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農 wrote:手機3萬拿在手,鞋子4千穿腳上,衣物行頭加一加5萬,上餐館拍照傳IG,汽車6年換一台,咖啡一杯1百隨便買。 有些人覺得以上事物代表生活品味,有些人認為這些東西毫無價值。有些人吃海陸大餐覺得享受,有些人說小心“三高餐”對身體不好。有些人出門要裝體面,有些人低調避免引他人注意。或許有人認為後者是為了“存錢”,其實是價值觀的差異
啥鬼邏輯賓士本就不是必需品我買不起賓士我可以騎價格只有1%的機車沒問題 就是沒錢買機車也能坐大眾運輸 生活都不會受影響我買不起房我可以怎樣?有價格只有1%的房可以給我買嗎? 沒有嘛!就算用租的 人過50你看還有哪個房東願意租給你
建議樓主真的起而行, 發起些運動, 讓房價回歸較合理的水平小弟也很不支持房屋炒作, 不僅實際產出很少, 浮增GDP數字, 更會提高物價小弟最近在看中部的工廠用地, 比起之前已經有許多漲幅, 而這些漲幅又會轉嫁到公司最後的消費者身上, 最後消費者又會抱怨物價上漲...唉
很多人都有病,而且並得不輕現在年輕人不是買不起房是買不起蛋黃區的房,買不起大都會區的房那為什麼一定要買在那種地區??只要願意花點通勤時間一樣有便宜的房可以買為什麼要怪天、怪地、怪政府讓你買不起大都會區的房如果都讓你買得起了,那別人還不搶著買,哪還輪得到你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