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政策借鏡德國,估價師揭現況:嚇死只租不買的人

比這些有何意義?
現況就是台灣出生率2023已經被預估世界倒數第一了,
未來供給大於需求,管你租金要漲到多少,我看大部分的房東地主連租金都很難收到了,
倒掉的學校附近的房東們不就開始嚐到嚐到苦頭了嗎?
就算現在不反應,二、三十年後也鐵定會發生,難道我們會有像德國一樣的難民跑到台灣來嗎?
國家、建商、投資客就繼續掏空國家放任不管吧,早晚要面對這個事實的。

Z3300 wrote:
最近一些魯空又開始洗...(恕刪)
pennyhd
mazayuko 30年後是必然發生,初期當然是慢慢發酵…
登卡普
pennyhd 原來30年後才會發生呀!那麼真是個好消息,趁這30年內加碼炒房狠狠的撈一筆,就能富貴好幾代嚕![笑到噴淚][笑到噴淚][笑到噴淚]
omniyeh wrote:
Apple to Apple...(恕刪)


你要不要先說說看你睪丸有幾顆?
台灣目前男生11,532,446人,女生11,814,928人
台灣人擁有睪丸數為 (11532446*2+11814928*0)=23064892顆
平均每人23064892/23347374=0.9879顆,算一顆好了,麻煩請把多的一顆捐出來好嗎?別自私自利霸佔兩顆睪丸!


所以?知道問題嗎?
你應該去了解該國國家薪資區間跟人口占比,哪個薪資區間人口占比最多,而不是拿一個"平均"值...
況且你知道GDP怎來嗎..


Der Stepstone Gehaltsreport 2023 – neueste Ergebnisse und Fakten zum Tabuthema Gehalt

根據他們調查,2023平均工資總額為53,118歐元(185萬),中位數工資總額為43,842歐元(150萬) (人均GDP來說,德國2022年150萬)
而台灣2021年上班族年薪中位數50.6萬元,平均年薪67萬元 (人均GDP來說,台灣2021年92萬)

所得稅方面,德國起跳就是14%,但還有其他哩哩摳摳稅,就參考這網站

德國社畜生存指南(一):在德國工作每月「實際能領」多少錢?要繳多少稅?

文中白話文就是將近一半都政府抽走...那就大概來說,中位數150萬,實質可支配是75萬......對比台灣的50萬,確實沒有差到三倍誇張(雖然還沒抽稅之前確實是三倍..)
artdink0105 wrote:
台灣的房東水準跟租屋...(恕刪)


這到真的,全世界估計只有台灣房東趕說租金是不帶所的稅的,所得稅是另計!
而且所得稅級距搞不好不是5%,是12%甚至20%都有
Nat507
話說到底有沒有辦法可以逼出這些房東繳房租稅?比如說房客房租可以減免所得稅,實報實銷逼出房東的租屋處。雖然房租會被變相漲,但政府可以再加上租屋津貼讓房客實際上的租金是變便宜或是持平的等等
jiahsien wrote:
你要不要先說說看你睪丸有幾顆?
台灣目前男生11,532,446人,女生11,814,928人
台灣人擁有睪丸數為 (11532446*2+11814928*0)=23064892顆
平均每人23064892/23347374=0.9879顆,算一顆好了,麻煩請把多的一顆捐出來好嗎?別自私自利霸佔兩顆睪丸!


所以?知道問題嗎?
你應該去了解該國國家薪資區間跟人口占比,哪個薪資區間人口占比最多,而不是拿一個"平均"值...
逛且你知道GDP怎來嗎..


你喜歡 "睪丸",那你就去用 Apple vs 睪丸來算,我沒意見。

我說 Apple vs. Apple 本來就是一個用相對比相同的基準來算,才是公平。所謂 "薪資水平",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基尼係數,不同物價,不同貨幣,不同國家的基本工資,與算法,本就是一個不公平的比較基準,完全不能相對比的。

以德國與台灣對比,貧富差距(基尼係數) 很接近,但物價不同,產業不同,薪資結構不同,怎可能隨意比較。

到美國舊金山灣區矽谷一帶,當地年薪 20 萬鎂,還過的真不怎麼樣的。年薪 20 萬鎂,放到台灣,卻屌打 99% 受薪族。但這有意義嗎 ? 了不起那地區人來台灣觀光,比較敢花錢。

