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不要強調陸資, 單純把陸資當作是某種外資, 這樣可能你心裡會好過一些
根據天下雜誌訪問廈門華天集團總裁吳友華的報導, 吳友華先生表示之前中國商務部就已經對具規模的中國產業做出有意願在台灣投資設點的普遍調查, 調查報告指出來的數字大約有超過七千家有意願在台灣設立分支機構或者直接投資,
七千家這個數字老實說, 和台灣過去移往大陸的企業數目根本不能比, 但是換算過來, 每家公司租個辦公室, 招募六個台灣員工 (這是我認為的平均值, 像是聯想, 阿里巴巴在台灣的員工可能都是超過一百人以上, 平均來說一個分公司至少也有兩到三位, 平均起來應該會超過五人), 可能還買一輛座車, 計算下來增加四萬個以上的工作機會, 會有七千間辦公室或者店面被出租, 同樣的如果每個分支點會有一個中國籍員工, 也表示了會有七間租屋需要被提供做為員工住宿之用, 加上設點公司的兩岸員工交流, 中國籍員工往返, 台灣籍的員工到中國開會的往返, 可能會帶動每個月超過1000間飯店房間的需求, 3000個機位會被使用, 四萬個增加的就業機會, 相對也會多增加超過三成的服務業就業機會, 也就是會增加一萬到一萬五千個服務業就業機會 總體來說會增加五萬到六萬個工作機會, 如果換個角度想一下, 如果這些分公司都設立在台北市, 你覺得台北市未來的房租是漲還是跌?
想想以前不是沒有外資直接來台灣長期的租賃辦公室或者買房大樓, 一般來說, 外資願意在台灣租長約, 甚至置產, 這表示他對台灣的經濟和發展看好, 以前Motorola 在仁愛路幾乎是一整棟, IBM有自己整棟的大樓, 飛利浦在新光摩天大樓就有好幾層, HP在桃園和台北都有大樓, DHL和UPS當初在桃園的倉儲區域是現在的好幾倍大, 以前還有TNT,
但是當台灣經濟差的時候, 外資自然不看好, 所以當貪汙總統執政那幾年, HP賣掉大樓, Motorola和IBM上海北京辦公室越租越大, 台灣辦公室越租越小, TNT幾乎退出台灣, UPS和DHL把轉運中心搬到香港和大陸, 高雄港和基隆港以前貨櫃司機每天開車開到要爆肝, 到了2006年的時候還要向計程車一樣排班, 一個月工作不到15天, 2005年前政府為了要留住全世界最大的貨櫃航運商MAERSK在高雄港, 簽約內容幾乎可以說是半買半送, 才又簽訂五年的約, 在2010年合約到期之後, MAERSK就宣布退出高雄, 也不再續租高雄的碼頭, 台灣貨運點改由MAERSK在台北港的碼頭, 大部分的貨櫃業務則轉往廈門 (10年前商港排名幫高雄港提鞋都沒資格)
這就是台灣要的? 大家抱著爽然後看台灣經濟一步一步的往後退? 外資本身不分藍綠, 但是他會利益考量, 你旺了, 他馬上加碼, 你遜了, 他跑得比誰都快
我們應該思考的是, 這些外資(包含陸資)來台灣, 是在替台灣製造就業機會, 只要就業機會多, 薪資自然會上漲, 像是目前台積電最大的競爭對手 Global Foundries, 台灣的技術人力水準其實勝過新加坡, 但是他的條件就是他必須要確定人力供給 (第一年需求5000人力, 五年內達到兩萬五千人到三萬五千人), 如果當地政府沒辦法供應, 則必須開放讓它們可以國際招募, 招募的地方包含中國, 馬來西亞和印度, ,最後Global Foundries選擇了新加坡, 一開始的五千個員工, 雖然有兩千六百人是海外招募, 但是也幫新加坡增加了兩千多人的管理職和行政職的工作, 如果加上旅館, 航運, 育樂, 餐飲, 至少讓新加坡第一年就多出四千個工作機會, 也同時吸引了兩千多國際技術人才, 但是同樣的狀況如果在台灣, 早就被罵翻了, 政客只會去強化海外招募影響本國就業, 然後一堆目光短視的就跟著起舞, 卻不去想, 這家外資就算海外招募, 也會為本國帶來對等的工作機會, 而且還會增加內需和服務業的就業機會,
不要日資美資歐資的時候就垂尾自卑, 看到陸資的時候自大感就出來, 對我來說, 只要有資金願意來台灣, 讓台灣有更多的工作機會, 讓我的親友或者我的小孩都可以就在台灣找到工作, 成長, 不管他是陸資還是歐美企業, 我都很殷切的歡迎而且期待
KCLin0423 wrote:
應該立法禁止非具有中...(恕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