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板空空都是一堆用情緒的言論,不懂房地產交易,單純以價格驅動自己的想法,看過太多這樣的後悔想當初型的人,當遇到這樣的人也不會和他說後續該如何做了,因為他一軰子就該帶著他的孩子過這樣的生活。而且他的孩子會遵循著父母的觀念做著同樣的思維模式,繼續等到無法改變再將思維傳給下一代。
大摩星 wrote:沒錢人確實不適合投房產,但有錢人投資房產不也一堆賠錢,上網去查某某名人或老闆買房幾年後賠錢出場例子一堆 沒錢人確實不適合投資美股或台股,但不管有錢沒錢的人投資美股台股不也一堆賠錢,不用去查某某名人或老闆,01 投資版就一對堆買股賠錢認輸畢業文也例子大一堆
大摩星 wrote:房套們,股市可以小投,可以分散到好幾家,房市動輒數百或數千萬只能買1間,要是套牢哪個比較恐怖 只能小投的美國韭菜,來房地產版是來搞笑喔。韭菜們,股市可以小投,可以分散的好幾家,但是總合虧大於盈就是韭菜。一樣叫套牢。小投只能怡情養性,就算賺,請女友吃個大餐就沒了。女友的媽媽只會問有沒有房,不會問有沒有美股。沒房女友的媽媽只能稱之 “伯母”,不能升級為 “岳母”。本小利大利不多。下大本才有可能大贏,去融資下大本又不敢,敢融資下大本, 一但下跌來不及補錢被斷頭,血本無歸,連等解套機會都沒了。那個比較恐佈?
只是個過程 wrote:講那種上古時代的,之...(恕刪) 長期的價格需要看實質購買力,若使用臺北市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跌及購買力換算工具,計算不同時期茶葉蛋價格在今日的等值金額。根據的是,主計總處設定民國110年(2021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為100,民國112年(2023年)的總指數為105.51,而民國70年(1981年)的總指數為54.70。使用這些資訊來推算:1990年代初(約民國80年)的5元茶葉蛋若以民國80年至今的CPI變化計算,5元的實質購買力相當於今日約12-15元2004年(民國93年)的7元茶葉蛋若以民國93年至今的CPI變化計算,7元的實質購買力相當於今日約10-11元2022年底(民國111年)的13元茶葉蛋由於時間較近,CPI變化不大,13元的實質購買力約相當於今日的13-14元所以實質價格變化分析實質價格相對穩定:雖然名目價格從5元漲至13元,漲幅達160%,但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後,實質價格的變化並沒有那麼劇烈。相對負擔比較:1990年代初的5元茶葉蛋,以當時的平均薪資水平來看,相對負擔可能比今日的13元茶葉蛋更高。2004年的7元茶葉蛋,經CPI調整後約為今日的10-11元,與7-ELEVEN目前的10元價格相近,顯示7-ELEVEN的茶葉蛋實質價格相對穩定。空空就把錢存銀行就好,剛好就放貸給需要的人賺通膨利差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