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吐司 wrote:
公告現值每年調整一次...(恕刪)
先探討一下公告現值怎麼來的吧:
公告現值說明會-
說明會之參加對象除轄區內土地所有權人及權利關係人外原則上應包括下列團體或人士:1、當地土地登記專業代理公會。2、當地建築師公會。3、專家學者。4、區長。5、里長。6、地方民意代表。7、地價評議委員。8、記者。9、行政機關代表。10、其他相關團體代表。
現今參加說明會人員大部份(95﹪)都希望將公告土地現值壓得越低越好,因為參與人員都是與切身有關地主、建築商、房地產業者、參與投資的民意代表。而主張調高的財稅官員見時機不對不發一語,祇剩下地政主辦人員背負調高的壓力孤軍奮鬥。每個人都知道公告土地現值與市價相差有一段距離。
小結:只要地價評議委員的產生方式不改變,公告現值低於市價的事實就永遠不會改變。
道格吐司 wrote:
當初制度設計這個公告現值, 就是要反應市值, 不然每年要重評一次是在評價甚麼? 當然是要評價當年度市價呀
當時設計制度的目的確實是為了這樣,但是實施多年以來早就被扭曲了,執政者不知道嗎?執政者一定知道,只是因為不敢得罪人,就睜隻眼閉隻眼,民眾因為較低的公告市值能繳較低的稅,也都樂見該情形的發生,例外的只有在土地徵收時才會因此起衝突。
道格吐司 wrote:
實價登記制度就給它催下去讓大家爽一下, 結果一年一次現值重評, 嘿嘿, 為什麼老王家市價比我貴, 我現值卻比他高而要多繳相關稅金呢? 為什麼呀
這種案例突然暴增, 就有趣的很, 肯定會有聲音跑出來, 老子乖乖的, 你政府明明都有市價資料, 怎現值評價不參考這個市價資料呀
到時候, 政府到底要不要將現值依市價重評呢? 執政團隊能夠說不要嗎? 稅制要崩盤了嗎? 別鬧了
在這種時候,我們大有為的政府將延續之前睜隻眼閉隻眼的精神繼續裝死下去,因為不敢得罪人阿。
道格吐司 wrote:
立委不是搞個實價登記就想混過去, 是不是要將何謂公告現值與現值重評依據也拿出來一併討論討論呀, 否則行政單位要怎做事呀, 公務員看心情在那裡填老王家的公告現值嗎?
公告現值不是僅由公務員決定的,詳如上述。
總之,我知道你所提出疑問的質疑為何,我也不否認目前稅制上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不過在目前制度下,要將公告現值與市價掛勾,至少也是要到收集數10年的交易資訊,
才有該地區較為普遍客觀的房價,使地價資訊更透明才有可能對現行公告現值有所影響,
之後才有可能討論稅制改革的問題,之前那套不合理的稅制是在不透明的資訊下所實施的妥協版本,
如何公平、合理的課稅,一定要奠基在充足、透明的資訊上,
沒有透明的資訊,再有理想的領導人也無法做正確決策,
稅制改革應該是市價透明化之後的事,
但不應該擔心之後可能的稅制改革(會不會改還不知道)會使自己多繳稅,就認為房價資訊不該公開。
不公開的房價只是爽到那些可以利用房價資訊不對稱來炒作房價的人。
bart_go wrote:
現今參加說明會人員大部份(95﹪)都希望將公告土地現值壓得越低越好,因為參與人員都是與切身有關地主、建築商、房地產業者、參與投資的民意代表。而主張調高的財稅官員見時機不對不發一語,祇剩下地政主辦人員背負調高的壓力孤軍奮鬥。每個人都知道公告土地現值與市價相差有一段距離。
你大概不瞭解甚叫擦槍走火, 有些事, 一次都輸不起, 自然能不碰就別碰, 除非達到一定程度的共識並且有個可行的替代方案能降低這種致命風險, 否則誰也不敢碰的
現值評價過程, 行政部門會不知道嗎? 內政部說沒問題, 財政部也說可以拖勾, 為什麼以院級整體高度來看事情卻有了不一樣的結果?
若這事影響力比不上奢侈稅, 奢侈稅都通過了, 行政體系就趁勢宣佈實施實價登記制度不是更能替執政團隊爭取更多支持嗎? 為何不?
當事實現象出現矛盾狀況, 不該去扭曲已發生的事實, 事實要尊重, 矛盾的問題大多是出在自己對現象解釋推論上有盲點, 有可能有我們所不知的訊息, 目前你的所有說法, 並無法解釋我所見之現象, 像是為何行政院要臨時急喊卡呢?

