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wn732 wrote:不,你完全搞不清楚。 0分最好的方法就是只算主建物的室內面積。你外面附屬建物通通不管。難道你買東西還去管外包裝多少錢嗎?這樣最簡單。...(恕刪) 你住那四四方方工廠就沒這問題公設你來蓋
你當之前....買的屋主是白痴?台灣從以前買賣都是用這樣方式計價...他買是這樣計價方式買了那間房子..結果因為你的關係...公設先不管多還是少..你的想法不能計價..那他很有可能變成賠錢賣了那間房子..如果用當時的成交行情去計價話..你覺得可能嗎?還是你能接受?若他不能接受賠錢賣..假設他當時買1000萬..以40坪計算的話,當時是買一坪25萬..假設公設是10坪..扣除公設,他只能用30坪去賣房子..你覺得...他會賣1000萬就好嗎?可能嗎??他若想賣1200萬..一坪變成40萬...你可能會說那也要有人買單啊...一定會.肯定會有人買單..因為當大家都這樣計價賣房子時...成交單價並不會跟之前的一樣...肯定會高很多..且買房子的人,他考慮的是室內有多大..他能負擔的貸款是多少..公設是不是還有計在買價裡面..已經不是重點..單坪價變高..他也不會在意..因為若你是要出25萬多一些的單坪價..屋主不會賣..他也買不到...台灣若要照你講的實施..非常非常的困難...所以你拿別的國家來跟台灣情況比..沒有意義..只要以前的人買房子是有公設坪數計價..就推不動..jeterman3628 wrote:不要再提甚麼樓梯間,...(恕刪)
tr920 wrote:直接講結論把公設模糊化的結果就是建商依舊可以把公設的成本攤在你的實坪裡面賣給你而你根本摸不著頭緒而且...公設產權還歸屬建商..講難聽一點 建商要把健身房拿來開成理容院KTV也是他的自由! 你管建商要把公設的成本攤在哪裡這麼會算你買iphone的時候算一算成本只有不到1萬塊人家就是開3萬給你 你想買你還不是要買單公設是屬於全體住戶共有由管委會管理我還沒看過公設可以改成理容院的
jeterman3628 wrote:我在國內有三間房子,國外也有三間,哪一個地方是像台灣這樣搞公設比,不要再自欺欺人了~...(恕刪) 據我所知,周遭國家或地區就有兩個一是香港,他們叫發水率,定義就跟台灣的公設比一樣二是中國,他們叫得房率,剛好和台灣的公設比反過來,主建物/總坪數=得房率跟台灣一樣,都是華人,或許就如前面S大所說,跟華人的民族性有關吧!
Inventor-2009 wrote:公設是屬於全體住戶共有由管委會管理(恕刪) 這是建立在現行制度共設產權你買房子的時候登記在住戶底下現在板上大家在吵公設不用錢你覺得建上會送你嗎?公設是“建商”的私人用地建商“施捨”給你的不爽 建商收回是很正常的
這邊要討論的問題一直都不是怎麼計價,或是公設有沒有偷什麼的,算不算錢之類的,我們現在什麼都可以不要變,該標就標,就像實價登錄一樣,室內實坪、附屬建物、車道、車位等等都標的很清楚,資訊越豐富越好,但是,每坪單價 請標示 (房屋總價 / 室內面積)比較可以一眼就看到最重要的資訊,以後地區行情、房仲、媒體,請用這種每坪單價的定義來討論比較分析。其實沒什麼好吵的,現行該登記的都已經做的不錯了,就改這項標示就可以了,這總沒什麼好反對的吧。至於房子貴不貴,公設大不大,虛不虛,偷不偷,這不是這邊要討論的問題。
每坪單價 請標示 (房屋總價 / 室內面積)比較可以一眼就看到最重要的資訊你光這個部份就已經很難了..有些房子有很多公共設施,公設佔比一定會較高...如果照你的方式...同樣30坪...華廈的室內會比較大..那請問...你說你只想看到你想看的..若實價登錄照你的方式...會亂到爆...一下有30萬,一下又跳一個40幾萬的出來..因為公設多的房子..他的成交價格會比較高...不過也有低公設的社區大樓..也有公設很高,但看不到什麼公設的社區大樓..那你怎麼取一個價格平衡點?公平性?且...你以為建商是故意用公設高出來嗎?如果你是建商,有100坪的土地,你想95坪都蓋室內還是65坪蓋室內?當然是95坪蓋室內,只要留樓梯間就好..可以賣更多價格...公設比35%是政府規定的...你自己蓋房子都知道有100坪土地當然蓋滿滿了..建商會不知道?你當你最聰明..別人最笨就是lilitean wrote:每坪單價 請標示 (房屋總價 / 室內面積)比較可以一眼就看到最重要的資訊
台灣有一種東西叫法令適用期,只要改了法規,實施日前就沿用舊法,所以買賣一樣可以有公設,不應該為了原來的法規而停滯不前,當作理由不改的更好,難道下一代都還要接我們這一代的爛攤子?好不好的理由已經在前面說過了,我也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