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說--只有台灣的房屋有公設------香港房屋也是有-20%左右公設且是法定的

ccd_hci wrote:
這就是我要說的---555呎---但內部-400多--也是有公設不是你說的內部實際坪數在賣了-----大家了嗎???


話說買公設是台灣跟大陸才有
如照您說的香港也是 會不會是回歸了 所以跟大陸學習
那不知道除了大陸(包括香港) 跟台灣 還有其他國家這樣子賣嗎
最近怎麼看 新成屋公設都是29%+
還遇到低公設的建案只有"27%"的~~
公設都是一些無用還要花錢修理的東西~
不覺得可以好好的運作10年以上 但是房子要住十年以上~~!
等於要多花快1/10的錢買使用不到10年的東西...
唉 購屋越來越難了~!
台北灣 + ifr 的圖也很漂亮

但是 實際完工 會如何就不知道
畫出來的 風景當然美阿

礁溪的溫泉度假產品,公設比大約在40~45%,不要懷疑,我最近才去參觀了幾個新成屋建案,
湯園、山那邊、溫泉世家七期、凱悅二期...
其中某個建案聲稱他們的公設比是最低的~~~~
38%!
islab1
台灣還有個特色叫雨遮,兩年前房市還不錯快登頂的時候跑去老媽家旁邊的一個預售案看房子了解市況,其中某高階單位格局為95坪,公設30%,也就是"實坪"約66.5坪,但是還要再扣掉9坪的雨遮以及約5、6坪的陽台(還不包括前陽台,後述)等附屬建物,室內大約是50坪出頭,當時一坪實際成交約可談到70萬左右,因此必須花約630萬買那些雨遮,但是對建商來說雨遮部分因為不納入容積率,是不需分攤最貴的購買土地成本的(其實陽台也是),也就是純粹只有雨遮本身的營建成本跟分攤管銷費用,但建商大人請您也不用把整戶都圍一圈把雨遮灌到9坪,連前陽台都是雨遮二工的...,多賺多少黑心錢?算算看吧....旁邊國泰建設的預售案坪價還更高,不過雨遮的運用就比較收斂一些,每一戶大約1至2坪...

敢問樓主香港除了您說的法定公設外也流行再用雨遮灌虛坪嗎?因為這才是台灣所謂每坪房價中隱藏對消費者不公的問題所在吧!明明不用分攤最貴的土地成本的灌水面積,卻還是用最終每坪議定的價格(含分攤土地價格)計算賣給你....

ycweng wrote:
台灣還有個特色叫雨遮...(恕刪)


台灣還有個特色叫雨遮,兩年前房市還不錯快登頂的時候跑去老媽家旁邊的一個預售案看房子了解市況,其中某高階單位格局為95坪,公設30%,也就是"實坪"約66.5坪,但是還要再扣掉9坪的雨遮以及約5、6坪的陽台(不包括前陽台,後述),也就是室內大約是50坪出頭,當時一坪實際成交約可談到70萬左右,也就是必須花約630萬買那些雨遮,對建商來說雨遮部分是不需分攤購買土地的成本的(不納入容積率,但建商大人請您也不用把整戶都圍一圈雨遮灌到9坪,連前陽台都是雨遮二工的),也就是純粹只有雨遮本身的營建成本跟管銷,賺多少?算算看吧....旁邊國泰建設的預售案坪價還更高,不過雨遮的運用就比較收斂一些,每一戶大約1至2坪...

敢問樓主香港也流行用雨遮灌虛坪嗎?


登記555只呎----內部---442呎------請問公設多少阿????


不是-沒有公設---是公設較合理吧???

請不要一堆沒知識的人--一直p文章---只有--台灣有公設--國外多是按實坪賣這樣沒冇知識的話了


順便告訴各位--5年前-90萬港幣--目前漲到190萬了---位置----相當台灣的大園地區--因為離機場--計程車25元港幣


14坪左右要190x4.15=789萬台幣=大園區??????天阿??????=57萬一坪
如果大家正在討論的是大樓產品, 不是透天的話. 以臺北縣市台說, 請大家先了解為何會有平均 30% 的公設再來討論.

大於 30% 的, 看建案吧, 你可以選擇不買單.
ccd_hci wrote:
請不要一堆沒知識的人--一直p文章---只有--台灣有公設--國外多是按實坪賣這樣沒冇知識的話了...(恕刪)


好吧~就算香港和大陸也有公設比計入室內坪數好了
那這些沒知識的房仲真是太不用功了.

