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房價太高 還是租金太低?


rogerkuo2001.tw wrote:
樓主應是在Pitts...(恕刪)


美國稅金重也要加進去吧???

美國房價表面上跌很多 實際上是在M型化

要買他們的精華區難度也高

rogerkuo2001.tw wrote:
有在美國置產的大概都知道~


對了~

請教一下R大

如何在美國置產?

還有台灣轉美國的銀行的手續費有什麼比較划算的減免方式嗎?

謝謝.
房價對應的是M型的右邊,房租對應的是M型的左邊,落差越大,代表的是貧富差距越大.
就算是lover最後還是會over就算要fuck起初也要有fu就算是believe中間還是有個lie

peavy112397 wrote:
美國稅金重也要加進去...

美國房價表面上跌很多 實際上是在M型化

(恕刪)


沒錯!
美國好區也是很貴的
沒跌多少
還要交1.5%的property tax
像我剛貼的Saratoga USD6M級的房子
一年交USD9萬多的房屋稅~

M型社會,台灣算好的...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按照現在生活環境與經濟狀況
物價已呈現誇張漲幅了
房價更不用說
房價會漲成那樣大多都是那些上游投機客轉給下游投機者
真正轉到要自住的人手上時房價已被賺好幾手
苦都苦了民眾
房價 VS 租金

首先提出個人觀點:用『租金跟房價比例』來判斷『租金』合理性是有茫點的!

說明如下:

(1)要知道『租金』是否合理,首先我們要釐清『租金』的『成本結構』,這樣我們才能判斷『租金』是否貴?還是便宜?

(2)再者要瞭解『租金』的成本結構之前,我們也必須瞭解『房價』的成本結構。

由於大家對『房價』的成本結構搞不清楚,所以自然對『租金』也搞不懂了,而濫用『租金跟房價比例』來判斷『租金』更是讓大家對『租金』搞得迷迷糊糊。

首先來說明何謂『成本』?

舉例來說(基本假設,由於利率過低不考慮利率因素):

假設今天我買了一個八百元的東西,用了二年之後再轉賣給他人五百,請問這東西二年來的成本是多少?八百?五百???

答案其實是三百,就是用進價成本八百減去剩餘價值五百就是這二年的成本三百,這二年的成本是三百,所以只要這東西這二年能夠創造出三百的價值那就不算賠錢。

再來說明『房價』的成本結構:
一般房價成本可分為三部分:建造成本+土地成本+管理行銷。

再來講到房價不能不談到『土地』這種商品,把『土地』視為是商品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因為很多的商品原則不適用在這種商品上。

(1)首先,幾乎所有的商品都會折舊,只有『土地』這種怪喀不會,因為『土地』真正的價值是土地所創造出來的空間(使用價值),而這樣的價值不會因為時間折損而消失。
(2)再來,所有的商品有量價關係,就是可以以量制價,一般商品生產越多價格越便宜,但是土地數量是固定(除非重大災變)而所能創造的使用空間也是受限的(除非改變容積率),所以量價的邏輯關係並不太適用這『土地』這種商品上。
(3)房屋之所以稱為『不動產』就是因為他不能被移動,而這代表甚麼意義???意義就是一般商品(動產)可以做價值比較,因為功效可以相互取代,但是很抱歉因為『房屋』是不能"動"的產品,所以『房地產』的價值比較是不太有意義的,這也跟一般商品很不同的。
(4)由於土地數量固定不變,再加上公共建設的投資與土地開發後土地數量的減少,導致土地具有保質與增值的效益,這跟一般商品大量製造後造成價格降低又有點不太適用。
(5)『土地』的本身價值與周邊關連性極大,也就是說『土地』所產生的價值很多都是因為周邊區域發展而來(公共建設投資、交通建設、商圈發展等等),所以『土地』價值是社會發展創造出來,這也就是為何 國父主張土地漲價歸公的道理,因為土地的增值不是因為個人的努力,而是隨著社會大眾的發展而增加,所以這一點又跟一般商品不同囉!

所以基於以上多項理由,個人認為把『土地』視為是商品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不知各位看官意下如何?

說了一堆,來個期中結論:大家對『租金』搞不懂是因為對『房價』搞不懂,而大家對『房價』搞不懂,是因為對『土地』搞不懂,所以......兇手抓到了 >> 真正作怪的就是『土地』囉!

