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地/建築成本分析房地產的跌勢為何?


沒人口紅利的國家,房地產有漲的嗎?

有。


俄羅斯不止沒人口紅利,還人口減少,莫斯科房地產還是很紅,因為這是靠天然資源的國家 。


很不巧的事實是,先進國家的房地產高點都比人口紅利高點早兩年。

這其實不是巧合,其實這是人性貪婪的結果。人口紅利高漲時,房地產好賺,越來越多人投資,也蓋更多房子,供給大增。 接著人口卻嚴重老化,更嚴重少子化,需求下降。

台灣有蓋很多新房子嗎?

有,當然,新房子越蓋越多。

資料來源 內政部營建署
台灣近年一般住宅開工量 (單位 萬平方公尺)
2013第1季669
2013第2季392
2013第3季411
( 7月180.0 , 8月111.9 ,9月119 )

2013 1~9月 1472

今年台灣開工的住宅總量,鐵定創近年新高。

2012年 1534 (7.1%)(面積年成長率)
2011年 1432 (20.2%)
2010年 1190 (25.4%)
2009年 0949

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債券風暴,2009年台灣新屋開工量為近年最低,而後年年回升。

難怪有人避談人口紅利,猛消毒,心裡是怕到不行。

Clarkmio wrote:
先前有某位大大從家庭...
因為賠錢的生意沒有人會做.....(恕刪)


如果賠錢生意沒人做的話....
那面板, DRAM, LED, 太陽能, 做這些"慘業"的都不是人嗎??
自古至今, 建商真的都沒賠錢倒過半家嗎???
我一直覺得很奇怪, 為何建商不可能賠錢????
請開示!!
如果房地產市場能用"計算"的方式來剖悉,那就世界和平了!!!

沒錯~~~還是要有統計.計算.分析等等事項

不過大家忘了一件事~~~人性

房地產市場"大部分"是~~~人性


人性不能計算,人性更不能考驗


拿一張精算師的執照去跟屋主說~~~你的房子只能賣0000,屋主會理你嗎



不過01真是一個"歡樂園地"

閒暇之餘看看房地產版,會發現自己其實不笨,超開心~~~可以再努力一點!!!



有思考過一個方式嗎?
兩個建商開始在某個區域大幅度買地
假設一坪土地成本是20萬
再來兩間建商談好
各釋出一塊地
A建商跟B建商買地,一坪兩百萬
B建商在跟A建商買地,一坪兩百萬
加上新聞報導一下
某某區塊最新成交價一坪兩百萬

結果AB建商的土地一坪成本還是二十萬
在AB建商互相拉抬價格的一坪兩百萬整個沖銷掉了

但告訴消費者因為土地價錢漲價了,所以現在蓋好的房子要賣一坪一百萬,不然會虧錢

再來消費者就聽了,土地加上建築成本加上建商應得的利潤去計算,真的應該一坪要賣這些不然建商會虧本
整個就進入原先設好的局裡面了


再來講個例子,最近幾年在炒的自辦重劃區
以前是農地,幾個人談一談就開始買地
買了然後申請自辦重劃,重劃過後,開始賣一坪二十幾萬
再來三十幾萬、現在喊到四十萬,還說上看XX萬

原始買農地的那些人提供土地,最後換回的每建坪成本是五萬多
建商提供的是建築成本跟行銷代銷

而消費者買的是一坪三十幾萬,還買得很高興
花了二十年去證明自己有能力買得起自己的房子
尊嚴=買房子!!
買了房子就有很多夢想
女朋友要嫁了
房子會增值
可以繼承給小孩
可以自己裝潢
不用租房子被人趕
以後要蓋捷運了
整個包裝起來一個大夢

對消費者來說 他用黃金時期換了一間小小房子
對建商來說 他中間的差價可期,土地炒高了他可以貸到更多款項,隨時可以透過子公司孫公司進行移轉
倒了也倒銀行,最後政府買單(全民買單)
對一開始買地的投資者,賺到了一群人用他的二十年供他吃喝玩樂

這才是私底下的秘密阿

聽起來全部都爽了,但誰是真正的冤大頭呢
這應該是自住沒差的由來吧





mtchen65 wrote:
如果賠錢生意沒人做的...(恕刪)


賠錢的生意沒人做, 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那些四大慘業, 你確定老闆們都賠錢嗎? 我所知道的是
老闆們都沒有賠錢, 反而薪資照領, 獎金照發. 日子可過的好啦!