【聯合報/記者林韋任/台北報導】 2007.03.20 02:00 am


台灣豪宅開價每坪飆上百萬元,業者指出,由於台灣有公設比,如果計算實坪,台北市的房價其實已經與日本東京相當。

信義代銷呂信銓協理說,全世界只有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房地產採用「公設比」,也就是虛坪,中國大陸叫「得房率」,以豪宅為例,台灣跟大陸的房子坪數平均都要打七折,也是真實的住房坪數。以勤美樸真可能開出每坪120萬元到140萬元為例,扣掉30%左右的公設比,實際坪數每坪單價等於近200萬元。

呂信銓說,日本、香港賣屋都算實際坪數,公設只收管理費,不計入房價。

永慶房仲集團統計,香港已有每坪新台幣400萬元天價豪宅,上海也出現每坪直逼160萬元台幣的豪宅。

不過永慶房屋代銷經理王財旺說,以實坪來比價,台灣房價其實已經逼近亞洲鄰近國家的高點。

不過北區房屋總經理彭培業說,房價比較的意義重點應放在民眾的所得與房價的「所得購屋比」。

他認為,台灣近來豪宅價格是炒作出來的台灣購屋所得比已經偏高,以預售屋為例,必須要用平均年薪的13倍才能買一棟房子。
----------------------------------------------------------------------------------------------------------------------

2007的新聞可能時間太久脫節了
那麼來看另一個沒知識的教授發表的意見吧

【聯合報╱記者林韋任/台北報導】 2008.05.01 02:54 am


國泰建設昨天發布國泰房地產指數,今年第1季預售屋成交價較上季上漲1.2%,但成交量萎縮17%,推動漲價的量能略嫌不足。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認為房市連四季價量背離,去年第2季進入反轉趨勢,「房地產長期復甦趨勢已停止」。

資料顯示,今年第1季預售市場較上季呈現「價漲量縮」結構,價格小漲1.2%,因推案量減少33%,雖然銷售率好轉,但成交量萎縮17%。

調查發現,選前趨勢偏向景氣趨緩,但選後都市地區明顯價格反彈。

從區域來看,台北市市場熱度復燃,台北縣銷售率未好轉,餘屋問題浮現;桃竹表現相對較佳,台中價、量出現警訊;南高連續兩季的上漲趨勢暫時停頓。

張金鶚強調,房市走了四年多頭,應該慢慢修正,雖然今年有選舉消息面的利多預期心理,但基本面並未充分實現預期心理,現階段無論是建商推案或是消費者購屋,面對的風險都比去年高,投資者應謹慎面對。

從開價、議價、可能成交價、成交量、銷售率、推案量六大指數來看,全國綜合分數連續兩季是0分,張金鶚認為「房市長期復甦趨勢已停止」,不過張金鶚也說,這個結論還可再修正、再觀察。

國泰建設總經理張清櫆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今年第1季房價擺脫去年第4季下跌、反轉再度反彈,就短線來看,近9季只有上一季下跌,過去19季只有94年第3季與上一季下跌,且跌幅都不大,這一波房價溫和上漲,房價表現健康,還在可接受範圍。

張清櫆也說,選後氛圍有利推案,加上520後物價波動可望吸引投資性買盤進駐,預期第2季價量格局會表現得比第一季好。

張金鶚說,很多人關心台灣房價,卻忽略日本、美國、香港的房價都只計算室內淨坪,不含公設,台灣房價有三成是公設比,等於現行房價買到的坪數要打七折,是不公平的事,他建議在定型化契約裡做規範,期待台灣走向「用實坪購屋」的制度,一來跟國際基礎相同才能做比較,消費者也不至於產生錯覺。

ccd_hci wrote:
---位置----相當台灣的大園地區--因為離機場--計程車25元港幣
14坪左右要190x4.15=789萬台幣=大園區??????天阿??????=57萬一坪

這個比較的基準在哪?坐計程車到機場的車資一樣就代表房價就該都一樣嗎??
台灣多大?香港又有多大?
土地大小.人口都不一樣..要怎麼比較...
celica2003 wrote:
台灣豪宅開價每坪飆上百萬元,業者指出,由於台灣有公設比,如果計算實坪,台北市的房價其實已經與日本東京相當。 ...(恕刪)


我假設這個例子是在說一坪 100W 的豪宅. 不知道以台北縣市的一坪 30W~50W 也算在這裡嗎? 台灣房屋有公設似乎也不是一兩年的事, 如果這時候拿出來吵, 就看切不切實際就是. 台北縣市的建蔽率和容積率也是有一個標準在.

如果想要還原沒有公設比的價格, 那也可以, 沒有人阻止你這麼算, 就看局勢.

假設一坪 30W, 大部分人買 35 坪, 25% 是公設, 所以實坪 26.25.

30 x 35 / 26.25 = 40 W/坪

沒有公設的大樓蓋起來長怎麼樣, 或者建商自行吸收, 就值得注意了. 因為這時就換成是建商有佛心囉.

我想公設這種事當然是討論大樓, 很多人會一起住的那種, 透天就不用討論了.

另外, 我所說的沒公設是指只做純過法規的公設, 其他可能會都沒有的意思, 可能大家也喜歡這樣的房子也說不定, 總有一天建商會了解的吧.

M25 wrote:
但沒有公設的大樓蓋起來長怎麼樣, 或者建商自行吸收, 就值得注意了....(恕刪)

好像沒人說大家要沒公設的房子吧
以實坪計價..就算每坪價位增高3成
也比現在這種不透明的計算坪數方式要好吧
這邊偷灌一點虛坪.那裡再扣掉一點坪數
弱勢的消費者只能乖乖買單..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