因為『土地』被視為一種商品,但是又不適用一般商品法則,所以『土地』變成為財團、建商、投資客炒作的標的。

再來個期中結論:『房價』怪象背後作怪的就是『土地』!

現在回歸『租金』主體,請大家再複習以上的觀念課題,現以舉例說明『租本』的計算,來解析『租金』的定價標準為何?

先來個基本假設,由於目前極低利率環境,再加上利率計算有點複雜,所以這裡的案例暫時不將利率因素考慮進去。

案例:假設今天投資房屋來租房

房價900萬 = 房屋造價(30坪,每坪造價10萬=300萬)+土地(500萬)+管理行銷(100萬),房屋使用(租用)年限30年
30年後房屋拆掉,剩餘土地價值500萬(不考慮土地30年後增值),所以30年的租屋成本是400萬

每月租金成本 = 400萬/30年/10月(每年假設實際租用10月) = 1.333萬,也就是說每用租金只要1.333萬就不算賠本。

如果是自住,則以每年12月計算,成本只需要1.11萬,所以自(長)住應該是要比租屋划算,而這些都還不計算土地漲價的價值,而且記住房價的漲幅幾乎都是土地增值所造成的!

經過以上攏長的說明,大家是否對『租金』與『房價』關係有更深入的認知?

以上是小弟個人對『租金』與『房價』的見解!
由以上的分析個人得出:租金與地價的關連小,而房價與地價的關連大,所以用租金與房價相比較容易落入地價的陷阱而被搞迷糊了,故租金與房價脫離,尤其是高房價的環境,因為高房價是主要是因為高地價,而租金與地價的關連小,所以造成租金與房價的背離。

PS:背後就是成本結構的計算所致。
chang.d1210 wrote:
每月租金成本 = 400萬/30年/10月(每年假設實際租用10月) = 1.333萬,也就是說每用租金只要1.333萬就不算賠本。
如果是自住,則以每年12月計算,成本只需要1.11萬,所以自(長)住應該是要比租屋划算,而這些都還不計算土地漲價的價值,而且記住房價的漲幅幾乎都是土地增值所造成的!

13.33/900~1.48%

我看還是定存好了!
不然就像別人說的,
買國外的房子,
投報率還高些.

------
話說日本人怎麼不懂得這樣算?
還讓房地產連跌了21年.

(根據日本2003年的統計資料)
2003年空屋率有 13.0%

而 86.9% 有住人的, 其中有 61.2% 是自有的, 25.7% 是向別人租用的(將近3成).

這說明了即使當房市下跌了十多年,
仍有3成日本人是選擇用租的.

同時還有: 那麼高的空屋率!

Housing in Japan
http://en.wikipedia.org/wiki/Housing_in_Japan

sunhm wrote:
13.33/900~...(恕刪)


買了就跌的地產誰要買????

房產週期長且跟經濟連動

日本人所得也逐漸被超越

日本房產也是奇蹟跌了20年還沒起色 其原因錯綜複雜

chang.d1210 wrote:
(2)再來,所有的商品有量價關係,就是可以以量制價,一般商品生產越多價格越便宜,但是土地數量是固定(除非重大災變)而所能創造的使用空間也是受限的(除非改變容積率),所以量價的邏輯關係並不太適用這『土地』這種商品上。


大大粉有意思的分析!...拜讀了...

不過有幾點?小弟有不同的意見.....

土地市場還是靠供需關係在運作的!容積率基本上是改變土地的價值而已,本身並沒有創造供給...

土地市場最大的供應商基本還是政府,政府可以透過徵收重劃,創造出新的土地供應!

當供應商本身財務有問題時?除減少開支以外,就只好創造新的收入!

當然增稅也可以啦!只是民選政府這樣會沒有選票.....

這也是各地方政府死命的徵收農地重劃,目的無非就是要創造更多的收入?不是嘛...

再來就是"漲價歸公"!小弟發現台灣的洗腦教育真的很成功.....

一講到土地政策?大家心理一不平就會想到這個!不過那只是個"烏托邦"而已...

連奉行"社會主義"的中國大陸,土地完全公有都放棄掉這個精神了?

民主社會依憲法保障私產,如何執行"漲價歸公"?

這就乎應小弟前面講的,當一個政府徵收私有土地,美其名是公共建設,實質上是重劃標售,改善收支為目的!

當無法"照價補償"的時候,或是"補償不合理"時!可是土地一漲價卻還要歸公?......

這各位沒發現奇怪的地方嘛?

加油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