回到正題! 這些四大慘業都面臨資本投資必須相當大的問題, 其資本投資
佔售價可能都超過50%, 不賠錢生產反而因為資本投資折舊的損失更大的問題,
賠錢賣至少可將一些設備投資的錢賺回來. 而且繼續生產將來還有機會反盤.
若不生產馬上就陣亡了
20%????
為什麼要看跌?
買隨便間房也是經過經濟考量後才一次買斷或者按月付貸,某些人算不如天算時被腰斬也僅是罕例(宅毀或凶宅之類的悲劇...),正常的好物件即使法拍,照樣能取得合理價格。
如果是指市售某些滯銷物件,那堆漫天要價或根本看了就不知怎麼處理的,以為只會跌20%又實在是太樂觀了。
如果並非買的太樂觀,至少將近五十年內,超過六成的不動產就是呈現只漲不跌。
想等便宜得等到滿街銀髮族那時看有沒有機會了。

21.543 wrote:
如果房地產市場能用"...(恕刪)


人的生活不是都充滿了計算與算計嗎?

多一點計算是好事, 買東西要計算, 吃什麼想清楚
怎麼買股票或是定存要計算. 這些都是好事,

倒是以下這句話就充滿了算計, 就不太好了. 每個人都不喜歡算計

"閒暇之餘看看房地產版,會發現自己其實不笨,超開心"
其實我本身看房地產長期是看跌的, 為何會發此篇是因為有太多的人認為有機會大跌
加上更有太多人說房價上漲是因為土地成本上升或是建築成本大漲, 所以我才用成本分析
來說明其實土地成本與建築成本佔售價的比利不是那麼高的, 重點還是建商想賺多少利潤?
也因為這是建商的爆利, 所以當日後房地產下跌後, 建商了不起就是不再蓋房就好, 對於建商來說也不賠錢, 但對於房價來說卻是一種止跌的住腳.

因為當建商把房子賣掉後, 所有的貸款金額與利率高低都與他們無關, 都要所有買屋者來背. 因此建商根本就沒差, 當房價下跌時倒楣的是那些買在高點的人, 不管他們是投資客還是自住客都倒楣. 當房價開始下跌時, 可能跌了5%, 10%就會有一些認為可以入場的人承接, 因此房價下大幅下滑的機會真的不大.

接下來的問題是當建商不再蓋房子時難道市場上都沒有新房子可以買了嗎? 當然不是, 從目前的空屋數量或稱為投資客的新古房屋數, 絕對可以支撐自住客五到十年的自住需求, 但問題是那些投資客難道會選擇賠錢賣嗎? 當然有些撐不住的小投資客會斷尾求生, 但我相信大部分的投資客都寧願選擇小賺即可, 因此大慨就是現在的區域價格下跌20%而已. 理由是這些投資客若是大部分都是兩, 三年前買的預售屋, 在今年或是明年起開始交屋後, 其中的價差差不多就是20%.

因此從建商賣不完的餘屋外加投資客手上的房屋數, 大慨就可以支撐自住屋的需求5~10年了.
我相信還是有人說那些中古屋(<5年) or <15年 or <20年的房價其跌價會更兇! 這點我當然相信
也認為不止跌到30%, 因為這些房屋從房價相對低點開始上漲到現在, 大部分都已經漲到80~100%以上了. 所以跌個30%都不驚訝! 只是這些成交數量與觀察指標與其交通地點與生活環境有很大的影響. 既然他們可以從低點漲100%就表示著有很大的需求在支撐的, 相對的要跌到30%就不容易了.

