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ybaby2017 wrote:有部分屋主直接將北投老家的房屋及土地,以每坪120萬元賣給建商,算一算每戶約進帳3,500萬元。 為什麼不跟其他人一樣拿錢?你簽約一定會像預售一樣買回即可,所以裡面還有什麼是建商與地主的秘密?28x12=3360,裡面寫350085x50=4250租屋補貼預估3x36=1084250+108=43583500年報酬率5%=175投資3年x175=5253500+525=40254358-4025=333=多2年投報率=借錢給建商
小建商高槓桿承做危老重建,專家疾呼5大重點修圖、文/鏡週刊台北市屋齡超過30年的老宅逾64萬戶,平均屋齡36.87年,天龍國可說是六都市容最老舊的城市。2017年《危老條例》開出一條高速公路、遞出容積獎勵誘因,加速危老重建進程,近年在六都遍地開花,尤其北市核准件數更是全國之冠。然而竟有不肖業者當成一場遊戲,蓋不下去就甩鍋走人,當初拱手讓出土地的地主戶、從口袋掏出血汗錢的承購戶,面對爛尾工地欲哭無淚。建商爛尾事件自去年以來層出不窮,在在凸顯政府現行的法令仍欠周延、必須全盤檢討,專家直指5大痛點,疾呼要修法。「資本額7,500萬竟能承做總銷金額13億的危老重建,嘉源建設簡直是小孩開大車,如果碰到工料雙漲、土建融貸款不足等因素,建商倒閉跑路,最終損害最大的是消費者。」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說,嘉源建設是個小建商,卻在北市北投區、大同區承作總銷金額達13億元的危老重建,他呼籲政府對預售屋的管控,應該從「誰有資格蓋」開始管起。1、簽約由民間公證人見證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指出,建商和地主之間,包括財力、專業知識、資訊流通等,都處於極度不對稱的狀態,尤其地主多是年長的長輩,「金管會規定向高齡者販賣保單時必須錄音錄影,那麼當危老重建案要簽約時,因涉及權益大,更應該錄音錄影,甚至要有民間公證人在旁見證。」他說。2、提高消費者受償順位手無寸鐵的消費者,遇到建商跑路時,不但房子住不進去,繳付的價金也可能受到受償順位被墊後,恐怕一毛錢都拿不回來。邱顯智以10多年前的華隆案促使《勞基法》修法為例,「華隆紡織惡意關廠,勞工自救抗議、追討薪資,最終促使政府修法《勞基法》,提升勞工地位,第28條規定,勞工的資遣費應與銀行的抵押權同一順位受償。」殷鑒不遠,邱顯智強調《消保法》也應該修法,在預售履約擔保制度中,讓消費者和銀行債權同一順位受償,「我們台灣很難一次進展到像德國法令那樣,勞工、消費者必定優先拿回,但至少要提升到同等地位、一起分配。」他說。3、落實公權力審查機制都更有政府介入的審議機制,讓公部門各單位介入審查,相較之下,危老卻沒有任何審查機制,完全仰賴地主與建商自行協商,邱顯智觀察,政府基於公益性質給予危老非常高的容積獎勵,建商獲得容獎好處的同時,政府就應積極讓公權力進行審查,多設立一層把關機制,輔導建商訂好權益分配,減少糾紛。4、信託擔保委託人,應改為「買方」消基會以「泊山妍」建案為例,依照《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事項》第7之1點規定,價金信託的委託人是賣方(即建商)而非買方(消費者),所以,消費者承擔的風險依然存在,需要內政部亡羊補牢,將信託擔保的委託人改為「買方」。一旦建商無法依約完工或交屋,這筆價金信託的剩餘財產,即可按比例完全退給所有承購戶(消費者),不會再將其他中下游廠商的賠償(如管理銷售、廣告行銷、建築師、設計費等費用)一併列入受償分配,使消費者能夠退回的價金大幅縮水,造成消費者實質的損害。5、速訂立建經專法雖然目前「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事項」已詳列5大履保機制,但管制「價金信託」的源頭法規仍不健全,無法防堵建商與建經公司任意挪用資金,因此消基會呼籲,應速定《建築經理業管理條例》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joeybaby2017 wrote: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說,嘉源建設是個小建商,卻在北市北投區、大同區承作總銷金額達13億元的危老重建,他呼籲政府對預售屋的管控,應該從「誰有資格蓋」開始管起。 這樣房子一坪會多貴很多萬,名氣大資本大的建商都是價格更貴