我試推論一件事, 全台灣有多少人知道目前公告現值是如何評價的呢? 你也說過當土徵時才會發生重大爭執, 這意味著目前所有現值是在一個黑箱內部在作業, 若說現值是依市價某種計算模式來定出, 那麼照理說應該是可逆回推為市價才對, 那麼為何很多土地徵收案件常發生爭議呢?
當土地利益經長期多方勢力衝突後逐漸形成某種形勢時, 而大家也都習慣了, 就如同車子在高速公路上以時速180公里在行駛, 猛然在車子前方潑上沙拉油, 你猜會發生甚事?
幸運點, 拐個幾下就過去了, 不幸點, 就車毀人亡

一開始, 我想法也以為連登記都願意做了, 還奢侈稅? 所以判斷奢侈稅不會過關, 現在過關了, 可實價登記卻從頭到尾都盡可能低調處理, 這就代表此事非同小可, 影響層面遠比奢侈稅深又廣, 並不僅只是房價或是不動產趨勢這樣子而已
國民政府來台至今, 歷年來土地徵收, 這裡面血淚可真不少, 表面傷口看似好了, 裡面還爛的, 要掀嗎? 很複雜的

道格吐司 wrote:
現值評價過程, 行政部門會不知道嗎? 內政部說沒問題, 財政部也說可以拖勾, 為什麼以院級整體高度來看事情卻有了不一樣的結果?
我是不太瞭解真實上為何院級高度會反對,我僅就部會及院會成員組成的不同來猜測,
以你所提到的內政部及財政部為例,
除了部長本人是所謂的政務官會依政黨輪替之外,其下的次長皆為事務官並不隨政黨輪替,且財政部為一個需高度專業的部會,其部長大多由有長年財政行政經驗之人擔任,
行政院院會的組成成員有各部會的首長,還有不管部會的政務委員,以及列席的相關機關首長皆為政務官,
由組成成員推論雙方對於利益團體遊說時的誘惑顯不相同,(政務官收錢可以說是政治現金,事務官收錢叫做貪污)
所以猜測可能是院級高度的官員受到利益團體遊說改變決定了吧。
道格吐司 wrote:
我試推論一件事, 全台灣有多少人知道目前公告現值是如何評價的呢? 你也說過當土徵時才會發生重大爭執, 這意味著目前所有現值是在一個黑箱內部在作業, 若說現值是依市價某種計算模式來定出, 那麼照理說應該是可逆回推為市價才對, 那麼為何很多土地徵收案件常發生爭議呢?
公告現值如何評定請自行上網搜尋,價格的計算有他的公式,不過這個公式確實是有缺陷的,而且該評定的過程(例如地方民代的介入)所造成的影響更大,
就如同沒有一套公式能確實計算真實的股票價格與市價相符,所以才更需要以市價來輔助以貼近真實價格。
至於土地徵收為何爭議很多,因為政府編列預算時其土地收購價格皆以公告市值編列,於實際市場價格差異甚多,所以當然沒有民眾願意賤賣土地,所以多次引發抗爭,但為了解決這種問題才訂定土地徵收條例(這又是另一個題目,請自行查照)來區段徵收以解決爭議(但有些釘子戶仍無法解決),至今仍難有非常有效的解決辦法,也造成為什麼都市重劃如此困難。
道格吐司 wrote:
當土地利益經長期多方勢力衝突後逐漸形成某種形勢時, 而大家也都習慣了, 就如同車子在高速公路上以時速180公里在行駛, 猛然在車子前方潑上沙拉油, 你猜會發生甚事?
幸運點, 拐個幾下就過去了, 不幸點, 就車毀人亡
按照你的比喻,在土地政策中現在我們是以180公里超速行駛,也就是現在的方式是不對的是建構在不真實的資訊下的產物,你認為實價登記(揭露真實價格)是一盆沙拉油,但我認為實價登記能使市場上的交易不僅是賣方有利(因握有資訊),也要給買方相同的資訊與賣方議價,有機會使買賣更加的健全,是在超速行使中的煞車,絕不能因為現在還沒出事就不預防,難道非要到如同美國次貸危機引起時,再來要求政府全民買單嗎?
道格吐司 wrote:
當土地利益經長期多方勢力衝突後逐漸形成某種形勢時, 而大家也都習慣了, 就如同車子在高速公路上以時速180公里在行駛, 猛然在車子前方潑上沙拉油, 你猜會發生甚事?
幸運點, 拐個幾下就過去了, 不幸點, 就車毀人亡...(恕刪)
『土地利益經長期多方勢力衝突後逐漸形成某種形勢』
跟那些建商、政客、投資客有關係
好像跟我們專門自住一輩子的小老百姓沒啥關係耶
這種形勢被改變,又會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我的想法是
該改的就是要改
付出代價還是要改
不改,最後的下場
就是這個國家亡國亡種,大家最後一起死在高房價的黑箱裡
躲在黑箱裡,就一直以為台灣幾十年來長期的房價都是穩定、上升下降幅度不大,實際市場上的表現是如何?答案是沒人知道,因為根本沒有實際成交價的數據可以進行學術研究跟參考,更別提什麼經濟理論的模型、市場機制的建立,根本就是一場唬爛大賽而已(頂多比的是誰可以操縱媒體來喊價吧)
沒看過哪個政府是這樣讓房市跑的,大概只有ROC吧

