來
因為有連動性,所以會害後面領22k的年輕人遇到房價所得比高達333倍的房屋



messahsino wrote:
4. 多少房屋叫做囤積? 這問題在第一頁是能找到的..
台灣假如有一千萬棟房屋,家庭數700萬,每個家庭買兩棟,應該就需求過大了~
每個家庭買四棟~台灣大概沒有什麼農耕面積了,買六棟~ 買七棟~ 買十棟
我想3萬6千平方公里的平地應該會不夠蓋(全球146名,超小的),說不定需要蓋到海上去~
大概就是這樣吧~懂了嗎?~


也不可以買超過一棟
因為要是每個人都買兩棟,創造1400棟的需求
就會有200萬戶家庭沒房屋可以買

你怎麼可以有囤房又買高房價的想法...(恕刪)

呵呵
講到最後就露出馬腳了
從頭到尾他也沒說擁有幾間房算囤房阿

他有兩間
別人有三間以上就算囤房

他有三間
別人有四間以上就算囤房

...以此類推

然後
囤房者(除了他以外)一律課以十倍百倍的重稅



真的太感人了
messahsino wrote:
1. 不准囤房如何炒房?
2. 不准囤房只會讓檯面下的人頭戶炒房更猖獗而已?
=> 超奇怪...你用別人的名字買房,也有一戶家庭的限制~
=> 為了避免課到合理的重稅~ 要承受房子有可能變成別人的風險?

3. 我沒想要得到大家的認同什麼的~ 再次套句我老爸說的話~
有房子的人佔大多數怎麼會認同你的想法~
=>我再重複的說一次~ 我說這個是為了大家好~ 資源分配的公平性.
=>跟我個人沒什麼關係
~ 我自己買的到房子~

4. 我從不會去羨慕錢很多的~ 我覺得自己的錢花不完了~
給我再多錢,也只是讓我拿去投資而已~

5.要說到讓我唯一覺得鳥的不是爽是別人,而是房價是讓我覺得CP值太低,
去承接大家炒出來的房價很鳥
...(恕刪)

messahsino wrote:
謝謝大大, 這個政策是會打擊到很多有房子的人,會造成他們幻想的帳面損失,
孰不知真正的利益是大家都過的很好~
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生活的目的在於增進全體人類之生活~

讓房價回到大部分的人賺個5年錢就可以買的起的生活,人民安居樂業


大家留言,我會看~ 但是可能不會再回了.
1. 我還有很多計畫要去實施.
2. 我能說的都說了,不能說的也說的差不多了.

最後的最後的最後~ 還是那句話~ 不要囤積房子好嗎?...(恕刪)

Gullit168 wrote:
我倒覺得你這段話才可笑
一個剛出社會領22k的年輕人,幾乎無儲蓄下跑去買房?? 那叫不自量力
而且還沒成家的年輕人,一個人在外打拼,租屋才是他們的需求

一般人第一次購屋需求會落在結婚的時候
根據統計,台灣男生平均結婚年齡在31歲
如果你31歲,薪資還在22K~40K下
你該擔心的不是買不到房,是你的工作能力是不是出問題了

先搞清楚真的需要買房的人是誰吧....

而且如果你的思考邏輯這樣,難怪你永遠覺得買不到房
因為你自己設定 450萬水準的房屋地區是給22k的年輕人買
像你自認為薪水不錯的人,年薪70幾萬,應該是去買1000萬~2000萬等級的房屋跟地區
年薪100~200萬的年輕人應該是去買2000萬~4000萬等級的房屋跟地區
頂尖高手年輕人年薪破300萬,應該是去買5000萬以上的房屋
所以算一算房價所得比全部破15,怎麼跟營建署統計的房價所得比差那麼多??

麻煩先將根本不屬於買房的剛出社會22k年輕人移除
剩下的全部往上移一格,你是屬於350~600萬房價房屋的買主
你如果要嫌這類的房屋
地點好屋況卻不好,或是屋況好地點卻不好
那就是眼高手低,並不是被投資客囤房囤到無房可買...(恕刪)


首先~ 謝謝大大這麼用心的整理資料~

大大的邏輯是對的~ 依照您的分析來說~ 七百萬以下的房子對我來說不是大問題~
依照社會現況來說~ 我也應該買這類型的房子~

然後你說到重點~ 應該把兩萬多塊的年輕人移除~ 他們連生活都有問題~何況要買房子~
但.. 這些年輕人不少阿~ 約聘的約聘~ 延畢的延畢~ 假裝考試的考試~ 三十歲了還沒工作大有人在~
很明顯~ 這個社會已經讓我們年輕人沒辦法像過去那樣承接房價了(順帶一提的說依照過去有股票的時代~我應該是年收入一百五十萬的族群)~

說真的~ 約聘的兩萬二~ 作滿一年就解聘~ 下一份工作還是兩萬多~ 我同意大大您們把他們排除~

也同意時施 累進制度之後房價會下修到我能買到更好的房子~ 但同時~
這些拿著兩萬多的族群也有機會置產

這就是大大說的然後呢~
messahsino wrote:
首先~ 謝謝大大這麼...(恕刪)

回你最後一次。
任何改革,除非產生另一批既得利益者,否則絕對不可打擊到當前既得利益者。
新既得利益者的勢力必須大於當前既得利益者,否則改革絕不會成功。
運用武力則不在此限。
這就是你的政策無法執行的原因。

p620329 wrote:
回你最後一次。
任何改革,除非產生另一批既得利益者,否則絕對不可打擊到當前既得利益者。
新既得利益者的勢力必須大於當前既得利益者,否則改革絕不會成功。
運用武力則不在此限。
這就是你的政策無法執行的原因。...(恕刪)


是阿~ 這倒是問題~ 我同意~

不過如果大家知道這是好的政策~

我也是有執行面的方法可以不打擊既得利益者~

比方說~現在先立法~ 過五十年或者一百年後在實施(雖然很鳥)~
messahsino wrote:
首先~ 謝謝大大這麼...(恕刪)

其實你提到另外一個改革的重點了,

會造成這些22K與派遣人員濫用有幾個很重要的原因:
1. 政府無法創造足夠的經濟與投資環境(外資投資額台灣排名世界倒數第二)
2. 長期過度保護形成企業主吃人夠夠的風氣(再加上整體經濟環境不佳, 形成惡性循環)
3. 濫設大學與學系, 無足夠專業(或競爭)能力之族群過剩, 變成俎上魚肉

拼經濟的重點原則在於, 怎麼將落後的人push上來, 或適得其所(不見得都適合念大學),
而不是硬將已經領先的族群腳步拖住好讓落後的人跟上, 這樣子大家努力打拼都沒意義了,
這個社會將會失去向上的正面動力與競爭力, 共產主義的副作用就是這個樣子,

箇中差異你可以好好思考一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