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一出,無房魯蛇嗨翻了,1000萬房現賺300,2000萬現賺600,未來肯定新公寓重出江湖,人人有公寓住,沒電梯,爬樓梯當運動。沒地下室車位,停路邊紅線或併排,反正免費。沒管委會,不用繳管理費最好,堆雜物、加鐵窗,陽台外推通通沒人管。沒管理員,收信掛號追郵差跑可當運動。沒消防或防災中心,反正不會失火,失火跳下來也不會死。反正不要公設,現在路上就一堆老公寓,還不快下手。
社區公設諸如健身房、KTV、游泳池、閱讀室、電影院,真的是十年如一日,完全無福享用到....…目前常使用到的就是固定每日在大廳看三份不同家的報紙,月省900元,平民的小確幸。現在要換第二房完全撇除了社區型物件,都以舊公寓、華廈與非社區型透天為主。社區型對我而言只有丟垃圾很方便而己,但自來水費的附加費其實也沒有少付......
台灣房地產來說,最糟糕的是資訊永遠不對稱,房屋單價各自表態,有的建商有加雨遮坪數,有的沒有,實價登錄的單價也是,有的是總價/總坪數,有的是有扣除車位我比較主張建物方面,雨遮、公設大小請如實的登記清楚,有數據至少有紛爭時能有依據,公設比也能計算,但買賣交易計算建物單價時,請扣除雨遮跟公設的坪數,也扣除車位價格跟坪數,這樣大家要比較各房屋的單價時比較單純,各建案也比較好互相比價,房屋總價就是建物總價+車位總價(影響的是建物單價勢必會提高,但相對的是全台灣大樓都同一計算方式)建商預售屋、中古屋、賣屋網、房仲、實價登錄都統一標準計算建物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