瞬幻夢影 http://blog.yam.com/hahasue
bart_go wrote:
按照你的比喻,在土地政策中現在我們是以180公里超速行駛,也就是現在的方式是不對的是建構在不真實的資訊下的產物,你認為實價登記(揭露真實價格)是一盆沙拉油,但我認為實價登記能使市場上的交易不僅是賣方有利(因握有資訊),也要給買方相同的資訊與賣方議價,有機會使買賣更加的健全,是在超速行使中的煞車,絕不能因為現在還沒出事就不預防,難道非要到如同美國次貸危機引起時,再來要求政府全民買單嗎?
我拿沙拉油當比喻, 重點不在市場是否健全, 是利益結構與遊戲規則會崩盤, 結局是無可預測, 一個國家禁不起這種風險
bart_go wrote:
公告現值如何評定請自行上網搜尋,價格的計算有他的公式,不過這個公式確實是有缺陷的,而且該評定的過程(例如地方民代的介入)所造成的影響更大,
就如同沒有一套公式能確實計算真實的股票價格與市價相符,所以才更需要以市價來輔助以貼近真實價格。
就健全交易市場面來看此點, 看似很正確, 但從風險管理面上來看, 這種貼近就如同拿火把去貼近火藥庫, 沒有一套管理機制, 萬一點爆了, 後果完全無法預測
控管一個國家的風險, 又時候不是將所有爛制度一次幹掉就能降低風險, 事實上那會使得風險變得難以評估, 當風險無法評估, 先不去處理它, 先擱置是對的, 僅管它很爛, 會有人因此遭受不公平對待, 但起碼它能夠運作
比較好的方式是當這運作趨向崩解前, 就要快些進行全面規劃, 但目前看到的是哪裡有洞哪裡補, 哪裡有問題哪裡調, 治標不治本, 遲早會出大事, 不過再天大的事也比不過兩岸統一這件事, 內政? 很重要嗎? 還能動能運作就好

道格吐司 wrote:
我拿沙拉油當比喻, 重點不在市場是否健全, 是利益結構與遊戲規則會崩盤, 結局是無可預測, 一個國家禁不起這種風險
像利比亞政府夠怪吧, 強人政治可以搞這麼久, 利比亞人民覺得有夠爛, 然後各方勢力都要爭取自己利益, 下場就是一團亂, 然後西方飛彈就射進來, 原先利比亞政府不穩定嗎? 中國投入進去的資金可不少, 都散了, 現在來看, 到底怎樣才叫好? 未來要是有新的政府成立後, 真的會比較好? 萬一沒有呢? 這是一種豪賭, 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是賭注, 輸了就要付出流血代價, 這世界人人都要追求理想世界, 實際世界要付出的就是一連串戰爭與流血, 很簡單也很諷刺, 就這樣
政治是很困難的路, 心臟不夠強, 還是別碰比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