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現在台灣年輕人的薪水一直往下修,比他爸媽剛就業的起薪還低,這就已經說明台灣產業已經空洞化很嚴重了,很多製造產業都外移了,大家沒有太多行業可選擇,只好擠人力需求較多的服務業了,台北人多,比較好你服務我,我服務你,錢就這樣從你口袋到我口袋轉來轉去,沒有外部活錢注入,薪水要怎麼高? 核四再一停建,製造等產業更回不來了,想過好日子的準備逃離鬼島吧,除非你真的安貧樂道,嚮往好山好水的精神生活,重於一切。
soqqper wrote:
為何只有房地產只漲不跌?...(恕刪)
講到房價不能不談到『土地』這種商品,把『土地』視為是商品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因為很多的商品原則不適用在這種商品上。
(1)首先,幾乎所有的商品都會折舊,只有『土地』這種怪喀不會,因為『土地』真正的價值是土地所創造出來的空間(使用價值),而這樣的價值不會因為時間折損而消失。
(2)再來,所有的商品有量價關係,就是可以以量制價,一般商品生產越多價格越便宜,但是土地數量是固定(除非重大災變)而所能創造的使用空間也是受限的(除非改變容積率),所以量價的邏輯關係並不太適用這『土地』這種商品上。
(3)房屋之所以稱為『不動產』就是因為他不能被移動,而這代表甚麼意義???意義就是一般商品(動產)可以做價值比較,因為功效可以相互取代,但是很抱歉因為『房屋』是不能"動"的產品,所以『房地產』的價值比較是不太有意義的,這也跟一般商品很不同的。
(4)由於土地數量固定不變,再加上公共建設的投資與土地開發後土地數量的減少,導致土地具有保質與增值的效益,這跟一般商品大量製造後造成價格降低又有點不太適用。
(5)『土地』的本身價值與周邊關連性極大,也就是說『土地』所產生的價值很多都是因為周邊區域發展而來(公共建設投資、交通建設、商圈發展等等),所以『土地』價值是社會發展創造出來,這也就是為何 國父主張土地漲價歸公的道理,因為土地的增值不是因為個人的努力,而是隨著社會大眾的發展而增加,所以這一點又跟一般商品不同囉!
所以基於以上多項理由,個人認為把『土地』視為是商品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因為『土地』被視為一種商品,但是又不適用一般商品法則,所以『土地』變成為財團、建商、投資客炒作的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