爛尾樓在台北!地主戶淒慘「房地兩空」還要求建商圖、文/鏡週刊近3年房市狂飆,建商乘著浪頭搶蓋建案,竟有不肖業者甩鍋跑路,在各地引爆的爛尾風暴,已經燒進北市天龍國。北投建案「泊山妍」,因嘉源建設倒閉、撒手爛尾不管,北市地政局緊急介入,受託的瑞興銀行也及時扣住信託專戶的錢、防止惡意動撥。本刊獨家掌握,36戶買戶已在8月11日由瑞興銀行撥款入帳,順利取回6成預付款,然而,一場危老重建竟是兩樣情!土地被抵押、房屋被拆光的9戶地主戶,卻一無所有,只能望著空盪盪的基地,淚盼續建。「我們溫泉里真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嘉源建設老闆是我們鄰居,他就住在旁邊的社區大樓耶!怎麼突然就落跑?」記者走訪北投建案「泊山妍」所屬的溫泉里里民活動中心,里民熱烈討論著說,買下泊山妍預售屋的幾乎都是北投在地人,「自己人為何欺負自己人?」北投在地的買戶張先生,2021年7月以總價2,330萬元簽約買下37坪的三房房型,換算每坪單價62.8萬元,依照約定繳付「定金、簽約」的首付款187萬元。「當時契約上白紙黑字約定2021年11月開工,卻一直沒有動靜,我家附近的預售屋都蓋得差不多了,他們卻拖到今年才動工,5月份來通知我們支付4%開工款,我心裡的大石總算放下,想說應該沒問題了。」繳付93萬元後,才短短2個月,張先生在7月底就收到手機簡訊,嘉源建設通知停工。「看到停工訊息有如晴天霹靂,爛尾樓竟然發生在我身上,我很擔心繳出去的預付款共280萬元(首付款187萬+開工款93萬=280萬元),能否拿得回來?」張先生說。泊山妍受害戶的委任律師陳建州說,嘉源建設與瑞興銀行約定的履約擔保機制是「價金信託」,當時金管會責令瑞興銀行妥善處理,瑞興銀行及時扣住信託專戶的價金4,265.07萬元,「我也火速發函爭取,當實施者停工或歇業時,『受益權』應歸屬買方,變更後,就不必擔心有其他債權人來申請強制執行。」陳建州說。而買戶按受益權比例,最終分回6成已繳價金,退款給張先生的168萬元已於8月11日入帳。反觀地主戶的土地被抵押、房子被拆光,到頭來竟是一場空。「房子要蓋起來,地主戶才不會血本無歸,所以需要有建商來接手續建,這塊土地的土融9億多,嘉源建設已提領3億多,接手建商的自有資金要足夠,才能繼續往下蓋。」陳建州透露,再加上工料雙漲,極有可能會砍到地主的分回坪數,重啟談判都是麻煩事,已洽詢7、8組建商都興趣缺缺。
雙北2大爛尾案現況曝「泊山妍」比「凱旋大苑」更慘圖文/CTWANT被喻為雙北爛尾樓第一槍的新北市樹林「凱旋大苑」,事發至今滿1年,據CTWANT調查,債權人「寶嘉租賃」原決定接手續建,但遭地主拒絕,土地還即將淪落法拍;3個月前爆發的北市首件爛尾案北投「泊山妍」,也因找不到建商續建,亦將步上銀行法拍後塵。這兩樁合建失和大案,地主慘淪為苦主?「凱旋大苑」去年10月底驚爆建商沅臻建設周轉不靈,宣告停工,但因最大債權人「寶嘉租賃」願接手續建,而寶嘉租賃大股東是技嘉科技(2376)董座葉培城,使得這齣爛尾樓劇情出現神反轉。事隔1年,CTWANT追蹤後續發展,發現工地工程雖持續,但續建案最終仍破局,且土地即將進入法拍。CTWANT記者實地走訪位於樹林的「凱旋大苑」,649坪基地,工地大門還印著「樹林第一次超越台北市」,雖沅臻建設倒閉,但仍有少數工人在裡頭施工,進行地下室工程。周邊住戶表示,當初建商賣太便宜,聽說現在漲價了,現在工程斷斷續續有在做。據了解,出事的沅臻建設當年找地主作保證人,向寶嘉租賃以土地抵押借貸5億多元,建商跑後,違約金加上利息又積欠2000多萬,地主又不願承擔建商留下的爛帳,認為寶嘉既有意承接就該照單全收,地主因此不還錢也不願讓出土地產權。