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kuofeng wrote:
2017年..2018...(恕刪)
其實我想講一些長久以來被廣大民間誤解的兩個觀念. 一個是經濟學準不準的問題. 二是台灣扭曲的生產四要素首犯到底在何方
首先講經濟學預測準度的問題. 可能有很多人會認為我在胡說八道,但對我來說確實是如此. 就是其實被扭曲過的經濟模型其實透過意識型態, 文化滲透, 價值觀錯配的方式. 長期讓廣大的民眾甚至於讀過經濟學的學者認同. 其實聽到這裡. 可能有些認識我的人知道我要講諾貝爾獎了. 沒錯. 我要講的就是長期被西方世界價值觀奉為圭臬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事
客觀的說. 長久以來諾貝爾經濟學講對於全世界對經濟預測的不斷進化, 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但是如果仔細探究其內涵, 其實你會發現, 其實長久以來在計量,金融經濟, 人口週期, 技術創新, 區域差異, 氣候變遷, 規模經濟, 市場佔有率, 甚至於伊斯蘭女性不能受教育這種人文因素. 總是在西方需要的時候. 適時的被引導進經濟模型.
一直到最近三年, 才慢慢的被中國特有的金融創新逼的把氣候變遷, 區域差異, 市場非均衡波動這種壓箱寶慢慢的丟出來
講白話就是. 在人口結構比西方年輕, 人口多, 具經濟規模的非西方陣營新興經濟體. 如果年年都採用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論去做為施政的方針的話. 那個國家的經濟將會落後西方至少10年以上.
這種情況反應在諾貝爾醫學獎. 就更明顯了.
因為西方陣營的人口結構明顯比後來的新興經濟體有老化現象. 而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給了20年來最精華的免疫系統檢查點技術. 直接一刀切斷免疫系統在攻擊癌細胞的盲點.
這種迫近要解決西方社會人口弱勢的問題就很快出壓箱寶而對於經濟學獎刻意堅信新古典完美市場假設(就是網友講的經濟學的預測跟菜市場販夫走卒沒差多少),及刻意忽略規模經濟及市場佔有率的長期新古典模型的思想灌輸
讓眾多的親西方思想學者. 不知不覺在思想與行動上. 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念. 最後結果也會是發獎的西方世界想要的結果. 值得有心思考的人深思
此外, 台灣被扭曲的生產四要素
熊彼得生產四要素, 在他的學說.外匯貶.其實內部因素是會升值而國家整體金融帳才能平衡. 但是台灣是一個出口型導向情況下, 在長期的錯誤雙率引導下. 我們的生產四要素. 也隨著錯誤的太久的關係
讓我們就很習慣的認為, 外匯貶, 我們的購買力下降所以房地產也會跌的引導就自然被產生了
其實, 外匯貶. 四要素是彈性的比例變化. 才是真平衡. 只是這個真平衡, 其中資本,技術,土地,勞動. 永遠是勞動是被優先壓制的對象而資本與土地永遠是不敢被調整的兩大板塊.
因為所有的剩餘價值都被資本與土地這兩板塊分走了. 這才是台灣的工資長期處於低迷並且無人願意投資創新人人只想抄短線賺快錢無長遠規劃的真正原因.
所以. 如果您有機緣讀到這篇文, 記得多思考一下, 這種長期被意識型態洗腦, 被資源錯配的結果下的台灣社會. 未來在後美元秩序的國際地緣會走向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