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徐光蓉表示,根據麻省理工學院公布計算核能發電成本每度約要2.62元到3.77元,台電以會計作帳方式將核燃料大部分成本列入「資產負債成本」中,實際每度電發電成本約3元,「若再加上核電廠興建成本,每度電成本可達5元左右,可說是最貴的發電形式」。
台電發言人、專職總工程師李鴻洲表示,他們不清楚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方式為何,但台電在核能發電成本計算,每度為0.66元,並包含核後端(核廢料處理)費用在內。
根據這個網站的估算,從整體擁有成本來說,核電成本與燃煤不相上下。
http://www.nucleartourist.com/basics/costs.htm
-------------------------
3/25美國時代雜誌,討論核能發電的經濟意義,以及建造者與投資者不青睞核電的原因-
...One lesson of the past decade, in finance as well as nature, is that perfect storms do happen. When nukes are involved, the fallout can be literal, not just political.
...過去十年來我們學到的教訓是,不論是經濟風暴或是大自然風暴,都會真實發生在生活中。如果這些風暴牽涉到核能發電,帶來的可能不只是政治動盪,而是實實在在的輻射塵。(非專業譯筆,請多包涵)
-------------------------
再者,台電發言人講到核廢料(還真敢講)。
核廢料的處置成本也被嚴重低估。人類至今無能力處置核廢料,只能堆置。堆置核廢料設施的安全等級是多少?是否夠安全?風險成本?
核電廠退役後,核廢料還會存在數千數萬年。今天我們用百年一遇的風險等級蓋核電廠,沒出事頂多只是運氣好。但核廢料要放數千數萬年,你要用幾年一遇的風險等級去保護它?成本多少?事實上,我們現在收存核廢料的方式只能說是草率。福島證實了核廢料就算放著也會有危險,去google看看台灣核廢料怎麼存放?難道不是草菅人命的放法?難道不是只把問題丟給後代子孫看哪一代倒楣?
~Pain is inevitable, yet suffering is optional.  ~
                            Fleir wrote:
看了許多支持核電的回...(恕刪)
講得真好,把我心中的話都說出來了
1.沒有核電就是尋找替代能源
我相信如果有心,長期來說應該可以完成取代核電缺口的能源
若建設替代能源的期間漲電價或是限電,我可以接受
2.需對高用電用戶與高耗能工業加收電價
對低用電用戶與低耗能工業給予獎勵,強迫產業轉型
3.台灣經不起核災,一爆炸這40年來的經濟就白搭了
4.為了子孫著想,歐美一間間關,台灣一間間蓋
若核爆後,有辦法出國避難的人當然沒差
但我沒地方去,只能在台灣與它共存亡
第1點的長期可能需數十年,我只是希望是一個方向
是讓核能越來越少的方向,哪怕自己享受不到都沒關係
如果支持核能的一方是希望以後的電都是核能
優點頂多也只是電費變便宜而已
而且變便宜大家也未必享受得到,因為只是變台電的獎金而已
怎麼想無核能的優點都比有核能多太多了
只要慢慢往無核能的方向走
有一天一定可以實現
1.美國 中國 歐盟 等大國 都不簽署京都協議書
台灣只一昧的為了加入國際性組織而 熱臉貼冷屁股
2.核電 取捨的關鍵 在於核電廠 等輸出 公司 的政治獻金回饋
使得政府無法決策(因選舉比核安事故還密集) 才導致政府 鼓吹 節能減碳-鼓吹核電便宜-安全
3.另一點台電 將核電 採購燃料棒及核廢料處理及維護維修 等費用
隱藏在基本固定成本內及其他隱藏預算內 (才會有核能發電一度電只需要0.5元的錯覺)
4.美國及國際原能總署 等國未避免台灣擁有製造核武技術
拒絕台灣將使用過的燃料棒 送往法英等國 濃縮再利用
使得台灣 高濃度的核廢料 單一電廠儲存量達九成以上(超越日本所有核電廠)
5.一次核安事故 勝過 節能減碳 兩萬四千年 (BU的半衰期)
..人類的歷史 從北京人到現在也才一萬五千年
核能很潔淨沒錯 但以現今人類的科技是無法駕馭的 (上帝的手與撒旦的手只在一線之間)
拿兩千三百萬人 豪賭 的 政客 無法讓人認同
畢竟 沒有幾位 會希望自己的後代 跟巨人浩克 一樣躍上大螢幕
6.一次海嘯捲走一萬多人 但一次核安事故 卻造成 數千萬的日本人擔心害怕 甚至感染
希望 能給一小時時差的台灣多點省思 畢竟全世界14座恐怖核電廠 台灣就擁有四座
不希望 核電如同廣發消費劵救經濟
政客的阿呆決策
卻讓後代的子孫多出數十億的負債甚至無法根除的身心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