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的原因很多,
首先,這個問題牽扯到的層面很廣,
說廣還太客氣,應該說太陽系裡發生的所有事都會有影響,
第二,這問題跟人有關。只要是跟人有關的問題,就不太可能做出準確的預測,
因為感覺是無法量化的。
打個比方來說,自住、投資,是兩個同時存在的選項,
我買房子當然可以自住,但我也可以抱著投資的心態,
想說等到漲到多少,就賣掉什麼的。
就光這個事實,真實的供給曲線就不可能被我們找出來,
需求曲線也是,用人口數、交易量等等數據,也只能一步步推出接近真實的需求量,
就光一個日本地震好了,
你想有多少人從"計畫買房" 轉變成 "觀望"
而這樣的心態又會持續多久?
說真的 沒有人知道,
而且這些都還沒有考慮到時間、未來不確定因素的影響。
我個人是主張均衡價 在現實的情況下是不存在的,
不是我們找不到喔 , 是不存在!
至於要分析打房效益,我想如果在o1打打字就可以分析出來,
那該網友真的可以直接去世界各大名校任教了。 天才阿!!

一、台灣(華)人本來就常有保持著『有土斯有財』的觀念,買房地產保值沒有甚麼不對,只是有些人卻把這樣的一個理財方式當成謀財工具,讓房價一在墊高而高漲到讓一般民眾都無法接(承)受的時後,然後房市泡泡就破了,但是建商和投資客賺飽了,卻留下一堆債務給放款銀行和政府承擔,到最後受苦受難還不是我們這一群一輩子只會奉公守法,任勞任怨的繳稅之鄉民啊!
所以政府打房請用力及用心一點!
二、雖然2分法的分析方式不是那的精確,但是比較簡單,所以也用2分法來分析投資客受政府實施「奢侈
稅」可能的影響:
(一)長期持有者
1.以現金買斷房屋所有權,因評估收租金的利潤優於銀行定存,所以不受奢侈稅的影響,頂多受房價下跌,租金也會減少。
2.以自備款+銀行貸款取得房屋所有權,再將房子整理或裝潢後出租,將部分房貸壓力轉嫁給房客,因為總 會有一天會繳完,再將房子售出獲利或是留給子女,所以不受奢侈稅課稅的影響,但是會受房價整體下跌而資產縮水。
(二)短期持有者(基本上不太會用現金買斷)
1.買預售屋下訂,與建商搭配先選建案內好一點的樓層(6、8、10及高樓層),並於完工在交屋前辦理所有權轉讓,期間建商會以銷售良好調高售價而直接受惠,本次會因受奢侈稅的查稅的影響。
2.買預售屋下訂,與建商搭配先選建案內好一點的樓層,並於完工交屋後因銀行款2年延繳本金的機會,透 過建商銷售第2期調高後的售價在賣出而受惠,本次會因受奢侈稅課15%的影響降低利潤,若是延後2年規避奢侈稅在出售,期間的利息和本金會讓利潤歸零或因繳不出貸款(不只一間的話)而被法拍。
3.與仲介搭配買中古屋下訂,先由仲介壓縮原屋主的售價再由熟悉的投資客低價買屋,交屋後將房子稍加整理或裝潢後在高價賣出賺取利潤,因投資客出手果決與大方,所以仲介也熱於將第一手屋賣給投資客再賣給自住型的買主(賺2次仲介費),因此每轉手一次房價就被會墊高一次,而後續買屋者拿到手上的區域成交行情也是如此,而深信房價真的漲了不早點買會更貴的錯覺,本次會因受奢侈稅課10-15%的影響降低利潤,若是延後2年規避奢侈稅在出售,除了承擔房價並未上漲且期間的利息和本金會讓利潤歸零或因繳不出貸款(不只一間的話)而被法拍的風險。
三、畢竟我也不是甚麼專家學者或達人,以上只是個人這1年內所遭遇到買屋賣屋的經歷與觀察見解,寫的內容若是有誤以及有偏差,當看笑話即可或是糾正指教都接受,但是全台的房市會先跌價是勢必發生的,後續會漲的機會卻很難說,也不是每個投資客都能像劉媽媽那樣吧?!而讓房市少了投機客的介入有助於真正有買屋需求的人是件對的事。

只有為別人而活的生活,生命才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