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也是日本名(加)...... Matsuyama
韓國並沒有把日本的東西都除掉
說除掉只是表面上的東西
就是那幾棟總督府和市政府建築而以(而且後來有韓國人檢討..覺得可惜 不是懷念日本 而是建築)
其實韓國保留日本的東西比台灣還多
外加教育和文化水準上面
日治時期興建的首爾車站: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1/KNR-Seoul-Station-old-other-side-view-zoom.JPG
怎麼說?
二戰後日本人撤回日本
台灣和韓國都有這方面的日本管理階層和教育階層流失
韓國跟台灣不一樣的是
日本人走後韓國接上來自己管理自己
而韓國人雖然被日本殖民
但也因此接受到許多現代觀念
日本時期當時韓國人也是有不少人在政府工作(學到日本的那一套方式)
此外生活文化方面
韓國人唱所謂老歌
也都是日本演歌的調調
而韓國的學生制服還是保留了日本的那一套
韓國還是有一堆日本時期蓋的建築
而社會文化方面 去過韓國的人就會發現
韓國比起台灣還更像日本
畢竟除了殖民因素外
韓國離日本近 這百年來到最近的影響
一直都是比台灣大
台灣就不同了
日本人走後
台灣人雖然也是有部分受到日本教育(不是說日本好而只是說現代化觀念那部分)
但台灣馬上被中國政府接收管理
上面的人都是在搞中國那一套(滿清後 就沒有停過戰爭和統一的國家.軍閥..對日..國共.怎麼會有好制度和管理方式?一直處在過渡階段..到台灣繼續過度:戒嚴 用軍法)
台灣的管理階層幾乎都是中國大陸來的直到八九零年代
而八九零年代管理階層的人也都是國民教育下長大的
簡單來觀察
本來北一女的制服在日本時代是水手服
但國民政府來台後不久改為單調顏色醜陋的樣式說是為了逃空襲
那首爾在朝鮮(北韓)旁?怎麼就沒改?
台灣雖然受到日本統治
但跟韓國比起來
韓國反而延續了日本的現代化觀念(就跟香港vs英國一樣)
而台灣確有"斷層"
就像是香港是在1950年代就被中國政府接收
而不是到1997年才被中國政府接收
香港現在還會發展的這麼好嗎?
況且97年香港被接收..許多英國公務原都繼續留在香港服務或生活
人家韓國仇韓? 心態: 以日本為榜樣想要超越日本
台灣受戰後教育的人長大仇日? 心態: 我們永遠無法超越日本
怕說離題太遠...
韓國的仁川機場不是普通的好...
韓國大小城市其實去過發現 市中心都還不錯 超級有日本的感覺
招牌如果不看到是韓文的
幾乎是日本的翻版...
此外建築都沒有亂的招牌(形式跟日本很像)
也沒鐵窗 違建路霸 等...(整體來說)
以前還以為韓國跟台灣差不多... 結果
80年代後這些亂象怎麼出現的?
還不是政府縱容?
問題還出在
台灣以前還是獨裁沒民選的時候
也沒像現在中國大陸這種大破大力的方式進行都市改造(好的部分)
70 80年代不是台灣經濟起飛?且政府有無限的權力 可以推動事物?
此外90年代後有改變嗎?還是變本加厲?
沒有一任市長有guts/lp改善
台北市1990-2010:
官派:黃<=>民選: 陳、馬(兩任)、郝
他們也不敢改革啦
看我們四周的環境...
9成以上的房子有違規的情況
台灣駕駛一半以上違法(大大小小)
那個民選市長敢90以上的市民作對?
除了馬路還有每個城市的門戶車站...
台北市是新蓋的 其實品質也不好
其他舊一點的車站就不用說了
一整個像落後國家車站的樣子
台灣人不覺醒?或許是生活在其中習以為常了吧?
家中如果有人抽菸
久了也習慣煙味了吧?
以台灣的經濟水準
不因該這樣子啊
而台北拿的補助金最多
怎麼台北還是這種鳥樣?(過度的期許的落差吧?)
桃園或松山機場這幾十年來沒人關注?
不意外 我真的開始認為台灣的水準就是這樣
以前可能太自我感覺良好了
不過還是期許台北和台灣持續進步啦
要改變就是市民自己覺得"我受夠了!"
alankao88 wrote:
這也就我覺得台北市很奇怪的地方...
發展不整合基隆, 桃園甚至新北縣....
弄成一個大台北共榮圈...
反而只把所有東西都集中在台北市, 弄得四不像的...
有基隆港又用台北港....(不把基隆港弄大一點延申到金山)
有桃園國際機場又來弄個松山機場...
這不單是台北市和北台灣的問題,而是整個台灣島的問題
之前不是有人說...........
南部除了小港機場外,屏東、台南都要有機場?
桃園機場之外新竹也要有個機場?
別的不說…請問台南的七股潟湖濕地到底要不要拿來蓋台南機場?