本就該用 IMF,世界銀行的一些人均 GDP,與 PPP 等做一個比較客觀的比較。許多客觀數據,本就顯示台灣與歐美相比較,很多好的方面都很接近。雖然有些人又有意見,不喜歡這些數據,但是他就是一個世界公認的比較客觀的數據。
dancingra
你講到重點,基尼係數。但基尼係數再低,也敵不過供需「數量」的問題。試想全台灣的受薪人士都跟過程哥一樣有錢,那難道所有人都住竹北去了?
omniyeh wrote:
你喜歡 "睪丸",那...(恕刪)


GDP跟薪資不一定是掛勾,更重要是看該國產業特性,有些產業產值非常高,但不代表該國該行業就必然薪資非常高。
GDP高低跟薪資無特定掛勾下,但你租金、物價、房價都是跟薪資有關聯..
不去談薪資,反而談GDP才是最好笑的事情....

而且IMF自己都說了..

IMF在公布數據的同時也警告,人均GDP數字沒有考慮到生活費用在不同國家的差異,對於名目GDP數據,這種匯率波動可能會改變一個國家的每年排名,即使他們往往很少或根本沒有改變其人民的生活水準,因此這些數字應謹慎使用。所以說美元換算的名目GDP意義不大,帳面上薪資多少是一回事,能買多少東西和每個月剩下多少錢才是硬道理。

台灣富裕假象背後的真相

數學是好東西,統計學也是好用工具,但要會使用,知道怎去用,而不是盲目濫用
jiahsien wrote:
根據他們調查,2023平均工資總額為53,118歐元(185萬),中位數工資總額為43,842歐元(150萬) (人均GDP來說,德國2022年150萬)
而台灣2021年上班族年薪中位數50.6萬元,平均年薪67萬元 (人均GDP來說,台灣2021年92萬)

所得稅方面,德國起跳就是14%,但還有其他哩哩摳摳稅,就參考這網站


您還算是有查資料,不是隨意說的,我用人均 GDP 等去推算,就發現兩國的所謂平均工資與人均 GDP,比例上有差距的。我的推想是台灣有可能是,"小本經營",或 "地下經濟" 比較多,有許多是沒有列要繳稅的在所謂上班族年薪之內。因此這是一個失準的數據。當國家用大的統計去算人均 GDP 去算,就會多出不少。
omniyeh wrote:
您還算是有查資料,不...(恕刪)


GDP跟你實質薪資無掛勾,這樣去探討房價物價有何意義?

現在是探討怎樣主題? 不是探討多數人對於房價、租金嗎?

那請問這些多數人恰巧都是地下經濟?恰巧都是小本經營?

既然多數人不是地下經濟也不是小本經營,那薪資去看待為何不可以? 為何要用虛無飄渺被其他小本經營、地下經濟灌水的GDP來做參考值?

你不覺得很詭譎嗎?
jiahsien wrote:
IMF在公布數據的同時也警告,人均GDP數字沒有考慮到生活費用在不同國家的差異,對於名目GDP數據,這種匯率波動可能會改變一個國家的每年排名,即使他們往往很少或根本沒有改變其人民的生活水準,因此這些數字應謹慎使用。所以說美元換算的名目GDP意義不大,帳面上薪資多少是一回事,能買多少東西和每個月剩下多少錢才是硬道理。



所以,還有一個東西叫做 PPP,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我只是說 PPP 放上來,那又有人不高興了。

不管哪個數據統計,都有人不樂意,有意見。

但至少是有一個客觀標準,至少總比有人真以為,德國人的薪資比台灣多 3 倍,還有平價房什麼的,快樂,幸福等這種觀念強吧 !
dancingra
以跟我同質的工作來說,我跟灣區或矽谷的差不到 2 倍,(不過最近火紅的 AI 就有差較大),這本就行業別差異我不覺得意外;但買房子很簡單,5 間房 20 人搶,必是有錢的那 5 個來訂價...
dancingra
所以我才說你方才談到基尼係數是重點,但我們再設想,5 間房 20 人搶,20 人都一樣有錢,那又要怎麼解決?又回到最基礎的供需去了...
jiahsien wrote:
GDP跟你實質薪資無掛勾,這樣去探討房價物價有何意義?
現在是探討怎樣主題? 不是探討多數人對於房價、租金嗎?


你說對了,我本來就無意講兩地薪資等問題。我最初回某人的大部分是房子方面的問題,是有人岔開話題,在那邊寫什麼薪資 3 倍什麼的。德國人就算是薪資比台灣人多 5 倍,又如何 ? 又跟房價,房租的事情,有何關係呢 ?

房租,房價,房子問題,從來就跟當地薪資收入,沒什麼絕對關係。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