最後要說的是, 自從政府推出奢侈稅後倒楣的是我們老百姓還有那些房屋仲介, 因為建商與投資客連手炒作預售屋, 導致新屋房價持續攀升, 連動附近中古屋的房價也被拉高, 而那些房屋仲介卻在新屋買賣中無法取得優先機會, 造就了一些房屋廣告公司大賺一筆. 奢侈稅剛開始推動著, 房屋交易量萎縮, 房仲業就賺不到太多的錢, 如今奢侈稅持續推動著, 那些預售屋已經轉成新成屋後, 投資客的壓力就會存在. 此時此刻開始換房屋仲介賺此交易了.

其實房地產本來就與總體經濟息息相關, 利率調高或調低? QE退不退場? 景氣好不好薪水高不高? 當然一定會影響房地產, 版上討論激烈的人口紅利問題也一定是會影響房地產的行情, 只是這些都是討論到總體經濟問題, 對於一個消費者想買房時, 要買哪裡? 要買新屋還是中古屋? 卻是一個”個體經濟”的選擇問題, 理不理性? 值不值得? 期望為何? 反而是重點. 因此我會開宗明義的講我不談總體經濟的問題.

Clarkmio wrote:
...
因為當建商把房子賣掉後, 所有的貸款金額與利率高低都與他們無關, 都要所有買屋者來背. 因此建商根本就沒差, 當房價下跌時倒楣的是那些買在高點的人, 不管他們是投資客還是自住客都倒楣. 當房價開始下跌時, 可能跌了5%, 10%就會有一些認為可以入場的人承接, 因此房價下大幅下滑的機會真的不大.

接下來的問題是當建商不再蓋房子時難道市場上都沒有新房子可以買了嗎? 當然不是, 從目前的空屋數量或稱為投資客的新古房屋數, 絕對可以支撐自住客五到十年的自住需求, 但問題是那些投資客難道會選擇賠錢賣嗎? 當然有些撐不住的小投資客會斷尾求生, 但我相信大部分的投資客都寧願選擇小賺即可, 因此大慨就是現在的區域價格下跌20%而已. 理由是這些投資客若是大部分都是兩, 三年前買的預售屋, 在今年或是明年起開始交屋後, 其中的價差差不多就是20%....<恕刪>

這裡面你少考量了一件事:銀行貸款。
以房價的金額,很少買房不貸款的。而且近幾年因為資金寬鬆,房貸30年,超過八成的很多。
一旦房價下跌到房貸本金以下時,貸款人就會選擇放棄房子不再繳房貸。到時候就會有大量的銀拍屋。
銀行的處理絕不是虧本就不賣,而是先賣先贏(美國次貸就有1元銀拍屋)。
這情況一旦發生就很可怕,已不是房屋單一市場漲跌的問題,而是經濟系統性的崩解。
受害的不是擁有房子的人而已,原本隔岸觀火的人,會突然發現火也會燒向自己,想逃也難。
反過來說,政府知不知道問題嚴重性?當然知道,所以也會儘量避免它發生!
但經濟是個極其敏感的東西,不是說政府要它不發生它就不會發生,只是機率不大而已。
以房貸20年本息攤還來計算,一年跌幅在3~4%應該在安全值,一旦連續幾年超過安全值,政府應該
就會從打房轉手救房。

sunyearhuang wrote:
這裡面你少考量了一件...(恕刪)


關於法拍屋的問題, 你說的是沒錯, 我並沒有考慮到可能出現
大量法拍屋的問題, 大量法拍屋是會進一步拉低房價,甚至超過30%

既然談到法拍屋, 就要談到發生的機會大不大? 從台灣現在來看, 利率必須要高超過
5%以上才會大量出現受不了房貸壓力進而不繳貸款的法拍屋. 美國房屋賣壓會過重?
除了因為利率過低造成一些原本就買不起房的人也來貸款買房外, 更大的理由是
美國房屋稅相當重,最高的州還有一年繳交房價的2%當作每年的房屋稅. 因此持有房屋
變成是一種累贅. 一定要有固定收入的人才有機會擁有房子. 因此當利率提高或是
緊縮貸款後, 賣房子的人就馬上跑出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