個人覺得把整個「台灣島」當成一個「超級都會」來規劃還差不多
機場、鐵道、藍色公路、快速道路等建設…真的不能用「縣市」為單位在規劃,應該有整個台灣整體的規劃
如果像現在的狀況每個縣市都要把自己當一個「獨立王國」或說「諸候國」來搞…
每個縣市只想著踩過別人頭上,為自己爭取更多資源的話
恐怕五都不夠,六都七都也不知道夠不夠
有的「都」內城鄉資源擺不平,還會上演分分合合…沒完沒了?
原來是台北市高雄市台灣省三個平行單位各管各的,一樣是台北市高雄市塊頭大,自己一家資源多些
台灣省的資源再分配給底下各縣市…說資源分配的不公平是必然,但執行面還算有個譜
出了北市、高市還有個「省政府」統整大小事
我真的覺得今天台灣行政體系的亂象…
一個關鍵就是在「凍省」之後的中央和地方沒能接下以往由「省政府」做的中間統整工作
「省」不是不能廢,而是廢/凍掉省政府之後…該做的配套根本沒有?
kuago wrote:
此外90年代後有改變嗎?還是變本加厲?
沒有一任市長有guts/lp改善
台北市1990-2010:
官派:黃<=>民選: 陳、馬(兩任)、郝
他們也不敢改革啦
近20年來的台北市長…
我真的覺得黃大洲做的最好
一些重大工程都是在他任內「動工」的
(前面的規劃調查研究也是必需的)
【豆瓣】http://www.douban.com/
這又讓我想到另一個氣憤的事..
以木柵(文山)線來說好了
其實車站設計的還不錯
缺點就是在市中心(復興段)還是高架的
而且市中心可能因為土地取得不方便
都是單邊有出入口
內湖線本來就是規劃是木柵線的延伸
但因為木柵線是第一條捷運而且是高架、中運量的(多少有白老鼠性質)
不過通車前後發生許多問題
因此內湖線停擺了
當時考量到高架vs地下、中運量vs高運量、改路線等問題
90年代中後期市政府一度考量地下重運量...市議會還通過了
不過到了2001年市議會還是被市政府"說服"
(說服理由是市府請TVBS做民調: 市民在"等等等"條件下接受了高架中運量的方案
台北市政府與市民以做了"充分的溝通")
通過了保持原案的規劃...
本來90年代就要蓋好的內湖線拖到2000年後因該會改善吧?
且環境不一樣了 內湖人口暴增 (還有內湖科學園區 南港科學園區發展的問題)
不過後來市政府還是希望保留原來的高架、中運量、路線
為了說服民眾拿出許多說搞
說會如何改善內湖捷運
高架不會影響都市景觀、車站會有新的設計、車廂也會比較大等等
但最後結果出來呢?
高架還是高架樣兒
水泥柱也沒做綠化等改善
柱子位置還檔到要左轉的車 造成危險
車站設計部分...除了新以外沒什麼突破的設計
而且還用了許多大量的鐵皮設計..卻又沒有設計好
而為了松山機場還繞了路(覺得支線或是以另一條捷運線接來規劃比較好)
每天通勤族的金錢和時間就這樣浪費掉了
重點來了..車廂以前就很小了..新的還更小
況且不是還為了機場改設計多繞路?車廂不用放行李喔?
文湖線唯一改善的優點就是 兩邊都有出入口
可能是設站的地點剛好兩側都有空地可以設出入口
所以現在期待的不只是有建設而以
也不要為了蓋而蓋 選最方便蓋的方案
而不是考量未來可能的需求
在有限的資源內 這樣建設有沒有達到最大的效能
我雖然支持內湖線地下化、重運量、且路線改為南港線接淡水線而不是木柵
(期實木柵線也可以通到大直接劍南路/美麗華共站) 內湖線圖等
但政府既然後來改回成木柵線的延伸
且晚了十年蓋...本來有點期待的
因該不只是這樣的規劃還有成果啊...
最近松山機場花幾億的改善
桃園機場第一航廈也要拉皮
第三航廈也要規劃興建...
希望不只是錢花下去就好...
況且目前台灣許多規劃和設計好的東西
施工的才質還有品質...
ps.機場捷運又是另一個案例..台灣喔...
大家以後多關注監督吧...會慢慢改變的 希望..
1、畫大餅,看起來很可口。
2、編預算,給錢。
3、各方利益影響,路線可能更改。
4、預算不夠,追加預算。
5、換了政黨執政,原先的建設可能停擺(例如核四)。
6、再追加預算支付違約金、利息等等。
7、又再換政黨輪替,原先停擺的政策又重新啟動。
8、一晃眼,別人幾年就可以完整的一個建設或工程,我們搞了十幾年還在搞。
9、營造廠一家換了一家,一些建築師放的規範因各方利益關係改了又改(雖然很多建築師放的東西,根本就是綁規格)。
很多人開車應該都會經過大直橋吧?從市區往大直方向,過了大直橋,正前方就是代號【博愛專案】的新國防部部址。這個案子蓋了N年,連原先設計規劃的建築師都等不及往生極樂去了,很多配合廠商一家換了一家,預算也不知追加多少?至今似乎還沒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