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經濟日報提供
業者表示,近期股市量縮盤整,金價波動大,加上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可能退場,資金退潮,使得房市交易量驟減,同時奢侈稅政策未定案,不動產買盤趨觀望,也使得房市步入淡季。
根據昨天各縣市政府公布的8月買賣移轉棟數,和7月相較,台北市月減32.4%、新北市月減13.7%,台中市月減13.9%、台南市月減26.2%,房市交易量重挫,各界開始擔憂,房價愈漲愈高,不動產交易追價續航力不足。
今年以來台北市交易量均超過3,000戶,7月逾4,000戶水準,8月則是跌破3,000戶的安全值,年減17.6%,重要的交易熱門行政區幾乎量縮三成以上,其中內湖區月減51.1%最劇。
今年新北市普遍每月都有6,000戶以上交易量,7月更逾8,000戶,8月交易量月減13.7%,扣除如新店大型建案「美河市」新屋約千戶、淡水地區較多新成屋過戶等因素,其他的行政區交易量呈現二至三成的減幅。
雖然目前仍以中低總價的自用型產品為房市主流,不少業者私下指出,房價未見回檔,甚至不少郊地區房價仍處上升段,會讓自用型買方追價卻步,影響後市。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徐佳馨表示,奢侈稅政策擺盪不定下,台北房市交易可能得面臨震盪,在政策塵埃落定後,應有較穩定的表現。
信義房屋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指出,扣除掉今年2月,台北市連續八個月的買賣移轉棟數都在3,000棟以上,8月移轉跌破3,000棟,農曆7月來臨,促使購屋者提前登錄的效應,也是原因之一,若以5、6月與7、8月的移轉棟數相比,台北市量縮約7%,較可看出步入淡季後的市場量縮變化。
升息對於銀行業是好的
最基本的存放款利差, 在升息的時候一定是擴大的
而債券走勢與放款利率的不同步, 是短期現象(事實上, 這也不是銀行主要的利差來源)
銀行的債券部份分兩種, 一種交易目的, 基本上苗頭不對就賣出
一種是持有到到期, 較不易受利率評價的影響
其實多數債券是固定利率, 與銀行的負債多為浮動不match, 壽險業才是債券的大宗
近期壽險業的債券評價損失因美債價格下跌而擴大
同上, 短空長多
因為目前保單的利率沒變, 但是新保單, 因為可以投資因債券下跌, 較高的殖利率債券,所以新保單的利差也是擴大
若目前處分部份持有債券認列損失, 壽險業多是把資金再投資於殖利率高的債券, 增加收益, 所以這是短空長多
簡單來說, 利率上漲, 對銀行是好事, 對壽險也不是壞事
當然, 利率升很多, 有可能造成銀行最大的資產-房地產放款發生違約倒帳
這部份, 經歷上波房產危機與信貸風暴, 銀行業的風控比起之前嚴格許多
但, 若有人房買在最高點, 然後跌價20%, 丟給銀行
就看銀行之前的貸放成數了, 若是8成, 銀拍屋也是8成, 銀行沒損失
觀察主要的銀行,如土地銀行對於房屋或土融建融的管控可略知一二
metta-sati wrote:
美國公債利率大漲 價格崩跌 手持美債的金融業...
那些銀行手上滿滿的美國債卷...
台灣債卷也是大量都銀行持有...債卷利率漲...價就跌
死的還是銀行業~~
kevinniba wrote:
近期壽險業的債券評價損失因美債價格下跌而擴大
同上, 短空長多
因為目前保單的利率沒變, 但是新保單, 因為可以投資因債券下跌, 較高的殖利率債券,所以新保單的利差也是擴大
若目前處分部份持有債券認列損失, 壽險業多是把資金再投資於殖利率高的債券, 增加收益, 所以這是短空長多(恕刪)
新保單現在不好做
不過 壽險業 銀行業 很難倒是真的~~
台灣算是相對超穩定的國家 尤其是北台灣~~
就算國際上的債卷 跳動了30% 還是穩穩的~~
所以每次金融風暴 台灣都很穩定~~~
就算是今天 台灣的電子業 辛苦經營 無薪假達到2400人 但台灣依然穩穩的~~~
我想這歸功於 台灣銀行業的公務員心態而生起的 [保守文化]~~
每次 歐美中國 各國出問題 台灣都穩穩的~~
這點倒是值得稱讚~~~
當初2008年 2胎衍生商品帶來的全球金融海嘯
義大利幾乎沒事..主因就是義大利人 根本不會買那種東西 太複雜了 ~~義大利人很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