新北市消保官鍾佳儒向CTWANT記者證實確有此事,他表示,該案因擔心地下室挖到一半停工會有工安問題,所以工地持續施工,寶嘉一直很希望拿到這個案子,目前合建契約已換好,但地主遲遲不願把信託契約做換約,所以受益權(承購戶所繳的價金)一直沒辦法到寶嘉手上,因此寶嘉也沒辦法和已購戶變更預售屋買賣契約,三方卡住。對此,寶嘉租賃也向CTWANT說,「去年8月就沒有支付利息,地主根本不理我們,因此只好申請拍賣抵押物。」知情人士表示,若走法院途徑,寶嘉為最大債權人,仍可優先買回土地,「本來寶嘉想以法拍手段迫地主換約,但地主就是不要,或許希望保證獲利或追求更大利益。」據了解,從申請拍賣抵押物到公告,一般件約3~6個月時間跑流程,但若地主對落跑的沅臻建設提告,法拍可能會等官司告一段落再進行。鍾佳儒說,等寶嘉拿到土地後重新做建案銷售,屆時原已購戶的信託目的消失,信託價金即可返還,屆時承購戶約可拿回接近7成。但若卡上地主與建商的官司,承購戶想拿回價金,恐怕還要等上一段時間。已購戶陳先生無奈對記者表示,「這段時間的等待,房價飆漲也買不回其他建案,寶嘉有可能買回土地繼續蓋,但是對我們沒有義務,可能也不會理我們,目前我們想要爭取優先承購,希望寶嘉能理我們。」而今年7月爆出的爛尾案「泊山妍」,遭遇比「凱旋大苑」更慘!建商嘉源建設3個月前突向預售已購戶告知因營造成本增加及營運困難,無法繼續興建,將安排退戶,但因基地條件極差,找不到建商願意續建,地主連選擇的權利都沒有,彷彿直接被判「死刑」。據了解,該案已購戶已順利取回6成預付款,小痛出場;但地主卻因土地被建商嘉源建設抵押融資9億多,建商已提領3億多,焦急地尋找下一個接手建商,迄今已洽詢7、8組建商,但都興趣缺缺。CTWANT前往「泊山妍」仍是空地一塊,基地位在北投市場旁邊巷弄山坡上,由於整合不完全,基地呈現凹字型。周邊鄰房、一名自稱是十多年前合建案牽線人的林先生就指控,嘉源建設老闆陳俊良整合了部分住戶後就不理他,疑似為了省介紹費,還欺騙他已買下鄰居房屋,要他趕快也簽合建同意書,附近鄰居很多是林先生的親友,最後也跟著沒跟嘉源合作,原本預計600坪的面積,最後只整合了320坪。一位曾評估過該案的建商透露,「泊山妍」的問題比預期還複雜,「光評估財務數字,勉強還能做,到工地才發現,基地進出口非常狹隘,機具進得去出不來,鋼筋要靠人力或小拖板車搬運,所需的時間長、人力多、成本也會拉高很多。」該建商算了算,雙北正常工地施工成本每坪25萬元,它的現況要到35萬元,「旁邊老屋若沒整合進去,那塊地就不應該開發!」曾看過該案的品嘉建設創辦人、老屋改建協會理事長胡偉良分析,不確定是否因鄰路的房子不同意合建,硬是就把該建築排除在外,導致最終基地不規則形、出入口狹小,完全沒評估施工困難性;再加上預售時周邊行情每坪75萬元,嘉源建設只賣62萬元,很快就完銷,讓他懷疑,「當初急著啟動都更,根本有詐騙嫌疑。」胡偉良表示,嘉源建設將地主土融的錢掏空了,再加上這幾年營建成本飆漲,未來要重啟續建,分回條件也會縮水,該案地主受傷嚴重,他們相當著急停付利息已久,土地將被銀行法拍,但又找不到建商續建。經CTWANT記者調查,嘉源建設公司登記負責人,已在今年9月從陳俊良改為張建裕。據了解,陳俊良在捲款後人間蒸發,名下其他資產早在5月已轉移至「大家地產」名下,疑似進行脫產,而大家地產及負責該案營造的「大家營造」負責人卓家雄,正是陳俊良女婿;而卓家雄的「大家地產」也和房仲作家陳泰源家曾有合建糾紛。陳俊良留下股東和員工擦屁股,其中還包括積欠員工薪資、年終,甚至借錢給老闆未能討回的,都希望能趕快找到續建建商,減少損失。
市場傳下個爛尾案在「這區」 賴正鎰:2成合建陷解約危機近年原物料漲價,營造成本失控下,使不少合建案陷入停擺泥淖中。多位業者及專家觀察,「去年起,全台建商與合建地主多進入『重新協調』拉鋸戰。」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就透露,「約有2成合建案面臨解約危機。」CTWANT記者日前就接獲某上市公司發函給地主欲解除合建契約,市場已傳出下個爛尾樓恐出現在大同區。據營建署資料顯示,台北市去年核定都市更新案件計40件,今年1到9月則已核定28案;新北市去年全年核定20件,今年前9月已核定20件。