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換屋族:原本的房子兩房500萬想換到四房750萬的房子,只要準備250萬的價差,結果房子漲了2倍,自己的房子漲到1000萬可是附近的四房漲到1500萬,要準備500萬的價差。
(2)自己有房子住可是做生意的店面是用租的,店面會隨著房子上漲的租金變貴,有時候反而會租金漲到很多人生意做不下去,從此收入變少了。
(3)只有一間房子的退休老人:退休老人最怕物價一直漲,房價一直漲帶動店租一直漲,店租漲物價也會跟著漲,如果退休金準備不足,退休後繼續工作的人大有人在,有些大樓管理員或者在路上分發海報的人年齡也很老,那些老人短時間要賣掉房子也要看當時房子的供需狀況。
(4)生太多小孩子的:如果本身没有太多的閒錢供小孩買房子,很多夫婦是不希望房子漲幅太大,免得造成現在這種年輕人無殼蝸牛一堆。
房價一直漲,有一間房子的人雖然會因房價上漲而獲利,但是有些其它負面影響到自己生活的狀況還是不容忽視的,如物價。
kuntin0914 wrote:
出生年別-年出生人口
七 十年414,069
七十一年405,263
七十二年383,439
七十三年371,008
七十四年346,208
七十五年309,230
七十六年314,024
七十七年342,031龍年
七十八年315,299
七十九年335,618
八 十年321,932
八十一年321,632
八十二年325,613
八十三年322,938
八十四年329,581
八十五年325,545
八十六年326,002
恕刪)
出生率年年降,但是買屋主力又不是現在未滿20歲的哪一群
房屋價格用簡單的數學觀念就是
『供給』 與 『需求』 的關係
現階段,每年可成家的人口,就是增加3 ~ 40萬人,可成家戶數增加1 ~ 20萬戶
這些人就是購房的主力市場(不論是不是自己買, 或是父母買, 或是暫時跟父母住)
每年新增的潛在買主就是這麼多,但房屋的供給量,前幾年是都沒怎麼增加喔

godknowspe網友的圖, 這幾年, 每年的新屋供給一年才10多萬間....且並非都在北部
對比新增的潛在購屋主力戶數,就是不足啊,沒啥好說的
06~07那時算是供給比較多的時間,大部份6, 7 年級生,也多半時是那個時期入手尚稱合理價格的房子
錯過那一段的,不是靠父母贊助花更多錢買好窄,就是還在租屋....
北部新屋供給太少,或供給在鳥不生蛋的郊區或南部,造成大家都是在搶中古屋市場
一個國家只要大部份的交易都是在有限的中古屋市場,房價靠政策壓抑也壓不住的
美國從09年開始,新屋開工數連年落,成屋在這兩年漲了30%
英國限建,更慘,年輕人連租金都因為房屋供給量變少而大漲
政府為啥要建合宜住宅?為啥要推桃園航空城
就是要擴大供給量,才能壓抑雙北的房價,將居住人口疏散到郊區
同時,因為奢侈稅,讓投資客都從成屋市場轉向預售屋,建商嚐到輕鬆完銷的甜頭
從去年開始,才看到比較多的推案出現在雙北跟桃園
投資客炒作雖然可恨,但任何事情都是一體兩面,因為炒作,讓建商願意推案,新屋供給量就會增加。供給量一增,即使房屋還是因為炒作而漲,至少不會一飛沖天,中古屋市場價格會被壓抑,想買房子的人機會就增加了。
前幾年當建商都在養地不蓋時,發生什麼事?中古華廈跟老舊公寓漲到天上去,想買房的人選擇不多,中古華廈被秒殺後,只能去買沒採光防火巷被擋死的老舊公寓...
這十年,首先還是要先解決新屋供給不足的問題,至於供過於求?
等少子們變成購房主力再說啦
到時候也很簡單,開放大陸白領移民填補購屋主力就好了 --> 政府早就未卜先知,已經在做了 = =
至於空屋?全台百萬空屋是很少的,台灣有超過800萬戶耶。
供給量的計算,絕對不是總戶數 = 總屋數就夠的,房屋一買一換之間,一定要有buffer,換屋族才有屋可換,首購族才有屋可買,這跟倉庫番搬磚塊一樣,沒空間怎麼移動?
一定是要總屋數多於總戶數才夠,至於要多多少?北部除了桃園新竹外,再扣掉基隆跟淡水,北部空屋說真的並不多。有機會跑大陸的人可以去瞧瞧什麼才叫做鬼城,去看看一級城市裡,蓋好多年入住率卻低於3成的社區...
如果一年推案可以超過15萬戶以上,才有機會緩解北部房價高漲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