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千萬的房子到底有多少人買的起?


mudada wrote:
在台北市生活的人很多戶籍不在北市...(恕刪)



那, 設籍在台北巿但生活不在北巿的人又會佔多少呢?
上週在 01的理財討論區

看到某位"神人 " , 貼出的國稅局寄來的報稅單

有三筆退稅, 其中一筆就快30萬塊


有位網友就回應 , 自己的年薪

都比不上 , 這位強人的退稅金額.......

神人的境界 , 凡人無法想像啦!!
rogerkuo2001.tw wrote:
平均所得是用稅收來看的~
小弟之前與某人在這個版大戰這個問題!
用稅來看是不準的!

多爬文就知道~


再怎麼失真也是 79萬戶報稅人家庭的平均值,至少比現在台北市的喊出來的房價來的準.至少不是炮出來的
我們的GDP就那兩萬美金,你在怎麼喊錢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填滿那些豪宅,反正大家都知道是從銀行跟保險費搬出來的.

banqiaohome wrote:
那, 設籍在台北巿但生活不在北巿的人又會佔多少呢?


恩...這應該是算不出來,不過只要看看過年返鄉的交通狀況,大概可以粗略的看出兩者是落差很大
mudada wrote:
再怎麼失真也是79萬戶報稅人家庭的平均值(恕刪)


就只是"報稅"的平均值而以~
與財富不能劃等號
細節前面許多網友已說了很多

例如:
台灣有必要再辦一次國富調查
http://blog.roodo.com/lchintwnews/archives/9910579.html
一般人在談貧富差距時,經常引述的是「所得差距」而非「財富差距」,事實上富者的財富絕非來自一般薪資所得,而是靠資產的的累積。

依台灣民國80年這份國富調查也可以發現,當時全台最富有的1%家庭,在其所持有的各式資產中,近5成是金融資產。合計台灣最富有的20%家庭即擁有全台55%的金融資產、51%的房地產;同年最高所得的20%家庭擁有全台所得不過38%。兩相比較,財富不均遠遠超過所得不均的情況。

民國80年,距今20年....
前20%的家庭就擁有全台51%的房地產

現在100年,恐怕比例更高~

麻煩再去爬文~
懶的再重覆佔版面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mudada wrote:
就算是台北市每戶平均所得也不過113萬左右,你要我們買多少錢的房子??????...(恕刪)

問題是,光我所在的辦公室一層來說,除了少數"契約工"之外,
其他正式員工光是個人年薪就超過這數字了...您覺得這數字的準確性有多少?
另外,您知道路邊開銀樓的"可能"一年才交多少稅?算算才六七萬,您覺得他們賺不到這個平均數嗎?

用我現在的看法來說...稅繳得多的,絕不會是有錢人...(上市櫃的除外,因為財務透明化.)
切..M01真是臥虎藏龍,上次貼駕照,這次要貼VIP卡了..
光用平均數據很難告訴你M型社會下財富的分配,不然中國人應該還是窮到暴

Player wrote:
問題是,光我所在的辦...(恕刪)


我表哥家是台北市的大地主
嫌工作累
所以沒工作

以所得來說,薪資所得為"0"
可是他家光TSMC的股票就有近千張
土地更不用算
能課多少稅?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很多人都以為只能拿到課稅來推估所得
資產無法計算

其實只要你有名,調查局可以查出所有資產往來的名細
現在的電腦能力又很強
要查的清楚,政府其實很有本事
只是要不要去查而以

中國高幹子女在美國的資產,我想美國政府也很清楚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rogerkuo2001.tw wrote:
就只是"報稅"的平均值而以~
與財富不能劃等號
細節前面許多網友已說了很多(恕刪)


從來沒有把資產跟報稅畫上等號,一定要清算的話,很多房貸戶的總資產可能是負的,但是有領薪水還是要繳稅

報稅的平均值本來就無法完全反映財務狀況,但是絕對是最接近多數民眾的現況
不動產又不是奢侈品,本來就不適合用L型光譜的右邊去設定價值.

再強調一次,台灣不是有錢人多,是窮人多. 您自己提出的數據也支持了這個真相,大多數台北人只有比帳面上更窮,還是這接近八十萬戶的台北市納稅人全部都在食物鏈的最上層?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