但觀察雙北已核定公布的都更案件累計1272件,至今尚未開工的確有237件。另根據北市建管處統計2018年10月至今,都更危老報開工件數610件,其中尚未領得使用執560件;已請領建築執照而辦理開工展期356件,其中尚未領得使用執照338件。「很多都更危老案核准後不拿建照,拿了建照不開工,開工後慢慢做,真正核准到開工不到5成。」品嘉建設創辦人、老屋改建協會理事長胡偉良觀察,從去年起全台建商與合建地主,都陷入在「重新協調」的拉鋸戰,若地主堅持原分回條件,建商也不可能賠本硬蓋,於是就把合約放到到期無效,再重談條件;已簽約、已開工無退路的,只能等原物料降價,「一切都以拖待變。」胡偉良多年前在北市萬華區買下一棟透天,原本打算插旗整合都更,後來才發現已有建商進駐,於是他成了合建地主之一。「該區整合建商已拿到大部分住戶的同意合建契約,已達都更門檻,但遲遲不送件,拖了快1年。」他推測,原因不外乎是因過去跟地主協議的分回條件,在營建成本不斷上漲下,已無利可圖。「很多小建商前幾年一窩蜂出來搶危老和都更的大餅,沒有太多實績,只能讓利吸引地主合作,但成本上漲後吃掉利潤,現在發現都啟動不了。」胡偉良說,當初跟該名建商講好,若有問題,便無條件讓給胡偉良的品嘉建設接手,但他看了看該建商承諾的條件再對照現況,「連我們實力非常強都不見得能做,現在已經有住戶在吵,發動要建商解除契約,但原條件我是不可能接的,我也要等地主願降低條件才能做。」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就表示,3年前每坪營建成本12.5萬元,現在來到25~35萬元,小建商根本開不了工,不然就慢慢蓋,建商推都更要達到損益平衡很困難,因為北市蛋黃區合建案分配比大概都是建商、地主4:6分,也就是說建商未來只能銷售分回的4成房屋,來負擔全案的營建成本,為了讓近年上漲的成本不吃掉利潤,只有在房價上調整。但房價上調,對於小品牌建商有賣不出去的風險,因此有些建商放棄整合。「最近半年就接到5個案子,原來的建設公司做不下去,地主來找我們合建,預估目前合建案有2成都面臨解約危機。」賴正鎰透露。類似情況在雙北非常多,市場已傳出下一個爛尾未爆彈已正在醞釀,大同區一處合建案,建商已將地主房子拆了,但營造發不出去、銀行融資下不來,據聞目前尚在和地主調解中不只中小型建商放棄合建案,就連上市公司也舉白旗投降。CTWANT就接獲民眾提供某上市建商發函給中山區合建案地主,「現因受市場缺工缺料、營建物價高漲影響,成本已高出本公司所能承受範圍,故無法與其他和建範圍內土地所有權人完成合建契約書之簽訂。」「為此特以書面發函通知已簽訂合建契約地主辦理合建契約之解除。」一名陳先生就像CTWANT投訴,三重老家的合建案,規劃地上13層、地下2層建築,2021年7月就動工,從去年11月一度停工,今年7月底好不容易有動作,但灌了漿又停工至今,房子仍停留在4層樓高度,而且租金補貼到至今積欠8個月沒給。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秘書長于俊明說,合建案建商可說是困境重重,「整合中的進退兩難,已核定的發包困難,興建中的案子,又要面對打房的市場風險與房地合一稅,如果賣不出去,還要被課囤房稅。」根據不動產開發公會整理的營建業主要項目成本漲幅,其中漲最多的是鋼構材料,今年相較2020年每噸漲幅達45%,鋼筋也漲了39%,混凝土則是漲了27.3%;工資方面,鋼構、水電、電銲等專業工人薪資漲都超過5成,模板、泥水也漲超過2成。于俊明就算給記者聽,「每坪投入成本/實施者取得比例=房價」,分子隨著缺工料漲、碳中和的要求,都更案的成本只會越來越高;要讓房價下降,分母必須變大,例如住戶負擔更多重建費用、住戶分回面積減少,或實施者取得比例提高,但是不管哪種,住戶都會反彈,讓重建難以推動,最終結果還是推升了房價,結果政府又加重打房力道。「這是都更與整個產業當前面臨結構性的困境,政府要推動都更,至少要將容積獎勵提高,讓分母變大,才有可能續行啊!」于俊明向政府喊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