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坪50萬的新屋中,建材佔的比例,應該不會超過10萬元。即使是頂級豪宅(100萬一坪),也不太可能一坪超過20萬。
所以建材再怎麼漲,也不至於影響整體房地產建物成本太多。
更何況,這波房地產上漲的推手,有大量是二手以上成屋,二手屋的漲價,更跟建材沒有關係。
房地產上漲的原因,應該從政策面去看,2001年降低土地增值稅一半,到2004年政策兩次延期後,2005年正式立法降低土地增值稅,就我個人觀點來說,這是第一波影響。財政部的稅收分析也承認,土地增值稅減半,促進房地產交易數量,讓土地增值稅收入增加,也佔整體稅收比例提高,改善財政收入。這是第一個影響。
這一點很重要,土地增值稅減半徵收,政府的收入還能增加,代表減半前後,房地產交易的頻率,增加一倍以上,而且還是逐年增加,增加到主管稅收的財政部都有感,增加到佔整體政府稅收比例都增加的狀況。所以,炒熱房地產交易的第一槍,是土地增值稅減半。
回看政策推出的時機,是很合理,2001年前後,台灣房地產走入一個低潮,主因是1990年代,因為容積管制制度政策,導致搶建,在1997年前後到一個高潮,然後開始走下坡,空餘屋大量囤積,當年一份調查,台灣的空餘屋數量大概超過一百萬戶,更不用說接著遇上911事件、SARS事件,房屋市場交易急凍。因此政府提出政策來解決問題,土地增值稅減半,是第一槍。
第二槍則是優惠利率補助房屋貸款,陳水扁政府時期,有很多項青年購屋貸款補貼政策,剛好也遇上低率時代來臨,更別忘了,當房屋市場急凍的時候,建商沒有推案空間,他們買地囤地的成本上漲,通常來說,建商很少是一次把整個資金流都準備好,一般來說,都是獵地簽約,然後跟銀行貸款,完成交易,接著用銀行的錢來幫他扛過建築工程期間,等房子賣完了,再把錢還給銀行。因此,沒有推案,建商的土地就不能轉換成為現金,就不能還銀行錢,雖然銀行也能收利息,但這筆錢的風險就變高,相對來說,假設一塊土地價值1億,可以創造出來的房屋價格是10億,對銀行來說,銀行寧願用10億的6成去貸給買屋者,也不願意1億的土地閒置。
因此,第二槍就是為了解決房屋市場凍結,金融體系的鼓勵。
前兩槍開槍時機都沒有問題,問題在煞不住車,在2006年前後,其實房屋市場已經開始回溫了,土地增值稅的誘因,應該結束,回歸合理的漲價歸公,但沒有,而且變本加厲,土地增值稅減半,入法永久實施。當空餘屋的問題被解決(據了解大概從一百萬消化道剩下不到20萬),加上大量的公共建設在那段時間點被執行,比方二高的完工、台北捷運的路網成形、高捷、高鐵、大量的東西向快速道路(8字頭的)、雪山隧道、內湖科學園區、南部的樹谷園區等,這些公共建設投入的利潤,促進了幾個都會區都市化現象的加劇,人口更加的往都會區集中,房地產活動從『消化空餘屋』轉變成為『解決都會區新增需求』,土地增值稅減半的政策,嚴重的鼓勵都會區房地產『炒作』的誘因。
第三槍則是開放陸資,開放陸資的問題,包括贈與稅、繼承稅的降低到一律為10%,本因是希望鼓勵海外資金回流,我個人認為,本意沒錯,2008年,新政府的政見是633,卻遇上金融海嘯,為了促進消費,鼓勵資金回台, 推出一系列政策,不能說錯,但從事後來看,這些政策都有點心急,為了立刻看到成果,用了一大堆猛藥,但本質上,金融海嘯的發生,台灣並不是一個強大的經濟體,資金要大幅度來台的可能性不高,所以這段時間,沒錯,這些政策獎勵吸引很多錢來台灣,但都不是用到實業上,而是跑去投資房地產。最直接的證據,就是頂新集團,鼓勵回台上市,是希望民間游資,能夠轉換成為頂新集團的生產投資,去創造更多的經濟活動,但之前醬油事件,被挖出來的結果,這些從股市圈來的錢大量的用在買下101,或者其他房地產,剩下少部分才投入生產。
當然,中間還有很多因素,但大體來說,我個人認為,上述三個因素,是『促成』房地產炒作的主要因素。因為有炒作,房地產才會快速上升。缺乏制約,也是關鍵之一,但因為缺乏的制約,不是明確的,所以就不列入正面表列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