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成花 wrote:
的確 我這個假設只是非常非常簡單的假設 現實因素有很多不同的參數
看海成花 wrote:
案1:
1000萬 -> 1300萬
看起來是賺了300萬(稅前)
但是
2000萬 -> 2600萬
你要花更多的錢去買大房...
案2:
如果10年後跌了30%
1000萬 -> 700萬
看起來好像是賠了300萬
但是
2000萬 -> 1400萬
跟案1比反而花比較少
而且案1貸款更高
生活品質更是難以掌握
那天西奈山頂是Enki wrote:
這樣預期都會落入預設立場的陷阱
就跟 19 樓講的一樣,你落入自己假設的陷阱裡面了。
你重回你的假設再看一次,如果你打算買了房,預設未來會換屋,預設未來會跌價,你真正的最佳解是,10 年前就不要買房,租屋就好。我想不出在這種假設之下,還有那種更好的解法。
大家會買房,不管你是自住,還是投資或是投機。預先假設,希望跌的,你會進場嗎 ? 進場不是傻了嗎 ? 只要你進場了,你怎麼會是預先假設會跌,基本上是預設漲的。這是正常的心理,不論你未來是否要換屋。
每個地區,不同的房子,漲跌不同。會換屋,大部分的情況,是最初,資金不足,我先買個比較便宜的,條件較 Low 的,之後再換到貴的,條件好的。
漲的時候,我不知道高價的,是否已高不可攀,已不容易再漲上去,低價的,可能漲幅較大。這時換,又有足夠資金了,是有機會能換到好一點的。
跌價時,條件差的,跌幅較大,條件好的,價格卻紋風不動,你到此時換屋,根本吃大虧,完全不是你假設的情況。
只能說,你的假設,不太像是平常有在買房,看房的人,會做的假設。
X29017 wrote:
論點正確,更廣義的說,只要有換屋需求者,都是希望房價跌價。
而只要是自住,一定會有換屋需求,因工作遷徙、小換大、老換新...等等
房價跌,換屋所需投入的資金比較低,
房價漲,換屋需要更龐大的資金投入。
所以期待房價上漲的,都可歸類為投資客
>> 房價跌,換屋所需投入的資金比較低,
>> 房價漲,換屋需要更龐大的資金投入。
未必,因為每棟房子,會漲會跌,因素不同,根本不能混在一起算,例子在 25 樓講了。
>> 所以期待房價上漲的,都可歸類為投資客
每個會買房的,心理就是有一個小小 "投資客",管你是自住還是養蚊子。
預期希望會跌的人,根本不會進場。譬如現在流行說會跌 5 年,你相信會跌的話,現在會進場買個便宜的,5 年後跌到底了,再去換個貴的但跌更多的嗎 ? 顯然不會,對不對 ? 是正常心理的人,都不會這樣做。
我談的叫投資的邏輯。

joylife wrote:
樓主的邏輯是正確的,但是人心不會這樣想,因為心理上無法忍受資產的縮水
行為經濟學可以說明這一點
所以我前面才舉二手車一定跌的例子
無法忍受資產的縮水, 就是因為把房子當成投資商品
把房子當成投資商品的人越多
就會越來越多人炒房, 因為炒能讓資產的價值增加
如同炒股
17樓的說法也是基於這個前提
他認為會來01房產板的都是把房子當成投資商品想買低賣高的人
機車可以騎10年, 汽車可以開20年, 房子可以住幾年?
住10年就想換房, 本身就是個謬論
人口變多了, 房子太小不夠住了
通常是長大的小孩搬出去
很少是因為房間不夠了要換大房
2房換3房甚至4房, 需求的空間要增加
焉有用賣小空間舊2房的錢就能買大空間的道理?
錯誤荒謬的想法, 自然就會說一堆謬論


路人39 wrote:
所以我前面才舉二手車一定跌的例子
無法忍受資產的縮水, 就是因為把房子當成投資商品
把房子當成投資商品的人越多
就會越來越多人炒房, 因為炒能讓資產的價值增加
如同炒股
17樓的說法也是基於這個前提
他認為會來01房產板的都是把房子當成投資商品想買低賣高的人
機車可以騎10年, 汽車可以開20年, 房子可以住幾年?
住10年就想換房, 本身就是個謬論
人口變多了, 房子太小不夠住了
通常是長大的小孩搬出去
很少是因為房間不夠了要換大房
2房換3房甚至4房, 需求的空間要增加
焉有用賣小空間舊2房的錢就能買大空間的道理?
錯誤荒謬的想法, 自然就會說一堆謬論...(恕刪)
房子本來就是「實體商品」!
實體商品會依據「發行量」及「折舊」決定它日後的價值。
車子若非限量版,當然依據折舊價值越來越低⋯⋯
房子因為地點的「獨特性」及「非獨特性」,加上折舊而有增值跟貶值的差異。
例如:高雄甲仙30年的大樓一坪2萬,就是地點無獨特性+折舊
台北市忠孝復興站旁30年的大樓?萬,就是地點獨特+折舊
財富、家庭、健康,目標120歲!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